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2-11-21林明惠
林明惠
(福建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红医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将红医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医学院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的应有之义,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之心、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引导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医精神、传承红色血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耦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医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课程。红医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医学教育、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体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承弘扬红医精神,既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必然之举。
(一)红医精神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医学院校肩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和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要善于用好“大思政课”。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立足医学人才培养特色,充分挖掘、运用历史和现实教育资源,引导医学生坚定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红医精神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创建人民卫生事业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等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医精神的核心要义主要有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艰苦奋斗、技术优良等。红医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生动实践中孕育、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红医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反映了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许多红医先辈在国内外革命活动的反复比较和深切感悟中,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纷纷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念,生动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红医精神蕴含十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人民解放和人民健康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目的。毛泽东要求医务工作者“为革命工作,为大众服务”;朱德强调,红色军医要对人民“满怀阶级感情”。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用活红医精神,能够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二)红医精神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无穷的榜样力量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讲好榜样故事,用优秀事例影响医学生,能够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历史上,许多红医先辈为了党和人民利益,舍弃个人优越的生活条件,以赤诚之心、投身红色卫生事业,担当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例如福建长汀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在接触中国共产党后,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放弃丰厚收入,坚决要求跟随红军长征,“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医务工作者食不果腹,却无惧枪林弹雨,在战地上为红军伤员包扎,将伤员抬下火线。不少医务工作者牺牲在火线上,用生命树立了“革命样板”,展示了平凡而伟大的家国情怀。1935年,中央红军来到贵州。为了给村民看病,被遵义人民称为“红菩萨”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背着药箱,顶着刺骨寒风和蒙蒙细雨,翻山越岭走了20多里路,治好了村民的高烧。他因医治更多村民“掉队”,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红医精神是革命情怀的医者仁心,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红医先辈故事,能够不断提升教学的生动性。
(三)红医精神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坚定的历史自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自信深植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是筑牢“四个自信”的坚实根基。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动印证。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讲好红医精神,讲清楚我国红色医疗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讲透彻我国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家国情怀,引导医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医精神是红色医疗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实现成长的原因。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基本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建立红军第一所医院“红军小井医院”时,为了解决医疗用具短缺等问题,红医们用土办法自制医疗器械,采集中草药代替西药,动手挖窑洞,建立制药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队伍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力培养医护人员,积极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危急时刻,无数医务工作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扬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不顾安危、挺身而出,与灾害、病毒作斗争,尽最大努力抢救病患,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充分体现了我国医务工作者高尚的医德和情怀,形成最靓丽的“红色风景线”。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红医发展历程,能够不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二、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医先辈们留给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医学生健康成才的智慧营养。医学院校将红医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激发医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提升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获得感。
(一)有利于医学生筑牢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人生信仰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述红医精神,讲清楚为什么许多医务工作者愿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讲清楚为什么许多医务工作者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之奋斗终身。红医精神蕴含的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救死扶伤等思想精华,是医学生成长成才最好的智慧营养,有助于增进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医学院校应发挥红医精神的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医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扣好人生扣子,补足精神之“钙”,将来投身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二)有利于医学生涵养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品格
红医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倡导以精湛医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人民健康福祉。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阶段,无数医务工作者不惜一切代价,与敌人作斗争、与疫情拼速度、与病魔抢生命,生动彰显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讲述践行“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红医精神,能够引导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主义群众观点,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青春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生动实践中绚丽绽放。
(三)有利于医学生坚定医德高尚、技术优良的奋斗目标
红医精神的发展史是一部广大医务工作者践行为民使命的奋斗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医先辈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开创、发展了我国红色医疗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培养大量红医人才。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和弘扬红医精神,战胜“非典”疫情。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健康中国战略等赋予红医精神新的时代价值。红医精神充分体现了医务工作者敢为人先、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高尚情操,充分彰显了医务工作者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激发医学生奋斗之志的不竭动力。通过让医学生了解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有助于医学生学习红医先辈顽强拼搏的精神,接好红医先辈的“接力棒”。红医精神蕴含的奋斗精神,能够引导医学生厉行勤俭节约,矢志艰苦奋斗,打牢医学专业基础,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增强医学专业技能,将来努力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
三、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路径
红医精神是医学院校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良好资源。医学院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医精神融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打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亲和力。
(一)从历史维度讲好红医精神对传承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意义,增强医学生的爱国志气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将红医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宏观视野中阐释,讲明白红医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变化趋势,讲清楚红医先辈在革命年代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讲透彻红医精神对于发展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通过深入的讲解和分析,把红医精神中的医德思想和人文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章节内容,综合采取讲解式、案例式、讨论式、播报式等教学手段,从不同视角解读红医精神,让医学生增进对红医精神的理解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启发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党史的学习思考,感悟红医精神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人生目标。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时,可以通过讲述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村民看病导致“掉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故事,引导医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精通医术、衣食无忧的龙思泉要参加革命?为什么龙思泉要用生命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为什么村民为保护龙思泉的坟,敢于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从而让医学生更加了解中国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讲好红医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医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红医精神与抗疫精神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二)从现实维度讲好红医精神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价值,增强医学生的担当骨气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需要大量优秀医学人才参与。医学院校应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挖掘本校、校友医学教育资源,运用新时代体现红医精神的鲜活事例,善用、建好“大思政课”。
1.讲好抗疫故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为了人民生命安全,许多医务人员舍生忘死、英勇奋战在抗疫一线,生动书写了新时代的红医精神。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的抗疫故事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鲜活教材。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授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时,可以通过讲述疫情暴发初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院长带领130多名医护人员日行300公里,支援湖北宜昌抗疫的感人故事。讲好抗疫故事,引导医学生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想信念,坚定救死扶伤的人生追求。
2.注重实践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医学院校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医疗卫生政策,结合课程教学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带领医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实地走访红医纪念场所,开展医学调查、“红医精神”宣讲、健康科普等专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刻感悟红医精神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价值。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授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时,可以结合社会实践等方式,组织医学生实地或线上参观福建长汀福音医院,详细讲述“红色华佗”傅连暲从基督教徒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员,雇人把整个福音医院从长汀挑到瑞金,为党和人民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一生的故事。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医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将来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奋斗中成就自己的出彩人生。
3.开展网络教学。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平台,挖掘网络学习资源,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和思维导图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呈现红医精神的内涵特征,将红医精神讲深、讲透、讲活。以医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让红医精神入脑入心。教师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结合实际开展医学生学习红医精神宣讲比赛、短视频制作比赛、“B站”直播实践、红歌改编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医学生在学习创作中加深对红医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三)从未来维度讲好红医精神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世界意义,增强医学生的平视底气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将讲好红医精神放眼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大视角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引导医学生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
1.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为医学生提供难得机遇和广阔舞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引导医学生深刻理解红医精神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自觉传承中华文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断在学习中提升、完善自己,为人民健康事业和中国梦奉献智慧力量。
2.培养医学生的国际视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广泛深远的影响。中国秉持“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担责尽责。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提供约3 720亿只口罩、42亿件防护服、84亿人份检测试剂,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疫苗[3]。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抗疫国际合作,共同守护人类健康,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充分彰显新时代红医精神的国际担当。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基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医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医学生客观看待中西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差异、成效,在大变局的世界中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佑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助力提升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奉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