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希恩三层次理论”模型对优化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2-11-21杨星辰唐婉莹
叶 宇 杨星辰 唐婉莹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新形势、新阶段。在新形势下,体育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被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品格修养、身心健康、行为规范[1]。然而身处大发展时代,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下,高校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逐渐在实践中暴露出来。因而融合时代发展特征,实现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优化与改进是发展的题中之义。
高校体育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通过高校体育实践性、体验性、间接性的特质,助力高校体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2]。“希恩三层次理论模型”是一种文化模型,该理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X维度的行为准则、Y维度的价值观和原则及Z维度的基本假设。本研究基于先前研究,将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分为三个层次:硬件设施层次、体育价值观层次、基本假设层次。基于理论模型,深入分析我国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以及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优化路径。
一、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一)缺乏“目标”引领
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中,既缺乏长远性的战略目标,也同样缺乏具体的阶段性目标。这种目标缺乏在微观上体现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中缺少价值引领类型的教学目标[3];在宏观上体现在高校并没有充分将体育思政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制度设计之中。这也使得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可行的目标规划和操作指引,更没有检验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和机制。
(二)尚未充分开发“基础设施”育人资源
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高校尚未充分发挥“体育基础设施”的育人优势。根据调查,很多高校存在室内体育场馆资源紧缺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项目分布不均衡、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4]。相对紧缺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意味着这些基础设施资源仅仅能满足高校日常的课程和训练需要,而学生能够更深程度、更自由限度地使用体育场馆的可能性降低。除了基础的运动场地之外,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缺乏具有教育性的体育设施如雕塑、体育文化展览馆、体育博物馆等。其次,我国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功能单一、设计单一,缺乏美感和教育价值[5]。
(三)“体育价值观”培育动力不足
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高校仍未能充分利用校园体育赛事、校园体育社团、校园体育文化等浓缩着新时代体育精神的载体,来不断优化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塑造、感化、激励、教育学生的形式与效果[1]。以体育社团为例,研究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健身瑜伽社团育人功能落实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方面是功能缺失,另一方面是功能泛化。具体表现在日常工作中思想政治引领浮于表面,以及过分强调社团的功能,在实践中实行一刀切[6]。这也反映出我国在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并没有根据省情、校情挖掘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体育精神资源,也没有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融合各种形式从而充分发挥体育精神的育人价值。
(四)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成长诉求,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发挥程度不够。在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学生在校园里便利地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研究证实,我国国内高校缺乏稳定可行的校园体育诉求表达机制[7]。在很多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只是顺从者,并不具有发言权。在很多校园体育活动中,缺乏普通学生的身影,也缺乏普通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与表达。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在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空间不足。
二、新形势下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机遇
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各高校积极进行了探索实践。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掌握高校思政工作的方向,对于我国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五年的发展,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也为未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与资源。用先进的理念推动工作实践是宝贵的实践经验[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育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9]因而在新的形势下,遵循规律、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加强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时代所需。
“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十四五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建设的时代主题。培育时代新人,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石,以“人民主体性思想”为基本立场,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文化根基[10]。2020东京奥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推动了全民健身的发展,也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弘扬与下沉,在奥运会上彰显出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影响了中国大批青少年的立志成才。这也意味着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享受着体育强国建设的红利,依托中华体育精神的优质资源。因而顺应体育事业发展的东风,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优化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是大势所趋。
三、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一)垒实基础,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建设升级
体育设施层次是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首先,国内高校仍需要增加校园体育经费投入,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扩充校园体育基础设施规模,以保证学生正常的使用需要。其次,校园体育设施的项目布局、功能设置不仅要符合学生诉求,还要适应时代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运动项目有着自己的喜好,一些新兴项目如滑板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因而校园体育设施的项目布局要充分尊重在校学生的喜好与选择,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感受不同项目体育魅力与熏陶的可能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应只局限于体育场地,体育文化馆、体育标志性建筑等设施也承载着育人的功能。例如挖掘高校发展历史上有关校园体育事业发展的突出人物及其事件,通过雕塑、照片墙等形式进行展示与宣传,给予学生可以感受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机会。整理高校体育事业发展脉络,整理高校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取得的荣誉,通过展览的方式进行展示与宣传,有助于发挥体育的纽带作用,将学生成才与学校发展和国家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
应以时代发展的眼光对体育设施进行设计和改造。体育设施构造不仅要具有美感,还应该融入相应的寓意和故事,使得学生在身处体育场地之时就能感受到不同的魅力。此外,校园布局要重视借助体育口号、标语、宣传照片等形式烘托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例如清华大学就将著名的“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陈列在校园重要的角落之中。在校园的部分角落,通过展示校园体育人物的照片展示体育风采,同样具有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也应该及时推进校园体育基础设施信息化。通过大数据技术,及时跟进学生的体育需求;依托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校园体育场地利用率;依托宣传平台,及时透明有效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二)思想引领、目标导向,落实工作责任
在新时代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要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导向,要让实现责任落实,将推动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虚变实。高校应该由学校牵头,以部门为主体成立高校体育思想政治工作小组,负责制定符合校情的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制定全校性的年度工作计划,成立相应工作小组监督执行、评估指导。其次学校的体育工作部门,要根据教学情况、群体活动开展情况、校园体育文化宣传情况,制定校园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年度工作责任清单,梳理工作任务,落实责任主体。
工作责任的落实体现在三个“具体”。一是具体到体育课程,根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匹配教学设计。根据特色运动项目达到课程育人目标,如通过龙舟、武术等项目培育学生文化自信,通过田径、攀岩等项目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根据特定教学环节达到课程育人目标,如通过对抗赛的环节培育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通过技能展示环节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二是具体到体育教师,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引路人作用。要通过管理制度、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挖要素、定目标、寻创新,给予教师发挥空间,调动体育教师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推进体育教师育人工作常态化、系统化、下沉化,更要鼓励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三是具体到学生骨干,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纽带作用和示范作用。要深入挖掘各院系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骨干,通过体育骨干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通过体育骨干引领示范学生发展,通过体育骨干推动校园体育育人要素下沉。
(三)深入挖掘,打造校园体育精神育人矩阵
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部分。打造校园体育精神育人矩阵的首要工作是挖掘和培育资源,以多元多样的体育精神资源为育人基础,以育人目标为导向构建校园体育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矩阵。以爱校、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重视体育理念、体育标语的设计与宣传工作,将体育锻炼对于个人全面发展、学校进步、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融合在具有力量的标语中,通过灵活的宣传增强学生的认同,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锻造学生品格为主线,重视发挥体育赛事的引领作用,不但要构建完备的校园体育赛事体系,还要重视校内校外体育赛事的宣传。要通过丰富的校级、院级、系级体育赛事类型,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校运会甚至是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让学生感受体育魅力,感受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精神。要挖掘在校园体育赛事中涌现出来的卓越学生群体,通过各类宣传手段打造本校体育达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培育个人技能为主线,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发挥好学生体育社团的下沉式作用,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如技能学习、志愿服务、交流学习等,推动学生体育知识的内化与转变,推动学生的社会化,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在体育精神育人矩阵中具有贯穿性作用的环节是网络育人,要充分重视校园新媒体的作用,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学生喜爱的校园体育新媒体。高校要重视体育新媒体的建设,融合新媒体形式,提高输出质量,创新输出形式,从校园中挖掘优质内容。
(四)协同发力,重视学生创造性发挥
新时代的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不是一部门之力能完成的,应充分调动各类因素助力育人工作。学校应该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参与平台,在此平台中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作用,包括体育教师、学生运动员、体育场馆服务人员,甚至是校外体育资源。继续深入推进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教师育人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运动员的示范效应,以榜样力量带动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参与体育活动;提升校园体育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校园体育服务质量,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而且服务人员的言传身教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如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全民健身社区服务等,让更多的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在社会中感悟自我、实现自我。
要重视发挥学生在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造性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因而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办自己喜欢的体育赛事、宣传自己喜欢的体育人物、打造自己满意的校园体育品牌;畅通校园体育诉求表达机制,给予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学生之间的同伴效应,将更有效地传递体育价值观。
四、结语
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升级关键一步是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的实现非一日之功,需要顶层设计、中层担责、基层创新。高校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应该从宏观上把握时代风向标,细化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中观上落实责任主体;从微观上推进体育基础设施改进升级、创新性挖掘运用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通过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沉落实、创新发展,从而在实践中以体育精神净人心、树理想、明是非、促发展,顺应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勇担民族发展责任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