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既存社区室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建湘社区为例
2022-11-21李凌波郑文沁
谭 琳 隆 赢 李凌波 郑文沁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增加,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养老问题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提出了“9073”的养老布局,要求9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环境及服务体系的建立满足养老需求[1]。既存社区建成年份久远,追溯其时代的建设技术资料也不够完善,受限于当时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的滞后,既存社区建设已然暴露出了众多问题。例如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失修、失管、失养等[2]。特别是内陆多丘陵地区,场地内无处理的高差让室外可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如何改善既存社区现状,提升社区适老化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3],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主要范围是国内丘陵地区的既存社区。通过对比国内丘陵地区既存社区改造设计现状,分析研究其改造和设计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案例的发展沿革和现状资料,对总体更新改造情况进行详细的梳理,从已有的既存社区适老化改造设计案例中总结得失,吸收成功经验。
本文选用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衡阳市建湘社区,社区场地现状如图1所示。
图1 场地现状
针对该社区内部的使用人群和室外公共空间进行深入分析。该既存社区的室外公共空间,按照活动空间功能可分为社区活动场地环境、绿地环境、道路环境三大类[4]。
2 社区老年人特点及行为需求分析
2.1 老年居民特点
普遍情况下,一旦迈入老年阶段,身体机能日渐衰弱,心理需求发生转变。他们将不再适应一些耗能大的设备设施,而是更喜爱一些便于交流的公共空间和用于休憩等耗能小的公共设施。
衡阳建湘社区是20 世纪80 年代为建湘机械厂工人建造的职工家属社区。老年居民之间除了邻里关系,更是多年深厚的同事关系。如此职工家属社区里,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多为空巢独居、夫妻同居和照顾孙辈型的多代共居[5],有些老年人长期缺乏陪伴,导致内心积存了一定的孤独情绪,产生了自卑、不安等心理。对新事物表现出排斥,其环境适应能力也有所下降。
2.2 老年居民行为需求
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1)安全需求:为配合老年居民日渐衰弱的身体机能,公共设施应考虑其安全可达性,来弥补老年居民下降的危险感知能力[6]。
(2)心理需求:应增加开放度高、舒适度高的室外活动空间,营造热闹的社区氛围,减少老年居民因年龄增长、生活圈缩小而产生的孤独感,增加邻里间交流的机会。
(3)功能需求:应增加适应老年居民活动的动态空间、耗能小的静态空间,同时铺设适老化公共设施。
(4)便捷需求:老年居民的活动场地要满足步行可达的条件,同时场地要有辨识度,易区分。
2.4.1 鉴别 外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长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细波状弯曲,外平周壁表面有平行的角质条纹。中果皮薄壁细胞呈类多角形,壁薄,胞腔内含橙红色或红棕色球形颗粒。种皮石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多角形,壁厚,波状弯曲,层纹清晰(图4)。
3 城市既存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建设先后经历了“星光计划”“十二五”规划,这些计划的实施让城市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社区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社区老年居民的需求越来越无法得到满足,既存社区公共空间环境问题和老年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3.1 规划设计模式单一
对衡阳建湘社区进行初步的场地调研发现,该既存社区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以建湘机械厂为集资单位建设的社区,采用的是前苏联式的行列式布局方式。单一的模式化建筑布局使社区空间缺乏基本的空间功能划分,几乎完全相同的模式化环境容易导致老年人迷失方向。
3.2 场地高差处理不当
湖南处于典型丘陵地区,既存社区内存在较大场地高差。大规模存在的阶梯,给老年人的安全出行带来困难;在老年人需要紧急救护车辆等的情况下,相关车辆和设备也无法及时到达。
3.3 环境景观空间缺乏规划
湖南位于多雨潮湿地带,场地内却存在大量未铺饰地面,活动场地内大量存在着铺地衔接处对接参差不齐的问题,给老年人的出行带来了各种安全隐患,增加了老年人出门活动的难度。同时绿化设计的缺失,导致杂草肆意生长、树木过于高大,导致了一层住户常年处于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容易受到虫蚁鼠疫侵害等问题产生。社区景观空间分析见图2。
图2 景观空间分析改造图
3.4 活动场所严重匮乏
时代在发展,老年群体的活动类型也不断增多,丰富的活动(如广场舞、下棋、打牌及太极等)对活动场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根据对该既存社区的现场调研发现:在活动场地方面,社区内仅有的3 处场所多位于车行道旁边,由社区居民自发形成,有较大安全隐患;社区内混乱的活动空间也给周围的居民带来了干扰。社区活动场所改造分析见图3。
图3 活动场所分析改造图
3.5 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缺失
无障碍设施的缺乏增加了老年人的外出和活动的困难性,减少了老年人外出的机会。在对建湘社区调查后发现社区内几乎没有无障碍设施,对周边社区进行调查,发现即使一些新建的社区考虑到了无障碍设施,但因为相关设施设置过于随意,对老年人的出行无法做到全程保护,往往使相关设施成为摆设,无法给老年人的出行带来便利。由于建湘社区相应的无障碍设施几乎不存在,大多数老年人都面临着外出困难的问题,社区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改造分析,见图4。
图4 社区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分析改造图
4 建湘社区室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策略
本文综合考虑既存社区场地环境、绿地环境、道路设施和交通组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对建湘社区提出适老性改造策略,改造效果图见图5。
图5 项目鸟瞰图
4.1 场地环境的改造
(1)高差处理。该既存社区场地内高差明显,为老年人出门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捷性,因此增加场地相关的无障碍设计,提供相应的安全措施成了该社区场地环境适老性改造的重点。各个单元和社区道路之间增加坡道,增加高差地区的护栏设置等等,给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7]。
(2)铺地处理。对未进行铺地的场所采用相应的防滑铺地,解决场地泥泞问题;同时可在轮椅行进道路、老年人活动场地、车辆停靠场地等需要特殊标注的场所采用鲜艳的颜色铺地,增加提示作用[8]。场地铺设效果图如图6所示。
图6 场地处理
(3)动静分区。针对社区现存活动进行动静分区。本着经济实惠的原则,在不破坏居民场地回忆的基础上,决定不对社区现存布局进行大幅度改变,对动态活动场地进行防滑、植被降噪等处理;在静区采取设置遮阳棚,种植遮阳树木等措施,给居民提供舒适的休憩场所。
4.2 绿地环境的适老化改造
过去,社区室外绿地环境设计更注重绿化植被的观赏性以及其遮阴等作用,但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长,绿地环境设计更应考虑到老年人在绿化环境方面的需求。绿化环境的适老性改造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绿植的安全性。对既存社区现有植被进行分析,查看其致敏性、毒害性等,移除不达标植物。同时,注意类似杨树、柳树等通过飞絮传播的植物对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影响,为社区提供安全的绿地环境。
(2)社区老年人的参与性。在解决了植物安全性问题的基础上,考虑增加老年人和绿植的互动性,增加绿化场地的可亲近性,让老年人能参与到果树果实采摘,绿色植物的养护等过程中去,提高老年群体的自我肯定价值,满足其身心健康的需求。
(3)社区可辨识性。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建湘既存社区为模式单一的行列型建筑,曾有老年人在社区中迷路。可利用植物的种类、种植形式等,增加既存社区各个单元的辨识度,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9]。
4.3 道路规划和交通组织的适老化改造
道路是进行社区活动的主要通道,对既存社区进行适老性改造,首先要对场地内道路进行调查评估,明确道路用途,区分行车道和步行道,再进行进一步的适老化改造。在公共空间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场地内较大高差,依据相关尺度关系为老年轮椅、老年电动三轮车提供通行和停放的区域,方便老年人出行。在道路设施改造中要遵循以下几点:
(1)道路的安全可达性。对建湘既存社区道路系统进行分析,确定车行通道,将道路上的违建物及垃圾等进行清理,空出场地,确保救援车辆到来可以顺利通行和停靠。在社区每个出入口进行标识,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确保老年人出行安全[10]。
(2)道路的便捷性。设置全方位无障碍设施,重视通道和室内外场地的联系,解决建湘既存社区缺乏无障碍设计,或者无障碍改造设计局限于表面的问题。
4.4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改造
配套设施包括道路、休闲、室内公共空间场地照明及安保、环卫等设施。在适老化改造中,应先对现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与缺失情况进行整理,清楚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要合理、便捷,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再与场地、绿化环境、道路等适老化改造配合,实现社区适老化。景观设施一方面可以改善社区室外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老人的归属感和领地意识,给老人带来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环卫设施的设置主要在于设置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以及社区公厕等。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衡阳市建湘社区的实地考察,综合考虑社区的公共服务、交通组织、活动场地和景观空间等指标,采用发放问卷、访谈、现场勘测调查的形式,结合既存社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现状,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其行为需求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了典型丘陵城市下既存社区公共空间“积极老龄化”提升策略,力求构建老龄友好型社区,改善既存社区现状,提升社区适老化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