舌有齿痕 分型调理
2022-11-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丽莉
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王丽莉
正常人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舌体大小适中,边缘圆润光滑。如果舌体边缘不光滑,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就称为齿痕舌。这是一种病态舌形,多因舌体胖大受齿缘压迫所致。齿痕舌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认为,齿痕舌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分别为脾虚湿盛、阳虚水肿和肝气郁滞。
脾虚湿盛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虚无力运化水湿,导致湿气留滞体内,湿阻于舌则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形成齿痕。
这类患者同时伴有面色发白或萎黄、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头重身肿、自汗、吃不下饭、食后腹胀、大便溏薄等症状。治疗宜补中益气,可用党参、白术、茯苓、薏米、白扁豆、陈皮等配伍加减以健脾除湿。常用中成药有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平时可多按揉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和中脘穴,并对神阙穴、足三里穴和脾俞穴进行艾灸。生活上应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饱过饥,少吃油腻食物及甜食,日常可服用薏苡仁茯苓粥、四神汤等祛湿健脾。
阳虚水肿
水液的正常代谢依赖阳气温运气化,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肾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均会导致水液运行障碍。脾阳不足则机体运化水湿功能失职,肾阳不足则机体蒸腾气化功能减退,水湿蓄积体内,泛溢于舌则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形成齿痕。
这类患者常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便溏或五更泻、腰膝酸软、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清长等症状。治疗宜温补脾肾、通阳利水,可用人参、白术、茯苓、干姜、附子、仙灵脾等药物配伍加减以温阳化湿。常用中成药有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患者平日可多艾灸中脘、神阙、关元、命门、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饮食上建议多食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羊肉、鸡肉、韭菜、辣椒、生姜、肉桂、核桃、花椒等。
肝气郁滞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节奏都有了很大变化,各种环境及压力刺激都会对情绪产生影响,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气机失调。肝在体合筋,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舌体筋缩,故舌边可见齿痕。
这类患者常见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喜叹息、胸胁或腹部胀满窜痛,女性常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治疗宜疏肝理气,可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佛手、薄荷等药物配伍加减以疏肝行气。常用中成药有逍遥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
患者平时可多按揉膻中、内关、三阴交 、太冲等穴位。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散步、慢跑、导引等锻炼。饮食方面,少吃高脂、高糖、辛辣刺激、油煎食物,以及南瓜、芋头、红薯、土豆等易阻碍气机的食物,可用玫瑰花、绿萼梅、合欢花、白菊花、生麦芽等泡茶饮用。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
神阙穴位于脐中央。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