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与新时代社会凝聚力建设
2022-11-21柳泽民
王 洁,柳泽民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包括近代以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近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类走过的不平常的路,知道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从中我们可获得攻坚克难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历史还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正确方向。
一、精神的发生学规律及其认知规律
人的精神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关于精神的发生学问题。要真正了解其精神内核和基本内涵并非易事。我们的宣传工作往往止步于要求社会大众知晓或记住某种精神,但记得住、背得出来并不等于真正明白和理解,而不理解的东西即使记住了也永远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法达到净化心灵、震撼灵魂的教育和引领作用,更无法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现实转化。要理解某种精神,就要弄明白其因何产生。
首先,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揭示了精神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其一,马克思揭示了精神产生的基础和发生学规律。按照马克思的实践观,实践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59。人类在实践中不仅生产出对象化的物质世界,人自身也在实践中被改变,生产出对象化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72“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2]81在这里,马克思揭示出了精神世界生成及其变迁的世俗根源。其二,马克思在精神产生的发生学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理解文化和精神现象的一条基本规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60马克思确立了“从地上升到天上”的正确解释精神文化现象的唯物主义路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更是批判了就精神论精神的唯心主义倾向,指出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围绕黑格尔哲学进行的所谓的“哲学革命”不过是一场在黑格尔哲学基地上进行的“哲学叫卖”,这种路径不是使精神被理解,而是进一步地使之神秘化,“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2]64,而这种神秘化的根子却在于“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2]66。实践的需要既是文化生成的推力,也是文化滋生的土壤,没有离开实践的抽象的文化与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及其承载的精神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离开精神所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历史实践,就无法理解它。其三,马克思还揭示了精神的反作用和这种作用的根本实现路径。精神是一种具有强烈聚合和激励性质的社会意识,反过来会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形成巨大的反作用,转化成现实的物质力量,而实践是这种精神力量确证自身和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唯一路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58当然,这种精神只有复归实践、沉入生活,转化成为社会大众的思想方式、生活理念,才能获得自己的感性力量。
其次,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必须懂得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历史是已经固化的实践,不了解历史就无法了解时代精神生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土壤。伟大的历史实践产生伟大的时代,形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现实力量,同时,伟大的历史实践也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生产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土壤,成为理解和诠释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及其当代价值的根本路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2]72伟大的时代是社会发展进入转型从而需要做出根本变革的时代,而推动和实现这种变革的历史实践就是伟大的实践。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给近代中国提出了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是一个必须做出根本变革也确实已经实现了这种伟大变革的时代,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但精神不是观念、思想等在自身范围内的打转,无法通过自身得到说明和被理解,如果不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就不能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无法理解这一伟大历史实践中产生的伟大时代精神。
二、精神的实践价值:激发推动发展的社会活力、凝聚攻坚克难的社会合力
时代精神属于文化的范围,文化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精神纽带,是物质生产生活之上形成的独特的生活领域。其作用有两个:其一是通过对文化基因和历史脉络的认同来构筑社会凝聚力的思想基石,其二是通过阐发共同的理想信念来激发人们助推实践、攻坚克难的社会活力和社会合力。
其一,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黏合剂。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意识,承载了历史,是文化形态的历史。历史告诉了我们祖先的奋斗历程以及心路历程,所以文化中有我们的根,有先辈们的经验传承和基本价值取向。当下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是我们进一步创造新历史的历史起点。人们往往只是根据眼前的感受去理解当下,容易产生片面的认识,进而产生错误的行动。年轻人一方面要勤于实践,深入社会,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悟当下,另一方面要多读历史以防别有用心的人会通过篡改我们民族的历史来实现某种不可告人的现实目的。当下,国内外的一些媒体和所谓的公知们就经常里应外合,通过污名化历史和英雄人物来摧毁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大肆炒作中国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恐吓的手段激化我们的社会矛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消解我们的民族认同和社会凝聚力,进而通过传播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美化西方社会制度来进行文化殖民。在今天,文化殖民主义成为西方遏制中国的新手段,其目标就是使中国社会成为一盘散沙,瓦解民族凝聚力,消解我们的斗志。实际上,西方文明进入19世纪末以来就已经深陷破产的困境之中,“‘理性化进程’,西方文化的特点之一,实际上作为一种普遍主义凌驾于世……但作为一种同质化的做法,它导致了剧烈的灾难、摧毁了文明。它陷入了危机,而原因在于它的根源:生产强度过高、过度个人主义、价值缺失”[3]。西方文明的这种破坏作用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至今仍然在向全世界扩散,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继续加快其文化殖民步伐。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目标既不是含糊不清的世界主义,也不是狂热的民族自我盲目崇拜”[4]。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自信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石,是民族自信的重要方面和集中体现,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其二,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有巨大的反作用。马克思指出了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辩证关系,“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9。恩格斯则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展现的精神力量对资本主义的意义,认为文艺复兴摧毁了中世纪教会的精神独裁,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5],这些巨人给资产阶级的现代统治打下了基础,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文艺复兴以及之后的巨大历史变迁正是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的生动写照。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形成的思想冲击波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按钮,形成了变革社会的历史洪流,这是人类历史上精神力量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的又一次历史见证。
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力,主要体现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基本方面。从个体层面来看,精神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明确前进的正确方向并激发动力。人总是在自己的思想指导下从事实践的,因此,文化和精神将直接关系到个人实践的状态和动力。从社会层面来看,精神的作用是凝聚社会合力。社会合力是千千万万群众通过有效合作与协同,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形成的远远大于个体力量简单和的那种合力。在历史重大转折时期,在发展中需要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社会合力的作用十分重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在“推翻三座大山”和“翻身做主人”的理想和信念的感召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当下,改革进入深水区,任务更加艰巨,而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继续释放社会活力的同时,有效凝聚全社会的合力,将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最终实现。
三、从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沃土中汲取攻坚克难的“活力”与“合力”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扫除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振兴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新的历史使命。遗憾的是,在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也走过一段弯路,甚至遭受过严重挫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党实现了又一次力挽狂澜,并逐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现设道路,从而开始了现代建设的新长征。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始了追赶世界的历史征程,并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取得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但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比,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更加漫长,各种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国内和境外的风险层出不穷,社会的巨大转型和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常考验着我们。当下,我们阶段性地完成了财富积累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实现发展成果的社会共享成为摆在我们前进路上的两大历史任务,成为新长征路上不得不去翻越的两大“雪山”,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国际环境也变幻莫测,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等等,构成新长征路上的“沼泽地”,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正处在又一个新长征的历史起点。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如何保持前进的正确方向?
第一,必须在把握历史大趋势中,深刻领会和践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把握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把握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懂得了民心向背的基本要求,才最终确定了胜利。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是人类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世界,开放合作是历史的大趋势,而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释放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根本举措,这就是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历史大趋势。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深刻领会和践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第二,始终保持直面风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与风险的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正是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中披荆斩棘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当下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传统改革发展红利的日渐消失,改革进入深水区,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将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常态,我们遭遇的问题无疑会更加尖锐,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也必将更加艰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直面问题,勇往直前。
第三,坚持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的战略定力。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胜利。现代化建设时期同样如此,民心向背将决定我们事业的成败。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风险社会,这样的全球化新时代,只有坚持不忘初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变,并在实践中落到实处,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发展成果的社会共享辩证统一和相互促进,我们才能获得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的战略定力,才能获得不断实现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才能使现代化建设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沃土中汲取时代精神,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活力、前进动力,凝聚全民族共同攻坚克难的社会合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