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种子繁殖与节节麦的防治

2022-11-21贡朋军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4期
关键词:原种药害田间

贡朋军

(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近年来,小麦种子繁殖过程中田间杂草对小麦产量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在一些小麦种植区域,节节麦的危害最为严重,一是节节麦抗药性强;二是目前对于防除节节麦的药剂不多,而且防治效果不佳[1],为了更好的防治节节麦,应该从小麦良种繁殖过程中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降低节节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 小麦繁殖过程中节节麦问题的防治举措

1.1 控制好小麦种子来源、选取合适的种植场所

节节麦的种子混杂到小麦种子中进行种植,是造成节节麦大量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带有节节麦的小麦种子,在留存基数上处于不断增多的状态,使田间出现节节麦的概率增大。节节麦种子和小麦种子出现混杂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科研育种单位以及小麦繁殖基地出现节节麦,使小麦种子从源头出现问题。科研育种单位的原原种小麦和原种小麦均属于主要的初始繁育材料,因此要确保小麦种源质量。在小麦繁育生产中,如果发现混入节节麦种子,需要使用人工挑选去除,保证原原种和原种的绝对纯度。

第二,检查验收过程不严格,会增加携带节节麦种子的风险。在优化建设小麦基地时,需要对小麦繁殖工作实施总体规划。在选取繁种基地时,应该在未出现节节麦的地块创建小麦繁育基地,繁育基地要相对集中,预设隔离条件,防止在繁育过程中出现分散及穿插问题。对于已经存在节节麦的田块,应该在休耕时节,集中开展清理和防治工作。

1.2 田间防控节节麦问题的举措

1.2.1 耕作防控

节节麦的萌发、出苗条件和小麦相似,简单的旋耕整地处理只能使节节麦种子浮在土壤表层或浅层位置,为节节麦生长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在出现节节麦的地块种植小麦时,需要使用深翻耕种处理的方式,将田块残留的节节麦种子翻移到地下20 cm的位置,抑制节节麦发芽,最终导致种子坏死[2]。

1.2.2 群体防控

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入冬前的防控管理、小麦返青期防控管理,从而增加田间小麦的生产优势,抑制田间杂草生长。入冬前,使小麦尽量成长为壮苗,抑制节节麦的生长。在返青期时,工作人员需要尽快进行封垄处理,提升地面覆盖率,将会使小麦和节节麦在竞争关系中产生个体优势以及群体优势,不但能够抑制杂草生长,而且可以避免节节麦出现不断繁殖的问题。

1.2.3 药物防控

在研究节节麦防治问题时发现,甲基二磺隆药效较好,但是在喷施中,会抑制小麦生长,对用药量、药剂配比方式、施药时间具有更高要求,如果出现施用不当的问题,将会导致麦田出现比较严重的药害问题。

在小麦生产过程中,运用3%的玛乳油作为防治药剂,小麦种植25~30 d 后,节节麦的叶龄较小,正处于药物敏感期,应及时喷施防治药剂。注意把控药剂及助剂的比例,防止发生药害。同时,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扩大除草的范围,运用草胺磷药剂以及草甘磷药剂,能够有效去除田间、地头、路边杂草。一旦出现药害问题,通过使用灌水的方式配置氮肥、或是通过喷涂微量叶面肥的方式进行补救处理。

1.2.4 人工除杂处理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小麦种植管理逐渐机械化,人工操作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是在繁育原原种和原种时,使用人工除杂方式进行处理,对后续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具有促进作用。对于药物防治处理不彻底的农田地块,工作人员需要在小麦处于出苗期时即开始运用人工除草方式。在小麦处于开花灌浆时期,如果出现节节麦问题,工作人员需要至少对出现节节麦的田块进行2 遍除杂处理,并且工作人员需要将拔除的节节麦及时带离农田并统一销毁[3]。

1.2.5 田间检验

在对繁育田的小麦种子进行检验检疫处理时,需要重点检查小麦栽种区域是否出现节节麦问题,对严重农田地块,及时进行报废处理,防止节节麦种子流入市场,问题进一步蔓延。对不严重的小麦需要进行隔离处理,有效地避免节节麦的传播。

1.3 小麦种子储存、加工、质量检验

1.3.1 收获季节防杂处理

在收获小麦的季节,若是运用收割机跨区域进行小麦收割,极易出现小麦和节节麦混杂传播,成为近几年节节麦扩散的根本原因。收割时,应该尽量使用专机收割,及时对收割机、运输设备进行清扫,晾晒、储存、分类标记以及小麦库房清扫工作是收获季节最主要的防杂方式。

1.3.2 加工除杂

由于节节麦种子和小麦种子外形条件相似,但小麦种子质量是节节麦种子的3 倍,小麦种子加工过程中可以利用种子比重区分。

1.3.3 提升抽检力度

管理单位应该提升内部控制力度,防止不满足合格标准的小麦产品流入到市场内部,监管部门需要提升市场监管力度、抽检处理工作,若是在抽检过程中发现小麦种子中包含节节麦种子时,需要及时对种子进行封存处理,避免有节节麦种子的小麦种子在市场上出现流通现象,及时切断种子传播链条。

2 提升节节麦防控能力的方式

2.1 加强种子繁育工作管控

从源头上抑制节节麦的传播,提升小麦种子质量,是防治节节麦蔓延的主要方式,也是保证小麦繁育安全的重点工作。由于节节麦繁殖系数以及抗逆能力高于良种小麦,需要尽量确保原种小麦繁育田、良种小麦繁育田内不存在残留的节节麦,中断节节麦传播链条,避免节节麦进一步扩散。

2.2 提升对小麦种子质量的监督检查

在小麦种子进行种植之前,相关部门需要提升对小麦种子质量的监督检查,减少节节麦出现流通传播问题的概率。市面上小麦种子的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培育小麦种子的工作人员不够重视质量管控,小麦栽种量较大,将会加剧小麦种子的市场监察难度。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高质量小麦种子顺利到达农户手中。

2.3 重点防治区域

有关部门需要重点治理已经出现节节麦问题的区域,防止出现节节麦留种以及换种问题,及时察觉是否出现节节麦问题并使用合适的防治方式处理。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对于节节麦发病严重的育种区域,一般是因为栽种小麦的农民不够重视节节麦问题,自留小麦种子、农户之间进行换种,造成节节麦种子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爆发性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在节节麦重点发病田块,需要及时使用倒茬耕种以及药物防治方式,长期采购优质小麦,能够避免由于自留小麦种子、换种问题而造成节节麦问题。

2.4 提升药物防治处理的指导力度

节节麦属于禾本科恶性杂草,与小麦的亲缘关系很近,一般的除草剂很难防除它,并且它比小麦出苗晚、成熟早、易脱落,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协助农民提升药物防治处理的指导力度,强化防控节节麦问题,降低出现药害问题的概率,目前市面上的甲基二磺隆,已经成为现如今防治节节麦问题最为重要的药物,但是防治处理效果一般会受到药物喷施时间、药物喷施浓度产生的影响,容易造成小麦出现药害问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情况是由于农户用药不当出现的药物防治问题,有关部门应该系统的指导农户如何选取防治药品、设置合理的用药时间,保证药物可以充分发挥出节节麦防治处理作用,降低出现药害问题的可能性。

3 使用甲基二磺隆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甲基二磺隆防治处理节节麦时,对药量的使用要求比较严格,正常情况下0.067 hm2小麦田仅需使用浓度为3%的甲基二磺隆悬浮剂即可,药剂使用量最佳范围在20~30 mL,若是药剂使用量小于20 mL,除草防治效果比较差,若是使用量超出30 mL,极易导致药害问题,为了防治小麦田间出现药害问题,需要进行二次稀释处理。

有关部门需要引导农民尽量在小麦3 叶后,杂草基本出齐并且组织细嫩时喷药除草效果最好。一般以11月上中旬,即小麦播种后40 d 左右用药为宜,此时杂草的出土量占整个生育期的90%以上,为确保防效,应避免在小于10℃的气温下使用防治药剂,应该在中午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土壤比较湿润时进行施药,因为喷药时气温过低(特别是6℃以下)杂草死亡较慢,所以,施药者需要观察施药前3 d 和施药后3 d是否出现寒流和急速降温的问题,避免出现药效降低的问题,若是发生寒流低温问题,应暂缓施药。

在使用药物喷施处理时,应保证喷药量处于均匀状态,在喷药处理时,避免出现重喷和漏喷。人工喷施可以运用扇形的喷头,尽量使药液雾化喷施均匀;机械喷施可以加大用水量或调节机器行走速度,尽量达到要求药量,以免降低药效;无人机飞防有明显的优势,无人机飞防用药量精确,喷施均匀,雾化好,药液吸收率、利用率更高,并且无人机飞防省药(至少可以节约50%的用药量)、省水(可以节约90%的水)、省时,从而提升农药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无人机飞防环保安全,不仅减少了药液浪费造成的污染,还解决了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问题[4],同时减少了人药接触,更安全,更高效。无人机飞防不会出现重喷、漏喷等现象,减少了田间药害发生的概率。由于不同品种小麦对甲基二磺隆的敏感度不同,需要对并未使用药物防治的品种进行试用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使用,能够有效避免或者降低节节麦出现的概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种源控制和后期防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出现节节麦问题的概率,减少节节麦问题对良种小麦的不利影响。在小麦大规模生产时,需要进一步规范小麦田间杂草防治处理,提升良种小麦的产量,注重把控节节麦的防治工作,从根源上避免出现节节麦问题。

猜你喜欢

原种药害田间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桂蚕8号原种繁育效果分析与配套繁育技术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
作物药害如何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