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越
——这十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最明显
2022-11-21
跨越了峡谷、高山,跨越了江海、沙漠,更跨越了天地。
这十年,大国重器丈量着时间与距离,也重新定义着时空。
这十年,在不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国有企业用众多重大工程和标志性成果,从不同维度,镌刻下国家发展的坐标。
这十年,国有企业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加快
1970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这是独立自主地掌握了进入太空能力的标志。
近十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逐步发展成为由多种型号组成的大家族,具备进入低、中、高等多种轨道的能力,入轨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中国航天已经进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阶段,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已经执行400 多次发射任务,先后把700 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加快。
“墨子”升空,天地一体化
2016 年8月16 日1 时40 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已经执行400多次发射任务,先后把700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加快。
“墨子号”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墨子号”的成功升空,意味着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正在构建。
高铁“中国标准”时代开启
2017 年6 月26 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集合中车集团等相关企业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不同列车可以重联运行,所采用的254 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国际兼容标准占16%。
早在2014 年,我国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形成比较完善的高铁技术体系。2016 年7 月15 日,两列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均以420 千米/ 小时速度在郑徐高速铁路上完成安全交会,标志我国已全面掌握核心高铁技术,同时,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在全球高铁市场占据69% 份额,成为世界高铁领跑者。
“天鲲号”出海,国轮国造集大成
2018 年6 月8 日16 时,由中交集团投资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驶离船厂码头。经过为期3 天的海试,“天鲲号”动力系统和推进系统都经受住了海洋环境的考验,成为真正的疏浚利器。
作为天鲸号的“升级版”,天鲲号在自主创新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被业内视为“国轮国造”的集大成者。如今,以天鲸号、天鲲号为代表的国产大型绞吸装备,已成为疏浚港口航道、建设远海岛礁和实施“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工程的主力军。
港珠澳大桥通车
2018 年10 月24 日上午9 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自此一桥连三地。大桥全长55 公里,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标志着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
从设计到建设,港珠澳大桥前后历时14 年。这一超级工程建设,克服了气候条件恶劣、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重重困难,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突破建桥禁区,创造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世界行车速度最高的跨海铁路、世界最大跨度的跨海峡公铁两用斜拉桥、世界上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等多个世界之最。
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2019 年9 月25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用时不到5 年,中国民航、中国建筑等承建单位将一片农耕之地,变成了世界级航空枢纽,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机场的建设还创造了40 余项国际、国内第一,技术专利103 项,新工法65 项,国产化率达98%以上。
从空中俯瞰,大兴国际机场造型宛如“凤凰展翅”,其航站楼综合体建筑140 万平方米,可停靠飞机的指廊展开长度超过4000 米。预计到2025 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年起降飞机将达62 万架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7200 万人次。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它的正式通车,标志着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
中国疫苗助力全球抗疫
2020 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可诊、可治、可防”三条抗疫战线上,国药集团全力加大投入,独立自主研发出4 款新冠病毒诊断试剂,4 款新冠肺炎特效治疗药物和技术,在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mRNA 疫苗三条技术路线上研发4款新冠疫苗。
在为全球抗疫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国药集团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世界海拔最高5G基站投用
2020 年4 月30 日下午,中国移动在珠峰海拔6500 米前进营地,开通全球海拔最高的5G 基站,首次实现5G 信号对珠峰北坡登山线路及峰顶的覆盖。
5 月27 日,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8 名攻顶队员全部成功登顶珠峰。在整个登顶测量过程中,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科等中央企业为队员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中星6A 通信卫星保证实时通信,风云四号等气象卫星同步气象监测支持,北斗系统助力硬核测绘,实测8848.86米珠峰新高度。
锻焊加氢反应器刷新世界记录
2020 年6 月1 日,由中国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承制的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浙江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列装起航。
该设备的成功制造再次刷新了世界锻焊加氢反应器的制造纪录,标志着我国超大吨位石化装备制造技术继续领跑全球。
“北斗三号”导航全球
2020 年7 月31 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使用的卫星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搭载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全部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工程自1994 年启动,2000 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2012 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北斗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全面胜利。
百万充电桩入网
2020 年11 月20 日,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宣布:我国充换电网络建设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
至此,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已接入充电桩超103 万个,覆盖全国29 个省、273 个城市,服务电动汽车消费者550 万人,成为全球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服务能力最强的充电桩网络。
电力主控芯片“伏羲”量产
2021 年2 月19 日,经南方电网公司5年研制、多场景验证,国内首个基于国产指令架构、国产内核的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实现量产,标志着我国电力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电力二次设备核心元器件实现了自主可控。
“伏羲”的成功研发及量产,对于国家电力能源和信息安全、工控领域科技自主可控具有重大意义。
“天眼”遥望太空
2021 年3 月31 日,“中国天眼”(FAST)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
中国“天眼”500 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称为“观天巨眼”,信号接收面积相当于30 个标准足球场,总计使用4450 块镜片,总重量超过2000 吨。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昆仑号”投用
2021 年6 月22 日,我国高铁建设再添“大国重器”。由中国铁建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千吨架桥一体机——“昆仑号”,在新建福州至厦门高铁湄洲湾跨海特大桥投用。
相较于传统900 吨架桥机,“昆仑号”不仅将运载箱梁最大长度由32 米延伸到40米,吨位从900 吨提升至1000 吨,还系统解决了特殊工况的桥梁架设和供电协调性等问题,具有智能化程度更高,应用场景更广等特点。该设备的投用,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在技术与装备上实现了重大提升,对未来我国高铁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
时速600公里磁悬浮交通系统下线
2021 年7 月20 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 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山东青岛成功下线。
“时速600 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推进线路试验和工程化示范的条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表示,通过建设高速试验线,开展高速磁浮综合试验和示范运营技术积累,可为我国高速磁浮的持续创新和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奋斗者”号深潜海底10909米
2021 年10 月,中国船舶集团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正式投入常规科考应用,成功坐深,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10909 米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
短短几十年间,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从2012 年,7000 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问世,创造当时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7062 米的世界纪录,到2017 年,4500 米级“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获得突破,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再到“奋斗者号”问世,潜入万米海沟,可谓“连中三元”。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机组并网发电
2021 年12 月20 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机组——华能石岛湾核电站示范工程1 号反应堆成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商业化高温气冷堆正式投运。
装机容量20 万千瓦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营,是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好、发电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优点,在核能发电、热电冷联产及高温工艺热等领域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对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双碳”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深海一号”投运
2022 年2 月13 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对外宣布,“深海一号”平台自2021 年6月25 日正式投产以来,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 亿立方米。
‘奋斗者’号成功坐深10909米,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深海一号”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 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这一最新海洋工程重大装备,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 项国内首创技术。
“华龙一号”建成投运
2022 年3 月25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2 台机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 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至此,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这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华龙一号”两台机组年发电能力近200 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6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 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4 亿棵,对于助力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千年飞天梦圆
2022 年5 月10 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大幕正式开启。
天舟四号装载的货物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6 个月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开展材料科学等空间应用领域提供物资保障。
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30 周年,中国航天人用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将梦想化为现实。
我国进入“三航母时代”
2022 年6 月17 日,我国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为“福建舰”,舷号为“18”。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
从2012 年9 月25 日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到2019 年12 月17 日山东舰正式交接入列,再到福建舰下水命名,10 年间,中国船舶集团的“大国工匠”们向世界展示出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东数西算”打通东西部“数动脉”
算力已成为新时代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2022 年2 月,中国“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成为一条打通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动脉”。
作为算力基础设施和骨干传输网络的建设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成为主力军。
截至2022 年6 月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超过150E Flops(每秒15000 京次浮点运算次数),排名全球第二。
中国大飞机商业化迈出最关键一步
2022 年9 月29 日,经过5 年多的试飞适航验证,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迈出了商业运行的最关键一步。
在C919 于2017 年5 月成功首飞后的几年间,作为项目主体的中国商飞共投入六架试飞机,通过多次开展研制验证试飞工作,验证了飞机在失速、结冰、高温、高寒等种种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获得型号合格证后,C919 再获得生产许可证和单机合格证,就可以商业运行。
“一江四电站”创造奇迹
日前,位于金沙江下游的白鹤滩水电站第13 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意味着再投入运行3 台发电机组,水电站将正式建成投运,金沙江水电基地的最后一块拼图也随之拼装到位。
作为我国规划建设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金沙江水电基地包括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和白鹤滩四座水电站建设,是我国西电东送重大工程项目,由三峡集团负责于“十一五”时期开始开发建设。
2014 年、2015 年相继建成投运的溪洛渡水电站和向家坝水电站,直接包揽了我国水电站规模前三甲中的两席,总装机容量达到了6338 万千瓦,接近三峡大坝装机量的两倍;总装机容量1020 万千瓦的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也于2021 年6 月16 日投产发电。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成功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大幕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