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2022-11-21

伦理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实价值观价值

王 倩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存在着“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思想,且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迭过程中,平等的价值理念始终是根植于人民内心深处矢志不渝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1](484-485)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存在内容的不同,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念与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观在内涵上有着本质区别,但这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是断裂的,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是对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等观念的传承和升华。

一、传统文化中人性、德性的平等观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资源

传统儒学对不平等的肯定是显而易见的,君主和臣民、劳心者和劳力者、男人和女人的不平等在儒学的人伦纲常下是名正言顺的。然而,这并不代表儒家没有关于平等的论述,传统儒学观念与现代平等观念的契合并不在于要维持相同的制度,而在于其所提倡的人性平等的观点。儒家虽然肯定了“等贵贱”要“明分使群”,然而却并不认同人的不平等是先天就决定了的,而是在超验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与人的平等,因为“圣凡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孔子提出的“性相近”提倡人本性上自然的平等。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2](108)在此,孔子表示不应该以出身来看一个人是否可用,体现了成就德性的机会平等。不仅如此,孔子还将“学在官府”推广到了“学在民间”,在他所办的私学中提倡“有教无类”[2](306),体现了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同时,这种平等还体现在孔子的忠恕之道上。什么是“忠”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124)。什么是“恕”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97)忠恕之道作为儒家的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它要求将心比心,即使在儒家爱有差等和伦理等级秩序的基础上,这种忠恕之道也隐含着某种程度的“人—我”平等关系。孟子承认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3](214)。正是由于人在本性上是相同的,所以你在生活和实践上像圣人一样行事和说话,按照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就能够成为和圣人一样的人。之后的荀子虽然提出了不同于孟子性善说的性恶说,但他们都承认人在本质上的相同性。人在本性上的相同性是平等的先验前提,而人的道德实践则使得这种前提由可能转换为现实,人在本性和成就德性上是平等的。

儒家哲学强调的平等具体体现在人性平等、接受教育成就德性的机会平等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我关系的平等。虽然这些平等具有形上学的超验性,并没有真正关涉现实,与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强调和追求的具有强烈现实关涉性的、以单个具体的人为基础的实质的平等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很显然,现代社会机会平等、人人平等无论是在学者的笔下还是在普通民众的口中仍然是一个热点话题。只是现代社会下我们所追求的机会平等、人人平等加入了现代性的内涵,是对儒家所谈的机会平等和人我关系平等的一种现代性转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这种转化的思想资源,它确立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性和道德基础,赋予了中华文化最基本的道德精神和道德立场,这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我们中国人的特色,也是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本真性的精神存在。

道家也讨论平等,不同于儒家的是,道家从肯定天道平等出发而要求人道平等。老子追求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提倡应向自然复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57)。而支撑他这种社会理想的是以“道”为核心和准则的形上学宇宙论,“道”在老子哲学中是最高的、终极性的存在,依托于这种“道”的理论也形成了其形上的平等观。老子《道德经》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4](57),老子显然不赞成天人不平等的先验预设。老子认为“天道无亲”[4](179),天道无偏无私,对于众生一视同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4](13),是教人保持平等的立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世界万物,世界万物皆是一般,无高低、贵贱、优劣之分。

在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天道之下万物平等的思想,提出了“齐物”之论。章太炎是我国最早将“齐物”解读为“平等”的学者,他认为“‘逍遥游’者,自由也;‘齐物论’者,平等也”[5](38)。“道”是庄子平等论的根据所在,“以道观之,物无贵贱”[6](487),从“道”的立场去观察事物,万物是平等的。从平等的视角出发,《庄子·齐物论篇》至少包含着万物平等、物我平等两个方面的平等。首先,在物与物的平等上,庄子主张差异的平等。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又是齐一的,“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6](75),庄子从形而下的万物不齐上升到形而上的万物齐一。然则,庄子并没有因强调“齐一”而抹杀万物的差异性,而是充分尊重万物的个性和差异。“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6](44),天籁就是遇到不同的孔窍,会吹出不同的声音,但是每一种不同的声音,都要让它自己归自己。因而,一方面是“使其自己”,另一方面是“道通为一”,物皆以自身的特点而展现自己实现“齐一”,这种平等是一种“自然”意义上的差异的平等。其次,在人与物的平等上,庄子虽没有明确的讨论,但他关于认识论的阐述无疑包含了这一思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熟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6](97)在庄子看来,人的尺度和价值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其他生命的存在也有其自在的尺度和标准,其他生命的存在和人是平等的。

道家哲学以“道”观万物的万物平等观,虽然认为平等是立于“道”之思想之下,强调万物皆应回归自然状态,具有一定的出世性和形上学抽象性,然而,道家哲学从本源上强调万物差异平等的思想,其所包含的对万物的个性和差异的尊重,对每个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都应该被尊重的强调,对“尊卑如一”平等诉求的凸显,都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应该坚持的,也是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精神特质所在。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不是一种绝对的平均,而应该是对每个个体个性和差异性充分尊重基础之上的差异平等,只是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扬弃了道家哲学中超验的成分,不再将平等视为一种进入“逍遥”境界的途径、一种精神状态,而是加入了现代性的内涵,将之与社会制度和社会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从而也使得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更具有中国特质和中国精神。

传统文化中形上的平等观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资源,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使传统文化中的平等从超验层面进入到现实实践,实现了传统文化平等观的现代性转化。制度是观念的具体化,对社会主义平等的考察很容易联想到传统文化中平等的论述,平等观念在传入中国时之所以能够被迅速接受,除了平等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其特别的号召力之外,当时观念接受一方的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和价值储备也尤为重要[7](66)。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都应该被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机会平等的道德追求深植于中国人民的内心之中,并作为一种价值储备被随时“念起”。“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8]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对平等进行现代化的转化是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永葆青春的关键之所在。

二、传统文化中“均贫富”的平等追求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为“均贫富”思想。《论语·季氏》是较早阐述经济平等的篇目:“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309)孔子在这里是不是主张无条件地均贫富呢?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很多诸侯和大夫的日子都不好过,“有国者”指诸侯,“有家者”指大夫,因而,“患不均”患的是每个阶级内部的不均,而并不是所有人无阶级的平均。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解读:“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9](167)因而,孔子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具有强烈时代印记的,解读者不能悬置其时代背景而抽象解读。然而,不可否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思想逐渐有了具体内容,甚至内化成为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

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均贫富”并不鲜见。韩非子提出:“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10](342)《管子·乘马》中谈道:“地不均平调和,则政不可正也。”[11](45)孟子甚至赋予了“均贫富”以实际内容,“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3](89)。在此,孟子将井田制引入其中,认为土地是根本性的问题,实行仁政,必须从分清田土的经纬之界着手。然而,这些“均贫富”的思想并不是要实现各阶层所有人的均贫富,而是一种维护统治阶级的“治政之术”,其最终目的只是想要实现一种“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12](210)的状态。

在“均贫富”思想上,老子主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4](175),老子的主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子不再在等级制原则下倡导“均贫富”,而是将“均贫富”诉诸天道。然而,老子并没有提出如何积极地实现“均贫富”的美好愿望,而是诉诸对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教。

秦汉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在全国的确立,富家大姓的土地兼并使得诸子百家对社会贫富极大不均的忧思成为现实。土地的兼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使农民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差,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唐末到两宋时期,农民开始以经济上的平均为口号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率先以“平均”为口号发动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如果说唐末农民起义“平均”口号的含义还较为模糊的话,那么宋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则更加清晰。北宋初期,王小波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他在起义时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南宋初年的钟相、杨么起义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然而,此时“均贫富”的口号还未真正触及土地平均分配的实质,起义者往往采取比较粗暴的手段,比如劫富济贫,把富人的财富劫掠来分配给穷人[13](55)。

明清时期,随着赋税的不断增加,农民起义开始把“均贫富”的口号进一步具体化到土地上。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把“均田免粮”作为其斗争的口号,攻占西安后又打出“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的口号,虽然“均田免粮”并未真正实行,但李自成提出的均分田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基础。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发了《天朝田亩制度》的政治纲领,确立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虽然这一方案由于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从未实现过也不可能实现,但它从根本上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超越了以往农民起义“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

从先秦诸子百家对“均贫富”的忧思,到唐宋农民起义以“均贫富”作为其斗争口号,再到明清农民起义进一步将“均贫富”具体化到均分田地上,“均贫富”思想在中国日益有了具体内容。“均贫富”的文化传统基因也日益内化成人们的社会心理,成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打下了牢固的根基。虽然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所追求的平等与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均贫富”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均贫富”的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奠定了强大的文化心理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4](7)传统文化中“均贫富”的价值追求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已经内蕴为一种社会价值意识和思维心理,使得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更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更契合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从而也使得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有了更强的现实适应性和实践合理性。

三、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是传统文化中的平等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现实实际的结合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373)平等的价值理念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实质和核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平等、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为实现人的政治平等提供制度保障;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人的经济平等提供依据;最终的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人富裕、人人平等的共同富裕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不断发展过程,也正是中国人民不断追求和实现平等的过程。2012 年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将“平等”列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价值观的形成绕不开一个宿命:历史积淀。没有历史的积淀,就无法形成心理结构和信仰体系,没有历史积淀同样无法形成特定的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和制度模式。”[16](42)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印有深深的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各个阶层关于平等的社会理想以及为之做出的努力,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日益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显在价值追求,积淀起了中国社会对平等的价值判断和追求,形成了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深厚传统文化土壤。同时,发源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在其连续不断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也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现实实际,从而被赋予了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首先,在哲学基础上,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在传承传统文化平等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超越了其抽象性和超验性,结合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特点,将平等奠基于现实的个人之上,平等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状态,而是与人的现实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平等的价值理念已经流淌于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做到尊重个体价值并同时实现人我平等、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等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价值理念,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使这些美好的价值理念得到落实,平等就不可能再建立在抽象的个人之上,而应该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儒家和道家先哲对平等的论述要么以人的相同性为基础走向一种形上学的超验人性平等论,要么将平等视为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囿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他们的平等观都不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的。而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则不然,它是奠基于现实的个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那种脱离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的个人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考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7](152-15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平等成立的前提必须是将人视作“现实的人”,他们反对那种脱离历史进程的抽象的、孤立的、直观化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7](135)。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观是传统文化中的平等价值理念与马克思“现实的人”相结合的结果。

其次,在具体内容上,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将传统文化中尊重个体价值的差异平等、机会平等、教育平等以及“均贫富”的美好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内涵更丰富。传统文化中平等的价值理念是奠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的,孔子提倡的教育机会平等是以西周统治渐渐瓦解、官学式微、私学兴起为背景的;道家将平等看作进入“逍遥”境界的途径,也是对春秋动荡社会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理想诉求;先秦诸子百家对“均贫富”的追求也都有其时代烙印,只是由于封建主义社会制度的制约使得当时的平等成了一种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无法付诸实际。要使这些美好价值诉求得以实现,就需要消灭阶级,“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1](371),只有当阶级差别消失之后,“那时,平等和正义,除了在历史回忆的废物库里可以找到以外,哪儿还有呢?”[18](354)因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平等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指导下,积极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实际相结合,内涵也日益丰富。总的来说,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社会现实实际相融合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包含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社会平等以及生态平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9]的重大理论观点。平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其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对弘扬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文化中所内蕴的平等理念能够使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得到深度的社会认可。传统文化对平等的追求整合出了中华民族对平等追求的社会共识,形成了共同信仰,从而在现代社会下达成了对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深度认可,并使之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不仅如此,传统文化中所内蕴的平等理念能够进一步升华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中平等理念的传承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剥离掉传统平等观的抽象性质、与现实无涉的精神追求以及脱离现实经济基础的特性之后,把现代性、时代性、中国性加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机会平等、尊重个体价值的差异平等、经济平等的价值理念之上,升华为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观。更为重要的还在于,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使得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宣传“人人平等”,但这种平等仅仅是法律和金钱面前的形式平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平等原则又由于被限制为仅仅在‘法律上的平等’而一笔勾销了,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围内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作平等。”[20](648)在美国100 个甚至50 个富人就可以左右白宫政策的制定,凸显了经济的不平等会导致政治的不平等。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追求的则是实质的平等,最终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现实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