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兵学对风水文化濡染之我见

2022-11-21阮春峰

孙子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风水文化

阮春峰

一、风水文化的现状和影响

风水又称堪舆,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堪乃天道,舆乃地道,故堪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观天相地的文化,是古人利用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方面学说在宅基选择和建造上构建美好追求的一种复杂的理论和实践的表现形式。这里的宅基既包括地上的,也包括地下的。目前,风水文化已经影响全世界,在国内外均有不少受众。但正是因为这种特有文化的隐秘性和特殊性,使得它在历史的传承中,被掺杂了不少迷信的成分,因而其命运变得扑朔迷离。比如韩国,经过了三年的筹备,已经将“中国风水”重新梳理,将以“整体风水地理”的名义列入韩国“民族文化振兴”名单之中加以特别保护,同时准备尽快将其列为韩国国家遗产名录和申报世界遗产。〔1〕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以天津大学的王其亨教授为主的专家们也开始再审风水。2019年2月16日,他还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由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现身说法,讲述其对于风水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引起很大反响。吴良镛院士等人对王其亨思路认同,也使这种突破正在加快实施。〔2〕吴良镛院士也曾经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的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3〕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也认为,风水并不全是迷信,在什么地方该建房子,在什么地方不该建,我们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古代的风水一说很讲究人以及建筑跟环境的关系,风水可以说是古代的环境观。〔4〕

此外,当今不少著名的经典建筑也都留下了风水的影子,比如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在“九宫”的基础上,并借鉴风水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布局。北部堆土高起像 “坐山”,南部(即小沂河对岸)置“案山”,对现有过高的市府建筑作一定的遮挡,既用以“障景”又构成“对景”。基址之左喻青龙山,南部的小沂河喻“九曲水”或“玉带水”。在山水围合的中央,则突出主体建筑博物馆与图书馆所在。〔5〕

二、风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当然,围绕风水文化的争论还会持续,尚需更多的专家学者予以深入的研究以便于辨伪存真。

风水文化的起源很早,一般认为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不少相关的相地活动。比如《卜辞》有记载:“甲子卜,宾贝,我乍邑?乙卯卜:争贞,五乍邑,帝若?我从,之唐。”〔6〕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此事。但彼时的行为比较简单,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化记载。风水文化的真正成熟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涌现出管辂、郦道元等诸多堪舆高手外,被风水师奉为始祖的郭璞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葬经》,第一次提出“风水”概念并逐渐将理论从阴宅扩充到了阳宅勘定上,成为风水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古兵学的发展和成熟

相比较而言,兵学的发展就更加久远和迅速,从人类一出现,战争就一直伴随,兵学文化也开始逐渐成形,以至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古兵学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李零先生在比较了兵学发展的历史后甚至提出了“齐国兵学甲天下”〔7〕的观点,足见春秋战国时期兵学文化的强盛。当时,先后涌现出了孙武、吴起、司马穰苴、王翦、李牧、乐毅、孙膑等诸多光辉闪耀的兵家,留下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吴子兵法》《司马兵法》《鬼谷子》等一众兵书,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彼时,他们边作战边著述,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又将理论再验证于实战,创建了浩瀚的古代兵学体系。由于古兵学和之后的风水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均大量地吸收了周易、阴阳、五行、天文、地理等文化,同样重视对于方向、方位、山势、水向等的分辨和寻找,而且两者在目的上也都是寻找让自己更加“安全”的位置和环境,再加上历史上诸多军事大家也都有堪舆家的特点,比如诸葛亮、刘伯温等,所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形式上两者都有诸多相通之处,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古兵学作为成熟期更早和重要性更高的文化,就不可避免地对后来的风水文化产生比较大的濡染。

四、古兵学对风水理论的濡染

风水在后世的发展中,一般分为形势和理气两派,当然也有人认为应该分为八宅、玄空、杨公和过路四派的,但无论如何区分,都可以看出他们均深受古兵学的影响:

(一)勘察地形。兵家对于地形的重视自然无需多言,孙子在其代表作《孙子兵法》的《始计篇》就提到著名的“五事七计”的观点。道、天、地、将、法,其中之一就是“地”,讲的就是勘察地形,利用地形。他认为,“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8〕。由此可见他对于地形的重视程度。总计13篇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地形篇》和《九地篇》两篇重点谈及地形选择的内容,认为“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他对地形还做了六种分类,并说“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所以,不难想象,古代兵家手拿地图和风水师手持罗盘都在勘察地形时所关注的问题的相通之处了。

(二)安营扎寨。古代打仗,寻找休整的营寨时格外注意避免被偷袭或者围剿,因而在选择上会有诸多考虑,涉及道路、水源、风向(防止被对方借助风向发动火攻)等都有专门的讲究,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而这个理念与风水师在寻找上佳宝地的目的何其一致,因而不少理论被风水文化吸收借鉴。

(三)修建城池。在古代,城池的主要功能就是防御敌人,因而修建时特别注意配合兵力驻扎,强化防备。这些古兵学的内容逐渐被固定下来后,慢慢就被借鉴为风水文化所追求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理论形式了。比如,著名的择地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9〕,便有着深远的军事考虑。

此外,风水文化还对一些不利地形做了批判,认为堪选时要注意规避。其实,这些都和兵书上所避讳的地形极为相似。比如,著名的风水著作《金锁玉关》中就有“东低西高名逆地,水流震宫不相当”“四面低洼中间高,水流四散杀人刀”“四面高广正中低,此地名为地狱池”“高岗岭上难成立,造房安营切莫宜”〔10〕等内容,书中所提及的地形,其实和《孙子兵法》在《行军篇》的“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以及《吴子兵法·治兵第三》的“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 玄 武,招 摇 在 上,从 事 于 下”〔11〕,所强调的危险地形基本一致。这类地形,无论从兵家还是堪舆家眼里,一样都是不宜久留之地,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五、理想穴位背后的兵学考量

(一)穴位选择是风水堪舆最重要的内容,上佳的穴位必然是背靠高大祖山,前有明堂流水,左边青龙崴嵬,右边白虎低垂。其实,这样一个穴位选择也和兵家的营地选择不谋而合。

(1)兵家在选择营地时所以通常要求北方有大山倚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中国是北半球季风国家,在寒冬时节如果营地北方有大山,可以阻挡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寒风,便于士兵御寒;另一方面,风被阻挡后,可以有效地防止敌人借助强风发动火攻。

(2)穴位前方的明堂和流水也是古兵学的濡染反映。古代战争,后勤保障性较差,如果是远征,水的安全和供应就非常困难,一般先锋部队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寻找水源。大军安营驻扎人马众多,必须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宿营,而且水源最好是小型河流。这样一来中国地大物博,如果远征到达戈壁荒漠,大的江河寻找难度较大,而且万一撤离时江河水猛也不一定便捷;二来小的河流比湖泊又有纵深,如果需要撤退可以顺河而走不至于失去水源;三来水源一般选在军队守护后方以便于保护,防止敌人沿河对抗时在河中下毒或者攻击取水。这些,从而影响了后来的风水选择所追求前低后高的文化了。

(3)此外,风水文化要求“东高西低为泽地,定主后代出贤良”,其实左边的青龙高耸和右边的白虎低垂在兵家是有其战术益处的。因为按照古代人们对于中原以外的境界划分,通常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有不同的称谓,一般称呼是 南方为蛮、北方为狄、东方为夷、西方为戎。由于东夷很早就并入中原,南蛮又势力相对较弱,所以古人在打仗时,面对的敌人多为北方和西方所来的戎狄,主要是匈奴、契丹、鲜卑、回鹘、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因为汉军营地北方通常有大型山脉阻挡,所以他们多选择从营地西侧或者西北发动攻击。

(4)营地西面杜绝有山丘就是避免阻挡己方瞭望,便于观察敌人;而东面有高耸山丘在战斗时既能给己方增加倚靠又能让敌人无法探知山丘背后是否还有伏兵等,增加其心理畏惧。这种考虑周全的营地选择办法自然也会成为风水师们渴望的一种理想模型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阳宅的典范是四合院,作为阳宅的建筑之一,它里面也融合了不少风水文化,其实这也是对于行军途中的中军帐设置的一种模仿。典型的四合院一般都是外院、内院、东厢房、西厢房和正房等设计,基本雷同于中军帐的左、中、右三军设置,主帅的帐房基本和四合院的家长位置和功能相似。

六、古兵学对风水工具的濡染

古兵学对于风水文化的濡染其实有很多,甚至连风水师最主要的工具——罗盘,也是古代兵学文化的一种隐化。罗盘主要是由外周的文字和中央的“天池”组成,其文字部分就是古代军事地图和战场阵型图标注方法延伸的一种“活化石”;而其中央的“天池”,其前身是司南,司南的前身是指南车。指南车最早的起源,便是传说在上古时黄帝和蚩尤的逐鹿之战。此战中,蚩尤掀起弥天大雾,意图乱中取栗,黄帝部落为了辨别方向,从而发明了指南车。

结论

综上所述,风水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寻找或者创建一处避风得水的安全处所,因而不可避免地被安全程度要求更高的古兵学所濡染。风水文化受到的古兵学濡染很深,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兵书也可以当作风水书指导,这既是中国文化“一通一切通,一解一切解”的具体表现,也是古兵学对于其他领域的影响和渗透的又一个具体表现形式。

【注释】

〔1〕常江:《韩国为何把风水列为遗产保护》,《新京报》2006年12月21日 。

〔2〕胡义成:《风水研究现状反思》,《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

〔3〕李永辉、王道石:《风水思想在山水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应用初探》,《四川建筑》 2007年第6期。

〔4〕王冠、赵鹏:《建筑风水的科学性》,《山西建筑》 2009年第8期。

〔5〕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实践与体会》,《建筑学报》 2000年第7期。

〔6〕孔令伟:《天地人合一》, 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7〕李零:《待兔轩文存:读史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8〕〔春秋〕孙武.:《孙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9〕〔春秋〕管仲:《管子》,中华书局2016年版。

〔10〕李顺祥:《易学经世真诠》,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

〔11〕〔战国〕吴起:《吴子兵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风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
风水鱼
室外雕塑与风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