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黑粉病及丝黑穗病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2022-11-21牟科琴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4期
关键词:黑穗病发病率病害

牟科琴

(彝良县洛旺苗族乡农业农村和集体经济发展中心,云南 彝良 657614)

玉米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极大地推动着彝良县玉米产业发展。黑粉病及丝黑穗病是玉米常见病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颗粒无收,严重影响玉米种植效益,威胁粮食安全。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为保证其产量和质量,为农户创造更高的种植效益,积极做好玉米黑粉病及丝黑穗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治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1 彝良县玉米种植现状概述

彝良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昭通市辖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全县气候差异大,垂直差异明显,总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从河谷到高山区可细分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4个气候类型,西南部高温少雨,日照较多;东北部多雨潮湿,日照较少。年平均气温13.4℃(县城17℃),降水量774.6 mm;相对湿度72%;日照1 320.3 h。独特的气候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彝良县玉米产业良好的发展条件。

近年来,彝良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抓党建促脱贫”为统领,立足彝良县位优势,依托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扛牢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政治责任,扎实有序开展鲜食玉米种植,将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来谋划。同时,彝良县在玉米产业发展时,构建了“龙头企业+基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目前昭通市玉米种植面积超20×104hm2,玉米已成为彝良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和支柱产业,极大地帮助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但是,调查发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彝良县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呈现出高发趋势,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部分农户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存在误区,滥用、盲目使用化学药剂的问题极为常见,极易造成农药残留及污染,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阻碍彝良县玉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因此科学防治玉米黑粉病及玉米丝黑穗病成为工作的重点。

2 玉米黑粉病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对策

2.1 危害症状

玉米黑粉病属局部侵染性病害,其病原为黑粉菌,可发生在任何阶段,相比较而言,苗期发病率较低,玉米抽雄期过后发病率逐渐升高,黑粉菌可为害玉米茎、叶、花、雄穗、果穗等,被为害的部位会形成“瘤”,瘤表面有灰白色薄髓,后期外膜逐渐破裂,并散发出大量的粉末,呈黑褐色,病瘤大小不一。相比较而言,叶片、叶鞘患病后仅会产生少量黑粉,有的则不产生黑粉。茎节、穗患病后会出现15 cm大的瘤,雄穗小花患病后会形成角状小瘤积聚成堆。雌穗患病以上半部为主,上部小花出现病瘤,会对结实造成一定的影响。被为害的玉米植株出现病瘤后,会快速生长,并突破苞叶外露。果穗患病后所形成的病瘤能够露出叶鞘外。玉米黑粉病往往是植株茎基部率先发病形成病瘤,被为害的玉米植株会逐渐扭曲皱缩,叶鞘、心叶逐渐破裂,将病株拔出后可发现茎基部有病瘤,后期植株逐渐枯萎死亡。如玉米拔节前后发病,往往以为害叶片、叶鞘等为主,叶片会出现大量小病瘤,植株茎轩逐渐扭曲,生长发育迟滞导致玉米植株矮小且果穗小,严重的会导致无法正常结穗。

2.2 发生规律

玉米黑粉病,具体有一定的发生规律。首先,玉米栽植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率高,尤其是部分农户常年连作,滥用腐熟发酵不充分的农家肥和氮肥,导致玉米植株徒长,除草去雄时造成人为损伤,防治虫害不及时留下伤口进而感染病原,对于病株残体的清理不及时,均会增加黑粉病发病率。其次,高温高湿天气环境有更高的发病率,当气温超过26℃时,再加上环境潮湿,或者干湿环境交替时,会导致黑粉菌孢子快速萌发,导致病菌传播扩散。再次,农户选种不当,所选用的玉米品种抗病性差,不重视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处理,会增加玉米黑粉病发病率。最后,研究表明,和夏玉米相比较,春玉米黑粉病发病率更高[1]。

2.3 综合防治对策

2.3.1 选择抗病品种

农户在玉米种植前,要认真做好选种工作,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病害发生规律、特点等因素,选择高抗病性玉米品种,同时要确保其具备优质、高产的特征,有效降低玉米黑粉病发病率,同时也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

2.3.2 及时清除病原体

玉米患黑粉病初期,病瘤尚不成熟,此时农户可将摘下的病瘤统一销毁处理。玉米成熟收获之后,需及时将病株残体清理出地块烧毁,防止病菌的传播。

2.3.3 整地深翻晾晒

玉米播种前,农户应选择适宜的地块种植玉米,确保地块墒情良好。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翻地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使得土壤更加的疏松透气,便于玉米植株扎根生长。同时,深翻并晾晒土壤,能够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减少黑粉菌残留,降低发病率。

2.3.4 拌种处理

在玉米播种前,需做好对种子的处理工作。首先,晒种,将种子均匀摊铺晾晒2 d,每间隔4 h翻动1次,确保晒种均匀性,杀灭表皮病菌,同时也激发种子活性。其次,拌种,用20%粉锈宁拌种,其用量为种子量的0.4%,可起到不错的防病效果。再次,播种前亦可用44%氟唑环菌胺悬浮种衣剂60 mL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实现对玉米黑粉病的有效防控。

2.3.5 提倡精细化管理

首先,玉米播种应推行轮作模式,尤其是黑粉病高发区和地块,应和小麦、大豆等作物实行3 年以上轮作,起到相互抑制的作用。其次,要合理控制好玉米播种时间,结合当地气候、温湿度、品种特性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天气播种,一般温度稳定在10℃~15℃时播种为宜,并且要对播种深度予以控制,避免过深或过浅影响出苗。要控制好播种密度,结合玉米品种特性合理密植,一般情况下,每0.067 hm2栽植玉米3 000~3 500株即可,避免密度过大影响田间光照和通风,避免密度过小影响产量。再次,科学控旺,农户应合理控制好施肥比例,确保氮磷钾比例均衡,禁止滥用氮肥,防止玉米植株徒长,提升玉米抗性,增施磷钾肥、微量元素肥,有效降低发病率。最后,做好防虫工作,螟虫是传播黑粉菌的重要载体,所以要重视对螟虫的防控,农户应在玉米心叶末期喷施药物,每0.067 hm2用50%巴丹100 g兑水100 L喷施于心叶,有效降低玉米黑粉病的发病率。

2.4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技术,是目前防治玉米黑粉病最常见、最有效的技术。农户应科学选用农药,优选广谱、低毒、高效、无残留的化学药剂,严格控制好用药时间、方法、剂量,达到理想的用药效果,防止造成农药残留和污染。首先,玉米出苗前,可在地表喷施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 倍液防治。其次,在玉米抽雄前,可每0.067 hm2用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5 mL 兑水70 kg 喷雾防治,每间隔7 d 喷药1 次,连续喷药2~3 次即可。最后,在玉米花期和灌浆期,应认真防控玉米螟虫,防止传播黑粉菌,降低黑粉病发病率[2]。

3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对策

3.1 危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系统性侵染病害,其病原为黍轴黑粉菌,该病主要以为害玉米雌穗、雄穗为主,因此多发于玉米出穗后,部分杂交玉米在苗期亦可发病。患病的玉米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其叶片会出现多道黄白色条纹,叶片颜色呈暗绿色,叶片上挺呈笋状。雄穗发病后,花序被破坏进而形成黑头,花器变形增生,雄穗呈刺猬状,雄花出现大量黑粉。果穗发病后基部膨大,顶端尖,果穗出现大量粉末,呈黑褐色,并且可以发现有大量黑色丝状物,个别患病的果穗可发现子房增生,并逐渐变成绿色小枝状物,果穗苞叶狭小,果穗上簇畸形,叶片患病后会形成长梭形斑,病斑裂开后散发大量的黑粉或黑色丝状物。患病玉米植株矮化严重,其高度为正常植株的1/3,雄穗受害后果穗大多为黑穗。

3.2 流行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的流行规律,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玉米品种的不同,其发病率不同,部分农户选种不科学,玉米品种抗性差,则会增加发病率;其次,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会受到土壤温湿度因素的影响,当土壤温度为20℃,土壤持水量为30%时,播种的玉米会快速发芽,进而缩短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因此玉米黑粉病发病率就低,相反的,如土壤温度<15℃,土壤持水量<20%,则会影响种子萌芽,延缓出苗速度,则会导致病菌感染概率增加,同时发病后症状也更加严重;再次,播种时间的早晚,播种深浅度亦是影响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的重要因素。最后,连作地块土壤携带大量的病菌,在低温干旱年份,玉米黑穗病发病率明显升高[3]。

3.3 综合防治对策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过程中,农户应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理念,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技术,实现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防治。

3.3.1 种植抗病玉米品种

农户应结合往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情况,及早将发病率较高的玉米品种淘汰,选用经过农业部推荐的高抗病性玉米品种,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抗逆性、抗倒伏能力,在降低发病率的同时,保证玉米产量及质量。

3.3.2 合理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降低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的重要举措,农户应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将玉米和大豆、小麦、薯类作物轮作,减少土壤当中病原菌残留,尤其是重病、多发病地块,应实行5年以上轮作,可有效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3.3.3 播种前种子处理

首先,应筛选种子,将残种、瘪种、蛀种、病种等清理掉,保证使用的玉米种品质优良;其次,要晾晒种子,选择晴朗天气晾晒种子24 h,可将种子表皮病菌杀灭,提高种子活性,提高出苗率,降低发病率;最后,要浸泡种子,准备适量50℃温水浸泡种子12 h,或用矮壮素、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晾干后播种即可。

3.3.4 科学合理施肥

肥料是玉米生长的必需品,如缺肥会导致玉米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发病率。因此农户要高度重视施肥管理工作,前期在施加充足底肥的基础之上,结合苗情、玉米植株长势等因素进行合理追肥。施肥时以农家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满足玉米植株生长对于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提升玉米植株抗病力,有效降低发病率。尤其是在施加粪肥时,应确保其经过充分的腐熟发酵,防止有残留的病菌诱发病害[4]。

3.3.5 及时拔除病株

农户应密切留意玉米植株生长情况,如发现存在患病现象,应及时将其拔除,防止造成大面积的感染发病。农户应明确玉米丝黑穗病的几种发病类型,包括:笋状型、矮缩丛生型、黄条型、畸形茎扭型、叶片异常型、顶叶扭卷型等,如发现玉米植株存在上述症状,必须要将其清除掉,病苗、可疑苗均要进行集中烧毁和深埋处理,禁止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避免病菌的传播扩散。

3.3.6 加强田间管理

首先,应合理控制好玉米播种时间,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灵活调整、控制播期,适当晚播,避免早播,确保播种时温度适宜,提高出苗率。同时要控制播种深度和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影响田间通风和光照,避免对玉米植株生长产生影响。其次,要认真做好间苗定苗工作,如发现有缺苗现象,应及时补栽,达到齐苗的目的,实现对壮苗的培育。再次,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如发现有杂草,应及时清理干净,防止杂草和玉米植株争夺水分及养分,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接着,要认真做好追肥工作,结合玉米长势追施适当的肥料,合理控制追肥量,提高玉米植株长势。最后,做好灌水排水工作,水分是玉米植株生长的必需品,因此农户应结合当地降雨情况、土壤含水量及时进行灌水工作,避免缺水影响生长。如田间积水,则要及时排水,避免引发涝灾,为玉米植株生长营造适宜的田间环境,有效降低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5]。

3.4 药剂防治

首先,种子包衣,目前市面上的种衣剂种类繁多,农户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用种衣剂,如:5.4%吡·戊悬浮种衣剂、20.3%毒·福·戊悬浮种衣剂,对于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率可达到90%以上。其次,如玉米种没有进行包衣处理,则可通过拌药的方式达到防病的目的,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将其按照玉米种用量0.4%拌种,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戊唑醇湿拌种剂,将其按照玉米种用量0.2%拌种,均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最后,玉米抽穗期,可喷施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防治,结合实际情况喷药2~3次,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是彝良县第一大粮食作物,黑粉病及丝黑穗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及品质。玉米病害高发背景下,要充分意识到病害的危害性,明确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玉米黑粉病及丝黑穗病发生规律、特点、趋势,制定科学完善的病害综合防治对策,有效降低玉米黑粉病及丝黑穗病发病率,发生病害后,要做到科学、规范用药,防止造成污染,降低农药残留,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提升玉米种植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助推彝良县玉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黑穗病发病率病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春季番茄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谷子黑穗病的发病及防治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年轻人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率升高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