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研究*
——以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为例

2022-11-21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和田地区援疆精准

赵 莎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引言

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是指习近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是在推动扶贫工作持续开展的工作实践中对教育扶贫理论与实践的思想认识的总和。一方面,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指导着教育扶贫工作的实践开展;另一方面,教育扶贫的具体实践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着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因此,要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还应具体考察在其指导下教育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本文以北京市教育对口支援和田地区为例,探讨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一、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对贫困地区教育“马太效应”的思考而提出的。就理论内涵而言,习近平强调,教育扶贫是“扶教育之贫”与“靠教育扶贫”的统一,是“扶贫先扶志”与“扶贫必扶智”的统一。

(一)教育的“马太效应”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思想是其在福建宁德任职期间,随着对贫困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而萌发的。这一时期,习近平开始认识到,贫困地区的教育存在“马太效应”,即“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1]。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缺乏办教育的物质基础,因而在贫困地区办好教育是很困难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越是贫困的地方就越要发展教育,只有发展好教育,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基于这一认识,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要注重教育扶贫。“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2],“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3]。习近平认为,教育扶贫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具有重要作用。他认为,长期以来,贫困主体间的代际相传是贫困难以彻底根除的重要原因,而教育在代际阶层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升学能够使贫困人口的下一代拥有更多发展机会,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父辈一代固有的社会地位。因此,在关于教育扶贫的相关论述中,习近平谈得最多的就是“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扶教育之贫”与“靠教育扶贫”的统一

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扶教育之贫”和“靠教育扶贫”。“扶教育之贫”,也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地区教育条件的改善,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给贫困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接受教育的环境,即把教育领域纳入扶贫工作的范畴,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扶贫资金要向贫困地区的教育领域投入,扶贫政策要向贫困地区的教育领域倾斜。根据需求与目标的不同,教育扶贫不仅包括学前、义务、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同时也包括提升贫困人口生产技能的培训工作以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靠教育扶贫”,强调要把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通过教育使劳动力掌握基本的谋生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的学习能力,提升贫困人口的思维格局,引导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渐摆脱贫困。

(三)“扶贫先扶志”与“扶贫必扶智”的统一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都反复提到“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一方面,扶贫必先扶志。习近平认为,贫困不仅指经济层面的贫困,更深层的贫困是贫困者头脑中的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4],“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5]。也就是说要引导贫困人口首先从思想上淡化自我贫困的心理暗示,即社会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逐步使贫困地区摆脱观念的贫困。只有使贫困人口树立起自我脱贫的思想意识,才能使扶贫真正落到实处,“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6]。也就是说,要先通过教育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志向,建立摆脱贫困的希望,激发他们主动脱贫、创造财富的心理动力。其次,“扶贫必扶智”[7],要通过教育为贫困地区送知识文化、送就业技术、送创业思路,使困难群众具备摆脱贫困的基本素质与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育对提升贫困人口素质能力的基础性作用。

二、北京市教育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的实践路径

加强和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不仅是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北京市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完善和田地区教育软硬件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组团式教育援疆、技术教育援疆、文化教育援疆,全面提升援疆教育水平。

(一)组团教育援疆:促进教育扶贫模式创新

组团教育援疆是北京市教育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的一大创新。这种模式采取一个团队援建一所学校的方式,实行全过程管理,全学段示范,突破以往“菜单式”教育扶贫的局限性,能够切实提升受援地教育的造血功能。

1.建立“校级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的全梯队人才支援体系

在支教队伍的选派上,精准对接需求与精选优配相结合,建立从学校管理者、学科带头人到学科骨干的全梯队人才支援体系,科学安排支教教师分工,推动援疆教师团队与受援学校深度融合。从教学理念、管理制度到人才培养各环节全方位提升受援地教育质量,使受援地学校在管理、教学、教研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帮助。援疆教师通过开展“教学基本功提升训练”“开放集体教研活动”“教案撰写专题辅导”“班主任修炼”“师带徒”等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将北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及经验等融入受援学校,全方位培养当地教师,从而为受援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激发当地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教育扶贫的治本之策。

2.构建“前方带队伍、后方作支撑、创新抓供给”的组团教育援疆机制

“前方带队伍”是各高校支教团队在当地成立以工作队、党支部、党小组为基本单元的组织架构,健全制度、协同发力,打造一批能发挥良好示范引领作用的爱岗敬业的优秀支教教师团队。“后方作支撑”即在支教队伍的管理上,以受援地管理为主,同时支教教师所在区教委和派出学校,研究制定关爱援派干部教师的措施办法,对援派教师遇到的困难问题给予帮助,提供资源供给、教师培训等点对点的支持,打通教育帮扶的“微循环”。“创新抓供给”是把支教活动同其他援助方式结合,软件与硬件齐抓,改善办学条件与提升发展能力并行,形成“三主导”,即“建设、教学、管理”均由北京主导;“五注重”,即“注重打牢基础、注重精选人才、注重优化机制、注重真情援助、注重聚焦扶贫”的教育援助模式,成为优化当地教育生态的“火种”。

3.探索建设教育发展共同体,加强资源共享

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以优质教育资源为支撑,建立各学科受援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一方面,充分发挥各校援疆教师团队的优势,组织共同体学校间学科骨干教师互访交流、校际公开课展示交流、教材考纲专题研讨等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共同解决教育教学难题,合力提高受援地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支教教师业务专长、学科水平等,成立“校长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语文名师工作室”等不同类别、各种形式的工作室,发挥“做强自己、带动一批、辐射全域”作用,快速提高教师学科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援疆经验的校际传递,真正带动区域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二)远程教育援疆:推进教育扶贫转型升级

以“互联网+”新科技手段为支撑的远程教育,具有能够突破时间地点限制,构建多元学习场景的突出优势,能够增强教育援疆的精准性和灵活性,成为北京教育援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举措。

北京市坚持教育信息化方向,利用北京科技创新的优势,促进科技赋能教育。将北京海量的网上精品课资源无偿提供给受援地,实现无缝对接、实时共享,使得和田师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智慧学伴”“双优云桥”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援助,实施优质教育资源远程互动共享项目,使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对口帮扶学校,实现首都学生与对口帮扶学生同上一堂课。同时,将“互联网+”教育引入受援地师资培训,实现培训课程的个性化定制,既降低培训成本,又提高培训的精准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方面,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专项培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的实时跟踪问效、全过程数据记录。建立学习者个人成长档案激励机制,建立在线学习记录档案,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激励,显化培训效果。通过学习前测、随堂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各个学习阶段采集的数据形成综合评价反馈报告,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另一方面,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能力专项培训。以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教研工具有效应用为重点,通过在线实时辅导、问题中心解答、创建共享微课、开设互动课等方式,为受训教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服务供给。教育远程互助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弥补了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缺陷,达到了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三)文化教育援疆:实现教育扶贫以文化人

文化教育援疆是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的特点和着力点所在。这种教育扶贫形式通过找准民族感情的共鸣点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创新文化交流的形式和载体,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促进两地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达到文化润疆的教育效果。

1.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打造文化标识认同。首先,注重文化地标的建设,完善和田地区文化中心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的建设与管理,丰富爱国爱疆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载体功能。建立北京和田两地文化地标的结对帮扶关系,承接首都厚重文化引领,完善文化认同直通渠道。其次,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培育爱国思想之源。“将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更能引导学生真切直观地感受革命先烈典型引领的精神伟力,引起共鸣”[8]。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源泉。北京市通过加强受援地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组织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创作红色文化宣传作品,潜移默化培养当地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次,多内容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培养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北京市教育对口支援和田地区非常注重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激发学生兴疆建疆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厚植中华崛起的报国情怀。

2.增强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一,开展多形式文体活动,促进志趣认同。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综合素质、精神状态,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体现,也是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北京市根据受援地群众喜欢户外活动的特点,举办了“京和杯”篮球赛、足球赛等各种文体活动。由此提高了参赛者的身体素质,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养成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传播了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其二,举办系列文艺巡演,增强价值认同。在受援地开展系列歌咏比赛活动,激发受援地群众的爱国热情;组织北京大学生艺术团深入和田乡村、连队演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民族团结;打造扶贫励志音乐剧《买吐送的幸福生活》等,以鲜活的人物事例、特色的地域语言、丰富的舞台艺术,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引导群众增强自力更生、早日脱贫的信心和勇气,赋予扶贫工作内涵。其三,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情感认同。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北京市文化教育援疆注重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教育。校园文化是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的基础阵地,北京市通过实施校园文化长廊等项目为受援地学校搭建宣传教育基础平台,为师生提供最新的思政教育政策,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社会文化是民族团结的核心阵地,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传播,能有效凝聚基层群众思想,构筑民族团结堡垒。北京市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通过影视文化作品的宣传,播种到当地基层群众心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三、和田地区教育扶贫的实施成效及优化路径

北京市强化教育扶贫实践,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结合,为受援地群众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发挥北京强大的教育优势,有力推动了受援地教育质量的攻坚式突破。

(一)和田地区教育扶贫实践的主要成效

在助力和田地区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北京市以教育扶贫为着力点,助力受援地健全完善防止返贫机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其主要成效有:大力支持受援地学校软硬件建设,有效缓解了当地校园设施不足的压力,助力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加大组团式教育支持力度,实施购买服务式大学生支教项目,缓解当地教师缺口问题;打造文化地标、建设文化设施,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将提高当地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作为教育扶贫重点任务,使得基层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展两地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引导群众增强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认同,使得“五个认同”的思想教育在受援地群众中入脑入心。

(二)和田地区教育扶贫实践的基本经验

在对口支援和田地区教育扶贫的工作实践中,北京市探索出一系列高效、科学的经验做法,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五大机制、五大平衡、五个精准、八种模式”。其一,在组织管理方面,探索出“五个机制”的经验做法。包括市扶贫支援办、前方指挥部、成员单位、受援地之间的四方联动机制;研判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的内外部常态化联席会商机制;突出党委中心组示范带头作用、以党的建设带动队伍建设的党建带队建机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管理的风险管控机制;及时开展调度、展开跟踪检查的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其二,在投资安排方面,探索出兼顾“五大平衡”的经验做法。以投资节奏平衡、年度计划平衡、区域局部平衡、行业领域平衡、政策保障平衡为基本要求。其三,在具体路径方面,探索出“五个精准、八种模式”的具有首都特色的经验做法。即:精准选派,发挥首都人才智力优势;精准发力,务实推进职业教育援疆;精准帮扶,聚焦改善民生;精准实施,教育文化优先;精准打造,注重特色创新。同时探索出精细管理模式、科技赋能模式、立体动员模式、纵深一体模式、专业化托管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产城融合模式、组团式援疆八大模式,打造出北京教育援疆的特色亮点。

(三)和田地区教育扶贫实践的优化路径

首先,要以“稳就业”为帮扶导向,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帮扶。北京市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就业、推动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对象精准、项目精准、效果精准的“造血式”职业教育帮扶方式,助力受援地区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结合受援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培养专业教师的同时,提高教师职业认知、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方面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自力更生和奋斗精神培育,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以“稳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其次,要精准设计对口援助方案,坚持精准式送教。构建形成“市级统筹、区校实施、高校参与、社会帮扶、网络助推”的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根据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梳理当地教育需求侧各项指标要求,进一步改革优化教育扶贫体系模式,精准设计教育对口帮扶方案。对送教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测。项目实施前,送教团队与受援地充分沟通,明确培训对象,基于受援地需求精准设计送教方案,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备课。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培训对象特点,不断调整优化培训方案。项目结束后,及时收集受援地反馈,了解培训对象满意度,做好总结和反思。再次,继续坚持内涵式培训。优化培训理念,树立导向。注重实施高端型人才“内涵式”培训,组织受援地区学校校长、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赴京学习,进而带动当地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优化。同时,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模式。加强“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群体+个体”联动,利用“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新技术新手段,不断优化内容、丰富模式。对培训全过程及关键环节进行客观评价,真正形成培训立项—实施—评估的闭合回路。同时,要注重加大对典型培训模式的宣传力度,鼓励各高校积极探索内涵式培训的有效模式。

猜你喜欢

和田地区援疆精准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援疆的夜晚
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有效发挥援疆干部作用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