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22-11-21罗祖现
罗祖现
(忻城县蚕业技术指导站,来宾市 546200)
忻城县地处北纬23°40′~24°23′、东经108°24′~109°7′,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所辖县,年平均日照时数1 610 h,年平均积温6 837 ℃,年均降水量1 437 mm,年平均无霜期343 d,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夏长冬暖[1]。常住人口43.05万,下辖6镇6乡,总面积2 541平方公里。忻城县的桑树具有萌芽早、生长快,叶片成熟早,年养蚕时间长、多批次饲养的特点。年可饲养10~14批,比桂北地区多养2~3批/年。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多年来,忻城县充分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有利契机,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示范引领、政策支持及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忻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使得蚕桑产业在忻城县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产业相比,忻城县蚕桑产业发展还存在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忻城县要全力推进创新服务模式和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增收新模式,强化科技示范,加大政策管理与扶持[2],培育龙头企业,切实解决好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针对忻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推动忻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1 忻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
忻城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在广西和全国范围内的养蚕大县中均位居第二,享有“广西桑蚕发展十佳县”“桑蚕之乡”“中国优质蚕丝生产基地”的美誉。2021 年忻城全县桑园面积1.73 万hm2,发种量927 274张,鲜茧产量3.72万t,蚕农售茧收入18.65亿元,人均养蚕收入6 758元。蚕桑实用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小蚕共育室发展到65 家,共育小蚕89.76万张,共育率达96.8%;方格蔟普及率86.1%;蚕沙无害化处理室建设示范面积达2 830m2;省力化养蚕技术覆盖率达到86%以上;全县养蚕生产覆盖12 个乡(镇),130 个村,70 605 个养蚕户,蚕农275 985 人。同时,缫丝企业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全县缫丝加工企业5家,建有56组生产线,年加工干茧16 800多t,年产白厂丝1 500 多t,5 家缫丝企业共解决就业人口1 638人。
1.1 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忻城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桑蚕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于2020年相继出台《关于印发〈忻城县2020年农业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忻城县2020年四龄蚕扶持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鼓励贫困户扩大桑园面积、饲养四龄蚕提高收益;同时出台《忻城县2020 年桑树品种改良实施方案》,加快桑树品种改良示范基地的建设,引进优质高产桑树品种种植示范,辐射带动全县桑树低产桑园的品种改良,全面推进蚕桑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夯实打造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推动全县桑蚕产业快速发展。
1.2 农桑文化积淀深厚,蚕桑产业发展稳定
经过多年探索,忻城县走出了一条适合大石山区农业发展新路子,形成了“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粮、沼气水柜进农家”的忻城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忻城县蚕农农桑文化积淀深厚,桑蚕业发展稳定。2020 年受疫情影响,美国、欧洲、印度等国生丝及丝绸制品进口量锐减,国内绸缎企业也陆续减少或取消订单,全国生丝库存、蚕茧价格持续低价运行时间长,蚕茧价格部分时段甚至低于茧本,蚕农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桑园规模保持不变,蚕桑产业发展稳定。此外,忻城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人多地少,工业落后,农村劳动力丰富,为当地劳动密集蚕桑产业提供了蚕桑生产劳动力的同时[2],发展蚕桑产业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
1.3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忻城县蚕桑产业的高效发展
忻城县近年来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即建设新示范基地引领产业转型、使用“智慧蚕业云”平台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及探索蚕桑“全产业链”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有效推动蚕桑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3],极大增强了广大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忻城县大力整合资金资源,立足忻城蚕桑产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以“智慧云”为平台技术支撑,建成了红渡六纳、古蓬上浪两个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基地,打造了“两基地一平台”的忻城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其中红渡镇六纳村、古蓬镇上浪村新建两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实施标准化、现代化的工厂式共育至四龄蚕模式,并开展种养分离饲养示范,并引导村民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跟公司建立直接联系,解决养蚕成活率不高、售后服务、技术服务、四龄蚕发放、蚕茧回收等问题。“上浪模式”“六纳模式”和“种养分离饲养模式”成功解决了蚕农养蚕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所开发的“智慧蚕业云”平台,以“互联网+云”远程监测跟踪技术指导蚕农标准化饲养,通过视频“一对一”提供饲养方案和病虫害预警,实时在线帮助农户解决蚕桑种养过程中的饲养技术问题,切实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忻城县以“两基地一平台”的蚕桑发展创新模式为引领,加大力度建设了马泗乡、安东乡和大塘镇等乡镇示范基地,推动了忻城县蚕桑产业的高效发展。
2 忻城县蚕桑发展面临的挑战
政府的支持与重视以及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改善了忻城桑蚕产业投资环境,鼓励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了蚕桑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了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桑蚕示范基地。通过引进和扶持了一批桑蚕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特色桑蚕品牌,忻城县蚕桑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显现。但是,目前忻城县蚕桑生产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养蚕劳力老龄化严重,机械化、组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蚕茧和蚕桑产业链附加产品部分外流;桑枝、蚕沙、蚕蛹等蚕桑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茧丝绸加工仍以缫丝为主,织绸、印染等深加工刚起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蚕桑标准化、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和蚕桑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了忻城县蚕桑产业进一步做强做优。
2.1 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忻城县各级农业部门每年深入各蚕区集中举办种桑养技术蚕培训班,但进村入户现场培训与指导覆盖面不广,不能满足全县蚕农桑蚕生产的需要。忻城县现在桑园面积1.73万hm2,全县的蚕桑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全县桑蚕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且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专门人员负责桑蚕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加上对桑蚕专业技术不熟悉,基本上只能依靠县级桑蚕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自治区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的入户指导或现场培训,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但与广大农户的技术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另一方面,因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3],忻城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滞后,桑、蚕新品种、新技术及成果转化应用滞后;缫丝加工企业技能型工人较少,生产者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茧丝绸加工领域专业人才的比较缺乏,特别是高层次产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随着忻城县茧丝绸加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产业技术工人和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茧丝绸产业的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2.2 饲养技术不规范,蚕病多发
近年来,对全县各蚕区调查发现,五龄蚕座普遍饲养过密。一般五龄蚕座每平方米有1 200 头蚕左右,比标准数量800头多出400头。蚕座高密度饲养下蚕儿互相抓伤,容易发生蚕病,特别高温季节容易发生血液型脓病和败血病。蚕农普遍认为“在一定的蚕座面积自己养蚕数量多,蚕即使发病也不会死完”,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小蚕共育户为竞争出售小蚕[4],在原定小蚕的标准量基础上任意增加小蚕数量出售给蚕农,导致蚕农养蚕成活率不高。同时,大多数蚕农养蚕批次过密,一般每10 天购买1 批小蚕饲养,家里同时饲养3批不同龄期蚕的现象也普遍存在[4],蚕室面积不足的农户家则存在大小蚕混养的现象,导致多种蚕病交叉感染严重。
2.3 养蚕设施简陋,养蚕收入不稳定
忻城县大部分养蚕户还是以家庭散养为主,饲养环境条件差,部分蚕室不合理,没有专用蚕室,普遍存在人蚕共室问题。重点帮扶村20%左右养蚕户养蚕设施简陋,达不到养蚕的基本技术要求,成为忻城县蚕桑生产量小质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养蚕设施简陋,新技术、新模式普及和落地实施比较困难,存在消毒不彻底、通风不良、混养等引起养蚕成活率不高等问题,蚕农养蚕经济收益不稳定,严重阻碍忻城县蚕桑产业的高效发展。
2.4 综合防病意识弱,不同程度暴发蚕病
近年来,农村养蚕人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素质低,对未经处理的蚕沙、病死蚕污染源认识不到位,集中无害化处理室或家庭式无害化处理室处理蚕沙等新方法新技术推广难度大,蚕沙无害化处理的新方法、新技术难以大面积应用,如仍将未经处理的蚕沙、病死蚕、僵蚕乱倒、乱放、乱晒或大量露天储放,甚至直接施放桑园,导致养蚕环境和生活环境遭到不同程度污染,养蚕成活率不高,严重的甚至颗粒无收;另一方面,部分蚕农对蚕室消毒不科学,消毒程序颠倒,配制消毒药液不按比例加水,消毒效果不佳;用于蚕座、蚕体消毒的石灰没有密闭保存,长期暴露于空气中,使得消毒不彻底或消毒效果不理想,导致蚕病不同程度暴发[4]。
2.5 共育商品四龄蚕标准化基地建设缓慢,不利于蚕桑产业的高效发展
目前忻城县实施标准化产业化共育商品四龄蚕数量有限,仅基地附近供应四龄蚕给蚕农,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蚕成活率,但大部分蚕区还是购买三龄商品小蚕饲养。由于三龄商品小蚕没有实行准许制度,小蚕共育门槛不高,共育户数偏多,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小蚕质量不稳定,甚至发生严重蚕病的也出售,导致蚕农养蚕效益不稳定。在高温多湿季节,常有蚕农颗粒无收,损失惨重。
2.6 桑园单产和效益低,阻碍蚕桑产业的发展
一是忻城县桑园普遍粗放管理,主要表现为重蚕轻桑,老桑园不深耕翻土,老蚕区桑园病虫害常发生严重,单位面积桑园产量不高,叶质差,每667 m2桑园产量平均为2 100 kg左右,养蚕经济效益低。二是老蚕区桑紫纹羽病、青枯病多发并有蔓延趋势,主要是引进桑苗带病原、田间病源经流水等传播,加上化学肥料滥用,导致土壤偏酸性,加重桑紫纹羽病的发生,进而影响单位面积桑园的产叶量。三是桑树品种老化,长势不良,桑园单产低。四是养蚕期间,部分蚕农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导致桑叶虫口叶和病害叶不同程度发生,养蚕经济效益不高。五是桑、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滞后,养蚕经济效益不高。
2.7 蚕种和蚕茧流通市场缺乏有效管理,阻碍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尽管忻城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蚕种经营和商品小蚕的监督管理力度,但由于《蚕种管理办法》还不够完善,三龄商品小蚕没有实行准许制度,小蚕共育门槛不高,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导致小蚕质量不稳定,影响养蚕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家蚕品种繁杂,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丝品质。二是忻城县蚕茧流通市场不规范,毛脚茧收购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蚕茧质量,且收茧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按质论价”的政策,没有体现“优质优价”,使用方格蔟和使用塑料折蔟的茧价没有差别,导致蚕农缺少提高蚕茧质量的动力,使得优质蔟具在部分蚕区难以推广,损害了农户和丝厂方面的利益。同时,在蚕茧价格波动的形势下,蚕茧的自由流通和企业的竞价收购,使得“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难以健康运行,造成蚕桑产业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蚕农和加工企业之间因价格、利润目标差异而矛盾丛生,仅是一种松散的交易关系,缺乏科学公正的履约机制,压价收购和价高惜售等现象时有发生,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蚕茧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尚未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阻碍了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2.8 茧丝绸产业链不长,品牌知名度不高
一是近年来,忻城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茧丝加工能力和产业化程度弱,结构调整不够深入,蚕茧附加值、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不高。全县茧丝加工企业属中小型企业,条件简陋,部分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加工能力不强。全县茧丝绸加工企业只能加工消化本县蚕茧数量的一半左右,且加工技术较为传统,部分企业缫丝工艺达不到生产高品位生丝的生产要求。二是大部分茧丝加工企业还停留在初级规模生产,附加值更高的茧丝精深加工市场以及营销等环节不完备,茧丝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紧缺,相关高端产品开发仍然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桑、茧、丝、绸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缓慢,产业链不长。产品流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专业性流通组织(协会)数量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茧丝产品产销的区域性、风险性与消费需求的均衡性、多样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品牌营销仍不足。近年来忻城县茧丝、丝绵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有“长旺丝路”“鼎级”“柳丝安”“玉蚕”“绿园”蚕丝被等品牌。由于精深加工产品较少,自有特色品牌目前在市场知名度不高,尚未形成有规模、有知名品牌、产品有竞争力的茧丝绸龙头企业,难以实现茧丝绸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2.9 蚕桑文化旅游发展滞后,融合发展不够深入
忻城县发展蚕桑产业历史悠久,但蚕桑新生态旅游发展滞后。当地旅游文化内含不足,单纯的风景观赏已不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忻城县蚕桑生产区的石漠化景观、壮族文化、长寿文化、土司文化、红水河等与蚕桑文化结合特色旅游不明显,桑果、蚕等没有充分融合到文化旅游项目,蚕桑文化渗透不深,蚕桑文化特色不明显[5]。忻城县的蚕桑新生态旅游也有很大开发潜力,蚕桑新生态旅游与地方旅游项目有效结合开发旅游特色品牌,促进蚕桑文旅融合发展,对推动忻城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3 发展建议
3.1 提供技术服务,完善服务体系
积极构建以桑蚕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广泛参与的新型蚕桑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先进实用技术转化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组建县、镇(乡)级桑蚕产业技术服务指导小组,提供产前培训、产中指导、产后服务。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加大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技术推广人才队伍,提升桑蚕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忻城县桑蚕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县、镇(乡)、合作社三级桑蚕推广服务网络,规范蚕桑专业合作社建设,建立以桑蚕合作社为龙头、以桑蚕大户为基础的桑蚕推广服务组织。加强全县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建设。依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加大对忻城县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员培训,加强队伍人员素质提升,增强蚕桑专业知识水平和基本服务能力。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充实农技推广服务专家队伍、培养基层农技人才、改进农技推广手段,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为农民提供桑蚕业技术咨询指导,以标准化规程示范和培训为主要方式,加快蚕桑产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3.2 加大资金投入,加速推进蚕桑生产创新服务模式
坚持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全县蚕桑产业向现代蚕业转型升级的步伐[6]。一是利用专项资金或整合资金建设标准化“智慧云”平台新技术示范,引领产业发展。通过互联网5G 技术,采用远程化可视、语音交互及微信或短信提醒等方式,免费实时指导农户标准化养蚕,并对饲养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在线帮助解决蚕桑种养问题。纠正蚕座高密度饲养、大小蚕混养等不规范的饲养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蚕农蚕桑技术缺乏的瓶颈问题。二是培育蚕业家庭示范农场、联农带农联合体等新型经营示范主体,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新型经营示范主体服务载体的作用,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7]。三是通过桑蚕生产创新服务示范的辐射带动,在更大范围地实施标准化、规范化饲养技术和蚕室饲养规范化,全面提高养蚕经济效益,推动忻城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建设人蚕分离示范基地,推动蚕桑产业高效发展
针对忻城县部分蚕区人蚕共室、养蚕成活率不高的问题,建设人蚕分离示范基地和配套标准化共育的4龄蚕推广应用示范,辐射带动全县人蚕分离蚕房示范建设和配套标准化共育的四龄蚕推广应用。主要利用农户自用地,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建设,按宜集中则集中原则,通过人蚕分离蚕房(大棚钢架蚕室)建设,配套标准化共育的四龄蚕推广应用体系,解决因人蚕共住消毒不彻底、通风不良、大小蚕混养等引起蚕儿成活率不高的技术问题,降低蚕病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力争“十四五”末,人蚕分离蚕房(大棚钢架蚕房)建设全覆盖,全面解决人蚕共室的问题,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科学养蚕管理规范化发展,广泛推广应用大蚕标准化饲养技术,进一步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巩固蚕桑产业脱贫成果,推动全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振兴乡村经济。
3.4 加强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示范,增强蚕农防病意识
一是强化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示范,推动蚕沙无害化处理还田技术的应用。利用空闲地远离蚕室和桑园建设家庭式或集中式蚕沙无害化处理室示范,辐射带动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或正确引导蚕农利用沼气池无害化处理蚕沙还田技术,确保养蚕环境不受蚕沙中病原菌的污染,确保养蚕经济效益的稳定。二是强化针对蚕农的技术集中培训与入户培训,增强消毒防病意识全面提高蚕农综合防病意识。在蚕农中树立“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大力宣传蚕沙、病死蚕未经处理就乱倒乱放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实施“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模式,普及推广蚕病防治技术,提高广大蚕农的蚕病防治技术水平和养蚕环境意识。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处理好蚕沙、病死蚕,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养蚕环境才不会被污染。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蚕桑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4]。
3.5 全力推进蚕桑“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增收新模式,推动蚕桑产业高效发展
一是利用专项资金或整合资金,全县加大力度推广古蓬镇上浪村、红渡镇六纳村桑蚕标准化桑蚕生产新模式,加大桑蚕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力度,以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领产业发展为源动力,最大程度提高养蚕经济效益。二是加大力度推广种养分离模式,解决养蚕技术不高、养蚕设施简陋、蚕农参与现代蚕桑种养的组织管理及利益分配不均等难题,积极发挥减贫脱贫作用,进一步巩固产业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3.6 加大桑园高产管护技术推广,全面提高养蚕经济效益
一是强化桑园中耕除草、开沟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科学技术宣传、指导和培训工作,规范统一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统一病虫害防治为主[8],提高桑叶产量与质量。二是加强指导蚕农对桑园土壤改良与管理工作,加强桑紫纹羽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加强桑苗的检疫和消毒、挖除病株并处理土壤、轮作、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偏重土壤等措施,减轻桑紫纹羽病的发生,提高桑园单产。三是加大力度实施桑树品种改良,对桑青枯病发病严重的老蚕区,要改种抗青枯病桑树品种,全面提高抗病力,确保桑叶的高产。四是加快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形成忻城县独有的蚕桑生产体系。
3.7 规范商品小蚕和蚕茧流通市场秩序,保障商品小蚕和蚕茧高质量
一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全县蚕种经营和商品小蚕共育基地的培训指导、监管、执法、引导力度,确保商品小蚕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二是政府引导监管配合市场规范蚕茧流通秩序。凡在本县境内从事鲜茧收购的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向忻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登记注册,申领《营业执照》。未取得营业执照一律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和收购质量标准,对哄抬物价、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和蚕茧收购中使用未经相关部门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计量衡器的,予以依法查处。从事鲜茧收购的经营主体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不得捏造、散布低价信息等手段压低价格收购鲜茧;不得有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垄断交易等行为。三是规范缫丝企业工人流动秩序,保障企业稳定生产。经贸局引导缫丝企业、蚕茧收购站等成立茧丝绸产业联盟,并制定行业规范制度,杜绝缫丝企业互相挖员工、茧站抢收毛脚茧现象发生。四是设立储备资金,稳定蚕茧市场,建立茧丝储备机制。政府设立茧丝储备调节金,在生丝或蚕茧低于保护价时启动调节机制,既扶持了缫丝企业,又保障了蚕农收益,稳定产业发展,一举多得。储备金可以通过贴息补贴、生丝抵押、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体现。
3.8 打造桑蚕茧茧丝绸产业集群,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政府部门加强协调金融机构对全县现有5家茧丝加工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确保茧丝加工企业收购、加工正常运行。同时,扶持茧丝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扩大生产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推广,突破缫丝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推进高品位生丝生产等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蚕茧加工能力。二是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思路[9],培育茧丝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创新研发精深加工附加值更高的茧丝和生丝等级,提高自有特色品牌在市场的知名度。同时,高效开发桑、茧、蛹、丝、绸资源的综合利用,挖掘桑枝、蚕沙、蚕蛹、等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广蚕沙提取叶绿素、桑枝生产食用菌、桑饲料、桑叶制作桑茶叶等项目,提高蚕桑附产品利用率[9]。形成有规模、有知名品牌、有竞争力的茧丝绸产业,延长蚕桑产业链,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三是加快三江口(忻城)丝绸产业园的建设。三江口(忻城)丝绸产业园位于红渡工业园区,占地107 hm2,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预计完全投产后年耗茧10万t,年产生丝1.2万t,真丝绸1.5 亿m,真丝绸制成品7 500 万件套,建设项目包括鲜茧烘干、缫丝、织绸、练白、印染(数码印花)、服装、家居服饰、床上用品、外贸建设等;三江口(忻城)丝绸产业园建成后将改写忻城无真丝绸生产、广西无真丝绸智能化炼染印精加工生产的历史,必将加快忻城乃至桂中桑蚕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极大地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和经济建设。
3.9 推进蚕桑文化旅游发展,促进蚕桑旅融合发展
以茧丝绸全产业链为重点,深挖经济、生态、文化功能[10]。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发展蚕桑产业生态,完善蚕桑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忻城县蚕桑生产区的石漠化景观、壮族文化、长寿文化、土司文化和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开发旅游特色品牌。以忻城县喀斯特地貌和桑树林为外貌特征,综合地质变迁、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桑林、果桑园、红水河国家湿地公园、乐滩水电站、乐滩竹海、六纳标准化蚕桑基地、同益新丝绸工业园区以及红水河沿岸的农家乐、民俗民宿等打造蚕桑文旅观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