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业遗迹更新利用模式探讨

2022-11-21文静龙杰尹影

长沙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遗迹矿业研学

文静,龙杰,尹影

(1.湖南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2.南华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3.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1 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4.0 时代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在建设新中国时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厂矿面临停产或搬迁等困境。这些矿业遗迹因具有区别于其他工业遗迹的特点,如规划功能齐全、建筑类型多样、地下遗迹多而深等,使城市更新更加复杂而多样化,其遗留下的环境、资源、经济等问题逐渐成为矿业遗迹保护及再利用的难点和热点,各国学者对此相继提出矿山公园、矿山博物馆、矿业社区等保护模式。我国为加强对矿业遗迹的保护和利用,2018 年以来,相继发布《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支持鼓励各机构利用国家各种形式的矿业遗迹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矿山特色的遗迹保护工作。

目前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寻求退化地区的历史、美学和经济提升[1]。然而,如何在实现文化价值和过时空间的经济可行性之间保持平衡,各国学者却没有过多涉猎。文章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将矿业遗迹保护作为矿业文化重建和财政创收的工具刺激城市更新,总结出了两种新的矿业遗迹更新利用模式,即开展教育实践基地和建设城镇化发展改造试验区。这两种更新利用模式旨在刺激矿业遗迹附近各项资源的整合更新,可对其进行发展并推广传播。

2 矿业遗迹利用新模式探索研究

文章主要关注矿业遗迹在利用方式上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重点在教育、居住、旅游等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2.1 教育实践基地

矿业遗迹的多功能复合性,让其在地质学、地理学、历史、工业等多专业学科均具有深度研究价值,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矿业遗迹多学科背景的优势,以开展教育实践基地作为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其中初级教育以“研学旅行”为主,高级教育以“实训基地”为主。

2.1.1 可行性分析

研学旅行重视社会实践,强调身临其境地体验并获得教育,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可行性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从教育部指定上海、杭州、合肥、西安等城市作为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城市开始,研学作为国家政策走向的一部分正式推动素质教育新需求发展。紧接着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并规范研学旅行行业行为,如《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估标准(试行)》等,分别确定了该行业的基本标准、课程目标,进一步强调了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年,研学旅行行业标准不断被修正,试点范围也逐步在全国得到扩大推广。2021 年4 月,《关于启动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估活动的通知》决定将正式面向符合其申请条件的单位认定挂牌。同年5 月,《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明确指出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为发挥工业文化研学教育功能,鼓励各地利用工业遗产、老旧厂房等设施培育一批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

实训基地是在校大专和本科院校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技能场所,可以作为高校人才的“练兵场”。矿业遗迹具备各种专业学科资源,其物质载体本身就是最好的理论范本,而生产活动用房遗址也可作为培训场所被再利用。实训基地与各高校的合作为矿业遗迹的再利用提供了可持续性的保障。此外,相关教育与文化组织也可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文化输出。2019 年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世界遗产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阆中古城举行。该活动的举行将进一步推动阆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在世界遗产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培养文化遗产的青少年保卫者、传承者、发扬者[4]。

2.1.2 实现途径探索

2017 年,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共204 个单位公布[5],其中入选的矿业基地有鞍钢集团博物馆、武钢工业文化区、中国煤炭博物馆、吉州窑博物馆等。2018 年,鞍山市近3 000 名学生走进鞍钢,身临其境地体验新中国的第一炉钢花飞溅、第一炉铁水奔流等辉煌历史。此后,鞍山市设立鞍钢研学月、鞍钢研学活动日,组织中小学生及“特殊儿童”走进鞍钢。鞍钢这一矿业遗迹的研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2017 年5 月,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牵手磁州窑(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瓷窑)富田遗址博物馆建立遗产实习实训基地。该院美术系与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合作多年,每年都派教师带设计专业学生到该地进行现代设计与创作[6]。

2019 年,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入选福建省三明市公布的第二批研学旅行基地。该公司于2018 年12 月获得“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授牌,是福建省首个工业旅游景区。福建三钢工业旅游区以钢铁工业观光工厂为蓝本,全面展示了铁矿石百炼成钢的详尽过程[7]。

2020 年,门头沟京西矿被批准为国家级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原矿区关停后的建筑和井下巷道一一保留并被改造为培训、科普基地,以应对防灾减灾救灾科研和演练[8]。

此外,一些学术论坛如首届新时代工业文化研学旅行论坛(2021 年3 月)、工业文化研学研讨会(2021 年9 月)等也纷纷针对矿业遗迹开发、研学活动开展、实训基地认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以上这些教学实践基地引入矿业遗迹开展研学和实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对矿业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但是其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容忽略:各地实践基地的建设程度不一样,缺乏统一且具有公信力的最低标准;原场地涉及诸多工业设备设施,缺乏科学健全的安全管理和保障制度;资源利用深度和课程路线开发缺乏专业指导;各地教育实践基地特色性和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挖掘。未来的教学实践基地及监管部门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

2.2 城镇化发展改造试验区

2.2.1 可行性分析

引入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来对矿业遗迹进行扶持,在解决其发展资金的困顿和后续维护的同时,又能比较合理地保存遗产的整体性。2019 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9]。矿业遗迹正好具备先行开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的条件。第一,地理优势。许多矿产资源本身就远离城市,再加上环境污染的问题,工业区的选址一般位于城乡接合部,处于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位置。促进城乡融合,必然绕不开矿产工业区这一纽带位置。第二,良好的规划基础。许多矿业遗迹在建厂之初就有了科学规划,俨然是一个微缩的城市社区,具备功能齐全的生产、生活空间;主要道路有序排列,十分强调秩序感;功能分区合理,工业区和生活区各自独立又联系紧密,常通过绿化带隔离。工业区多呈一字排布,按照生产工艺流程井然有序地布置各生产车间;生活区多呈围合状排布,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位于中部,住宅以放射状围绕中部用房排布,这样大大提高了生活区服务效率,能有效提升人们的舒适度和幸福感。虽然如今许多矿区因产业没落而建筑衰败,但在此良好的规划基础之上注入新产业,大概率能使其重现生机。

2.2.2 实现途径探索

井陉矿务局作为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之一的遗迹,主要遗存包括:总工程师楼、公子楼等七座德式风格建筑;正丰矿的1 号井、老井架、汽绞车房、电绞车房、电厂机组车间、仓库、皇冠水塔等;地道、北斜井巷道;凤山站、上游型1178 号蒸汽机车等。井陉矿务局所在地井陉矿区为矿业遗迹与城镇化发展改造试验区结合做了很好的示例。在2011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井陉矿区为摆脱“矿竭城衰”的困境开始寻求跨越转型,以全域旅游产业拉动内部需求。井陉矿区历史悠久,矿区内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和省级文保单位。井陉矿区抓住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契机,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如普天集团智慧矿区、贾庄古镇、清凉山文旅综合体,启动西环旅游路专线、金川路、滨河路等旅游线路和绿廊建设,构建近代工业游、红色记忆游、绿色休闲游、民俗风情游等旅游交通网络[10]。2019 年,井陉矿区被评为2019 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峰峰矿区采煤历史悠久,矿区内留下了丰富的弥足珍贵的矿业遗迹,是中国煤矿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同时其也是一个工农交叉、城乡交错的资源型老工矿区。为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向资源型城市转型,峰峰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17 年度央视“寻找中国最美乡村”颁奖典礼,大手笔打造了响堂山风景区、响堂水镇、磁州窑艺术街区、张家楼艺术公社等29 个旅游重点工程,“滏源福地、瓷韵响堂”的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不断提升,峰峰初步实现了“矿区变景区”的华丽转身。2019 年12 月,邯郸市峰峰矿区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造林绿化、矿山治理、冰雪场馆建设经验做法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11]。

城镇化发展改造试验区对城市矿业遗迹更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大幅增长,是大型矿业遗迹保护利用的优选之路,然而其还是存在以下不足:原有矿业遗迹利用模式较单一,多为矿产与乡村的遗产文旅之行,矿业遗迹自身的造血功能未得到有效开发;缺乏专业和科学指导,城镇建设经验不足,未充分合理体现矿业遗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涵[12]。

3 结语

教育实践基地与城镇化发展改造试验区两种矿业遗迹更新利用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被大范围推广,但其成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矿业遗迹寻求新的生存途径指明了方向。然而,这两种模式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缺乏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及专业的指导等。随着政府对工业遗产开发和保护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该领域相关的法规政策会不断健全,而如何对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使其更为有效地为发展利用各类矿业遗迹服务,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遗迹矿业研学
灵渠历史文化遗迹探踪
矿业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快乐研学之旅
沙海遗迹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南桐矿业杯 国庆60周年国企风采摄影大赛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