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2-11-21许丽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210042
许丽(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毁损、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均属危化品[1]。科研院所是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重要基地,也是安全生产责任的主体。科研活动具有探索性、复杂性、不可预见性,实验中普遍存在使用或接触各种化学物质,特别是危化品,具有种类多、使用频繁、使用或接触者多等特点。鉴于危化品的危险特性及所可能导致的严重危害,对江苏省科研院所涉及危化品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涉及的危化品进行了分类分析,深入了解科研院所在购买、使用、保存危化品,危废处理等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点隐患和原因,提出了科研院所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对策建议,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风险、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管控水平、确保科研院所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提供支撑。
1 基本情况
目前,江苏省共有部属、省属及市(县)属科研院所321家,涉及危化品使用的科研院所有158家,占全省科研院所的49.2%。
1.1 涉危化品科研院所分布情况
涉及危化品使用的158家科研院所中,部属科研院所29家,省属科研院所32家,其他为市(县)属科研院所。涉危化品科研院所数量较多的地区主要是南京市59家、苏州市28家、盐城市12家。涉及危化品使用的158家科研院所中,有109家涉及易制毒化学品、90家涉及重点监管化学品、80家涉及易制爆化学品、61家涉及特别管控危化品、9家涉及剧毒化学品。
1.2 危化品使用品种分布情况
158家涉危化品科研院所共涉及使用563 种危化品,其中使用较多的危化品有盐酸、硫酸、丙酮、无水乙醇、硝酸、氢氧化钠、甲醇、过氧化氢、甲苯、三氟甲烷等。盐酸为科研院所最常使用的危化品,共91家使用,其次是硫酸,有85家使用。使用较多的危化品主要涉及易制毒类、易制爆类和易燃液体类,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危化品使用情况表
2 危化品使用情况分析
2.1 剧毒化学品使用情况
涉及使用剧毒化学品的科研院所共9家,涉及使用的剧毒化学品共有11个品种:氯化汞、叠氮化钠、氯、三氧化二砷、磷化氢、氰化钾、乙硼烷、乙酸汞、氰化钠、砷化氢、氧化汞。使用最多的是氯化汞,有4家单位使用,最大使用量为1 kg;其次是叠氮化钠和氯,分别有3家单位使用,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剧毒化学品使用情况表
2.2 易制爆化学品使用情况
涉及使用易制爆化学品的科研院所共80家,涉及使用的易制爆化学品共有47个品种:主要有硝酸及硝酸盐类、过氧化氢、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硼氢化钾等。使用最多的是硝酸,有63家单位使用,最大使用量为800 L;其次是过氧化氢溶液和高锰酸钾,分别有45家和40家使用,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主要易制爆化学品使用情况表
2.3 易制毒化学品使用情况
涉及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科研院所共109家,涉及使用的易制毒化学品共有11个品种:盐酸、硫酸、丙酮、甲苯、高锰酸钾、乙醚、乙酸酐、三氯甲烷、2-丁酮溴、溴、哌啶。使用最多的是盐酸,有91家单位使用,最大使用量为4 100 L;其次是硫酸和丙酮,分别有85家和73家使用,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易制毒化学品使用情况表
2.4 重点监管化学品使用情况
涉及使用重点监管化学品的科研院所共90家,涉及使用的重点监管化学品共有23个品种:主要包括甲醇、甲苯、乙酸乙酯、苯酚、三氯甲烷、乙炔、苯胺、乙醛、氨等。使用最多的是甲醇,有47家单位使用,最大使用量为1 000 kg;其次是甲苯和乙酸乙酯,分别有42家和25家使用(表5)。
表5 部分重点监管化学品使用情况表
2.5 特别管控危化品使用情况
涉及使用特别管控危化品的科研院所共61家,涉及使用的特别管控危化品共有12个品种:甲醇、氨、氯酸钾、氯酸钠、二硫化碳、汽油、氯酸钾、氯、硫酸二甲酯、氰化钾、1,2-环氧丙烷、液化石油气、氰化钠。使用最多的是甲醇,有47家单位使用,最大使用量为1 200 kg;其次是氨和氯酸钾,分别有5家和4家使用,具体如表6所示。
表6 特别管控危化品使用情况表
总体上,江苏省科研院所生产实验使用或接触的危化品品种较多,但是使用量、储存量较少,基本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3 危化品安全风险点隐患及原因分析
3.1 安全风险点隐患类别分析
通过对各涉危化品科研院所安全风险点隐患进行排查,158家科研院所共排查出安全风险点311个,其中涉及危化品使用环节有151个,涉及危化品存储环节有99个,涉及危化品废弃处置环节有23个,涉及危化品运输环节有1个,涉及危化品安全管理环节有8个,其他类有29个。
3.1.1 使用环节安全风险隐患
(1)实验过程中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品发生泄漏;实验操作不当,实验场所通风不良或通风措施失效;属于爆炸性气体环境0~2区或爆炸性粉尘环境20~ 22区的实验场所,通风橱、照明、电气仪表等不使用相应防爆等级的防爆设备,可能引起火灾及其他爆炸事故。
(2)实验过程中使用腐蚀性化学品,操作过程不符合要求,操作人员接触到腐蚀性化学品,可能导致人体灼伤;压力容器安全阀、压力表故障或失灵超压,可能造成容器爆炸事故。
(3)实验过程中使用具有急性中毒的物质,操作人员在生产中不注意作业劳动防护安全,可能造成中毒。
3.1.2 存储环节安全风险隐患
(1)危化品的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未设置通风、防晒、防潮防腐、防爆电气和防雷设施、消防器材、气体泄漏报警装置等,易引发火灾、其他爆炸、中毒等事故。
(2)危化品未按照性质不同依据相关规范分类摆放,发生泄漏有可能造成危化品之间的反应,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
3.1.3 废弃处置环节安全风险隐患
(1)危废储存场所不符合“三防”要求,堆垛不牢、包装破损泄漏,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中毒窒息、坍塌、环境污染等事故。
(2)危废处理不及时,不同种类的危险废物混放,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
3.1.4 运输环节安全风险隐患
(1)危化品运输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未按危险货物运输有关规定,有可能发生车辆伤害、火灾爆炸、中毒事故。
(2)货物固定不稳或捆扎不牢,因车辆颠簸造成物品丢失或摔坏,有可能发生车辆伤害、火灾爆炸、中毒事故。
3.1.5 管理环节安全风险隐患
院所人员管理、危化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防护设施、环境管理等方面存在欠缺,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人员伤亡、环境污染。
使用和储存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可能失窃,引发人员中毒、公共安全风险。
3.2 安全风险点原因分析
一是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科研院所仍然存在重研发轻安全的思想,安全生产责任制尚不健全,相关制度未能结合国家最新法规标准及时更新;安全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坚持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性;应急演练方案不标准,流于形式。
二是专业知识不足。科研院所安全生产负责部门人员多为兼职,安全生产、危化品专业知识不足,对本单位危化品数量、涉及的危险风险源不清;安全培训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院所自身查找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应急处置的能力较弱。
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尚存在隐患。部分院所危化品使用和储存场所、危险废弃物储存场所防火、防爆、防盗等安保设施不完善;实验室未按规定配备各类必需的防护设施、应急设施、急救用品,消防器材,或缺乏定期维护;个人防护用品配备不齐全,现场佩戴不齐等。
4 主要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压紧压实危化品使用环节“三责任”,明确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责任、监督责任,以及科研院所的主体责任。各科研院所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力推动“三管三必须”责任落实。各科研院所应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全员参与”的原则,逐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是进一步完善危化品使用各项规章制度。各科研院所应完善强化重点部位、重要环节管控规章制度,明确安全生产相关措施。实验室等重要部室应建立完善的科研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完善重要仪器、重要安全设施管理制度,加强仪器设施的检测和巡检,全面落实日常台账、建档管控和监督检查等管理标准化制度。
三是进一步加强危化品使用全流程管理。各院所应定期开展本单位危化品购置、储存、使用、危废处理等全流程的风险点再排查,不漏一处,不错过一个风险环节。规范设置危化品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专用储存室、储存柜,落实专人负责管理,规范储存危化品品种及数量,完善危化品出入库台账、安全周知卡、安全警示标识等。根据危化品特性设置安全设施和应急装备,定期检查维护;定期开展危化品安全检查,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及时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处置危险废物,确保隐患排查整改形成闭环、落实到位。
四是进一步强化危化品使用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各院所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相适应的安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须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应全面、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外来人员、实习人员、外包人员培训教育应等同于科研院所正式人员[5]。
五是进一步推进危化品使用安全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各科研院所应加快建立危化品采购、贮存、使用和处理标准化管理程序及相应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数据更新。采购易制毒、易制爆和剧毒化学品时,应严格按照《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2]《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治安管理办法》[3]《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4]的要求执行,并与当地公安系统形成联动。
5 结语
科研院所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管理机构混乱、管理制度缺乏、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根据科研院所自身特点,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实验室在危化品的采购、储存、使用以及危废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运行信息化方法实现危化品全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