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栽培技术分析

2022-11-21赵翠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4期
关键词:药农黄芪中药材

赵翠芳

(宕昌县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甘肃 宕昌 748500)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是中医领域常用的一味中药材,富含多糖类、酚类、甾醇、挥发油、维生素B1、B2以及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微量元素,具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利尿消肿、托疮排脓、调节血压、强心保肝、增强免疫力等多重功效,在治疗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虚血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中医药领域发展对于黄芪的高品质、高产量需求,推广应用黄芪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尤为关键。

1 宕昌县中草药种植现状概述

宕昌县位于陇南市西北部,总面积3 331 km2,下辖11 个镇、14 个乡、336 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25.49×104人。宕昌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高寒阴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日,年均气温9.3℃,年均降水量583.9 mm,年平均相对湿度66%,年均日照1 986.5 h,年均无霜期181 d。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环境,赋予了宕昌县中草药种植优势。

宕昌县是中药材种植大县,种植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千年药乡”“陇上药仓”的美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加大了在资金、技术、政策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坚持“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思路,持续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建立了千亩(1亩=0.067 hm2)中药材绿色标准化集中连片种植示范基地,确定了“园区带动、基地支撑、科技引领、加工增值”的综合发展思路,整山、整片、整流域发展中药材。据统计,目前宕昌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长年稳定在2.67×104hm2,其中黄芪种植面积在0.53×104~0.6×104hm2,药农人均药材收入预计可达3 560元以上。

当前,宕昌县大黄、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广受国际市场青睐,先后出口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稳定脱贫、促农增收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天生地养到产业发展,从卖原料到深加工,从无人识到“金字招牌”,宕昌县中药材产业正全面快速发展,富民产业打造出的小康路正越走越稳[1]。

2 黄芪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2.1 选地整地

应优选地势较高、背风向阳、给排水便利的地块,同时要确保所选地块土层深厚、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以砂壤土最为适宜。尽可能的远离各类污染源,如化工厂、屠宰场、交通要道等,避免造成污染,影响黄芪品质。所选地块前茬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宜,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科学选地后,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育苗地需深翻30 cm,移栽地需深翻20 cm,让土壤接受曝晒,杀灭潜藏的虫卵及致病菌。深翻后的土壤需耙细整平并打垄,垄距控制在55 cm左右为宜,为后期黄芪播种提供便利。大田种植黄芪时,可用旋耕深松起垄机对土壤深松起垄处理,提高土壤保墒效果,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层结构,促进根系伸长、增粗、减少分叉,最终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整地时,需配合施加充足的底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结合土壤肥力状况及黄芪需肥特性进行合理化的施肥,一般每0.067 hm2地块可施加腐熟有机肥3 000 kg、三元复合肥20 kg、复合生物菌肥1 kg。

2.2 种子处理

科学处理种子,有助于提升发芽率,为高产稳产打下基础。首先,需筛选种子,确保所选择的黄芪种子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90,含水率<13%,及时将劣质、残缺、蛀虫、发霉等种子清理掉;其次,需温汤浸种,将选择的健康优质种子浸泡于50℃温水中4 h,如发现仍有种子未膨胀,需继续浸种,直至膨胀后再捞出,然后覆盖湿布催芽12 h 后即可播种;第三,可采用机械损伤法,将1 份细河砂与2 份种子混合放置于碾子上,厚度控制在4 cm左右,碾至种皮起毛刺,然后将种子放置于20℃温水中浸种12 h,接着堆沤在温暖处催芽5 d 播种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机械损伤法时应避免力度过大,导致种胚受伤造成烂种现象影响出苗率[2]。

2.3 播种方法

2.3.1 直接播种

直接播种法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但出苗率偏低,因此药农要谨慎应用。应用直播法时,要控制好播种时间,以每年的5 月上旬播种最为适宜,此时温度适宜,降雨适中,能够更好的保证出苗率,达到齐苗壮苗的目的。直接播种时,可采用条播法,起垄后开出3 cm播种沟,然后在沟内均匀撒种,并覆土1 cm 盖种,然后轻压处理。要控制好播种量,直播时每0.067 hm2播种量控制在1~1.5 kg为宜。

2.3.2 育苗移栽

育苗移栽法是最为常见和推荐的黄芪栽培技术。首先,育苗时要认真选择育苗地,保证土壤肥沃、透气、疏松,土层厚度需>40 cm。育苗时可采用条播法和撒播法,条播时,需将行距控制在15 cm 左右,每0.067 hm2播种量控制在2 kg 左右,撒播时,直接将种子均匀撒施在地表上然后覆土2 cm 即可。其次,移栽时可采用斜栽法,种植沟深度控制在30 cm左右,将黄芪苗依次摆进沟前坡,让根系自然平展,株距控制在10 cm左右,行距控制在25 cm左右,每0.067 hm2移栽2×104~2.5×104株基本苗为宜。完成移栽工作后,需对种植地进行耙平、镇压处理,促使根系和土壤充分接触,加快根系生长,提高成活率。

2.4 田间管理

2.4.1 补苗定苗

黄芪苗移栽后,应密切留意其生长情况,如发现存在死苗、缺苗等现象,要及时进行补苗,保证齐苗率。一般以移栽补苗为主,有更高的成活率。当黄芪苗长至6 cm 时,即可进行首次间苗,将弱苗等剔除,留下健壮的苗,一般每穴留3 株壮苗即可,条播的可每间隔10 cm留1株壮苗。

2.4.2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黄芪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中耕除草不及时,则会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下降,杂草和黄芪争夺水分及养分,导致黄芪生长发育缓慢。当黄芪苗长至6 cm 时,即可进行首次中耕除草作业,以浅除为主,防止水土流失导致幼苗死亡。在定苗时可进行二次除草作业,减少田间杂草数量,后期结合中耕培土除草2次即可。次年,需结合田间杂草情况除草2~3次,注意除草的同时做好培土工作,避免植株倒伏。

2.4.3 及时追肥

黄芪具有喜肥的特性,因此药农应结合黄芪长势及时做好追肥工作。当植株瘦弱、叶色变黄时,农户应及时进行追肥。一般情况下,黄芪每年需追肥3 次,齐苗时进行首次追肥,每0.067 hm2追施尿素30 kg,二次中耕除草后进行二次追肥,每0.067 hm2追施尿素25 kg,针对多年生黄芪,可在冬季枯苗后追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复合肥70 kg,追肥时需开沟施入并培土,避免肥料流失。

2.4.4 灌水排水

黄芪苗期、返青期、开花结荚期,是需水关键期,药农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进入雨季后,需重视排水工作,提前挖掘排水沟,避免田间积水导致烂根。

2.4.5 打顶摘蕾

适时打顶摘蕾,是提升产量的重要举措,所以药农要认真做好该项工作,合理控制好打顶摘蕾时间,一般需在7月下旬前完成该项工作,减少地上部分养分的消耗。同时,黄芪第二年孕蕾开花往往不利于根部营养物质的积累,所以需要及时摘除现蕾,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5 病虫害防治

2.5.1 根腐病

黄芪根腐病,属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茄腐皮镰孢。发病后,植株根部出现水渍状的病斑,颜色为褐色,叶片逐渐发黄枯萎,茎基到主根颜色呈红褐色,表层出现红色条纹,侧根逐渐腐烂,主根维管束颜色呈褐色。潮湿时,根部滋生大量粉色霉菌。该病多发于高温多湿环境下,因此每年的7月—8月是发病盛期。

防治黄芪根腐病时,要做好下述几项工作:坚持轮作倒茬,禁止连作,禁止和豆类作物轮作;做好选地工作,确保育苗地和移栽地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选地后应整地施肥,提高土壤疏松性及保水保肥能力;重视土壤消毒,整地时在地表撒施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做好选种工作,确保所选用的种苗无病、无伤口;种苗移栽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泡0.5 h 晾干后再移栽,杀灭致病菌;首次除草后,可喷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每间隔2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3 次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2.5.2 白粉病

黄芪白粉病,其病原为豌豆白粉菌,会对叶片、花蕊、荚果、茎秆等多个部位造成危害,该病可发生于黄芪生长任何时期,叶片及荚果受害后会出现绒状的霉斑,颜色呈白色,后期病斑部位出现大量小黑点,叶片逐渐脱落,荚果颜色变为褐色。该病多发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因此7 月—8 月是发病盛期,密度大及滥用氮肥的地块发病率更高。

防治黄芪白粉病时,应重点做好下述工作:坚持轮作制度,优先和禾本科作物轮作;重视田园清洁工作,前茬及当季作物收获后,应将田间病主残体彻底清理干净,减少病菌残留;要控制好种植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影响光照及通风;做好追肥工作,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减少氮肥的使用,提高抗病力;科学灌溉,结合土壤墒情灌水3 次,进入雨季后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积水烂根;如发现有患病植株,应及时喷施5%烯唑醇微乳剂1 000倍液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间隔2周喷药1次,结合病情连续喷药3次左右即可[3]。

2.5.3 白绢病

近年来,黄芪白绢病呈现出高发趋势,该病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为主,发病后茎基部出现黄褐色的病斑,呈水渍状,后期变为褐色并逐渐腐烂,病斑处出现白色绢状毛霉,并结生有油菜粒状颗粒,叶片患病后逐渐枯死。该病主要传染源是带菌的土壤和肥料,随雨水快速传播,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病率升高,6月—8月是发病盛期。

防治黄芪白绢病时,应做好下述工作:重视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防涝,降低田间湿度;及时除草,减少菌源;如发现有病穴,可使用石灰消毒;坚持和禾本科作物实行5 年以上轮作,如小麦、油菜等;合理控制定植时间和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影响田间通风;科学追肥,控制施肥量,增施磷钾肥及有机肥,促使植株健康生长,提升抗病力;如发现有病株,需要及时将其拔除,并在病穴及周边植株的根茎部撒施50%代森铵水剂800 倍液,或灌五氯酚钠2 500 倍液,亦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2.5.4 蚜虫

蚜虫,是宕昌县黄芪种植常见虫害之一,该害虫会对黄芪的茎叶造成较大的危害,通过积聚在叶背、幼嫩茎秆上吸取汁液,导致茎秆发黄,叶片逐渐萎缩掉落,落花落荚,籽粒干瘪,严重导致整株死亡。黄芪蚜虫危害盛期为5月—6月。

防治黄芪蚜虫时,可采用下述方法:收获后及时清理干净田间的枯枝败叶并烧毁,防止蚜虫寄生;保护利用害虫的天敌,如瓢虫、食蚜蝇、草蛉等,捕食诱杀蚜虫,减少蚜虫数量,减轻危害;喷施10%吡虫啉乳油1 000倍液和20%啶虫脒乳油1 000倍液,每间隔2周喷药1次,结合虫情连续喷药3次左右即可[4]。

2.5.5 豆芫菁

黄芪豆芫菁,主要以危害茎、叶、花、果荚等为主,被危害的枝叶、花蕾残缺不全,生长发育受限,不利于结荚。豆芫菁数量较多时,可将整株吃成光秆,严重影响黄芪产量和质量。

防治黄芪豆芫菁时,应做好下述工作:收获后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打破土层,破坏其生存环境,减少越冬害虫数量;成虫发生期可通过人工捕捉、网捕等方式,减少害虫基数;成虫点片发生时,可利用其趋光性特征,将黑光灯设置在田间诱杀成虫;可利用害虫的趋味性特征,配置糖醋液并放置于田间诱杀;保护并利用寄生蜂、赤眼蜂等天敌类益虫,控制害虫数量;害虫数量较多时,可喷施20%灭幼脲悬浮剂1 000倍液防治,效果显著。

2.6 采收加工

2.6.1 留种

黄芪在播种或移栽2 年后均可开花结籽,药农在发现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呈棕褐色时即可进行采收留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种子的成熟期不一致,所以要做到随熟随采,如过晚进行采收,则会导致果荚开裂,种子散失。采收果荚后需晒干脱粒,并将杂质去除贮藏留做种用[5]。

2.6.2 采收

黄芪根部采收时间,需控制在10 月,此时黄芪根干品率高,根部坚实,粉性足,产量高。采收时药农需将地上部分刨掉,然后顺垄开挖70 cm深沟,依次向前刨挖,促使根部露出。采收时应做到深挖缓拔,防止根部被挖断或被破坏影响商品价值。根部采收后,需切去芦头晒干,将须毛搓掉,将杂质、异物等去除,然后对其头尾并扎成小捆,便于后期进行运输。

2.6.3 加工

黄芪根部加工时,以烘干处理为主,烘干后的黄芪成品需放置于干燥、通风的位置,避免腐烂,同时要做好防虫蛀工作,保证成品质量。一般情况下,每0.067 hm2可采收干货2 500~3 500 kg。

3 结语

综上所述,宕昌县有着悠久的中草药种植历史,黄芪作为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一味中药材,为满足市场需求,要认真做好栽培管理工作,掌握黄芪栽培管理技术要点,提高黄芪产量和质量,提高种植效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宕昌县中草药种植产业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药农黄芪中药材
黄芪“跑步鸡”带领乡村产业“跑”起来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黄芪枸杞茶补气血虚弱
黄芪是个宝
我欲为人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天堂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