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专题教学研究

2022-11-21王殿文

关键词:思政防控理论

王殿文

(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打赢这场人类抗疫发展史上空前艰巨的阻击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精准研判了疫情的发展态势,极大鼓舞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战“疫”信心,广泛动员了国际国内各领域、各阶层、各行业的积极性,不仅有针对性地指导了中国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阻隔了疫情向全世界蔓延,而且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积极评价和普遍赞誉。深刻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并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作为鲜活教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于提升青年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理论修养、保持身心健康、获得成长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融入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际,从战略到战术,指导中国人民战胜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举世罕见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取得了可歌可泣的成绩。将“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教学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青年学生的理论修养也具有积极作用。

(一)“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满足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展关于“重要论述”专题教学,首先要把“重要论述”理论学懂、弄通、悟透。理论研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既要保持足够的耐力,又要抢抓机遇,掌握科学的方法。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在革命时期学会了‘讲法语’,就是说,学会尽量向运动提出一切能推动人们前进的口号,加强群众直接斗争的伟力,扩大这一斗争的规模。现在,在出现停滞、反动和瓦解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讲德语’,就是说,学会缓慢地(在新的高涨没有到来以前非这样做不可)、不断地和顽强地行动,一步一步地前进,一点一点地争取胜利。谁感到这种工作枯燥乏味,谁不懂得在这条道路上、在这条道路的拐弯处也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民主党策略的革命原则,谁就是徒具马克思主义者的虚名。”[1]我们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同样也要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适应时代要求,把握推进节奏,在不同阶段既能“讲法语”,也能“讲德语”,而且能够根据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需要,聚焦问题建立理论联系,对标现实需求回应青年学生的重大关切,彰显理论的阐释力和穿透力。

(二)“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列宁说:“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前一时期的迫切任务是在国内生活的各方面实现直接改革,后一时期的迫切任务是总结经验,使更广大的阶层掌握这种经验,使这种经验深入到所谓底层,深入到各阶级的落后群众中去。”[2]281这里的“所谓底层”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并且使“这种经验”被“更广大的阶层掌握”。将“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教学正是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就体现在,将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用最新理论成果回应重大时代问题和社会关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理论的闭环。一方面,理论只有充分融入中国实际和时代特色,才能凝聚感召力量,起到引领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只有及时将最鲜活的理论引入课堂,唤起青年学生的广泛共鸣,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并内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南,从而推动“重要论述”落地生根。

(三)“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消除青年学生思想困惑的需要

抗击疫情期间,一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依靠“重要论述”的正确指导,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保障生命安全和遏制疫情向世界各国蔓延,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留下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感人画面;另一面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但拒绝伸出援助之手,而且故意混淆视听,发表一系列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言论。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自然会影响青年学生对疫情防控的客观认识,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如疫情初期有的青年学生对国家能否战胜疫情缺乏信心,羡慕自己在海外读书的同学躲过人生劫难;少数青年学生片面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所经历的多次灾难,进而对一些基础性的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产生困惑;有的青年学生受到西方反动思想的蛊惑,偏听偏信某些事件的片面解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学,同时紧密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瞄准其思想共鸣点、情感融会点发力,真正实现从“理论教化”到“观念内化”,从“真学真懂”到“真信真用”,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教学专题设置

思政课的价值使命正是“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3]。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战’与‘大考’”“中国青年堪当大任”等重要思想,为开展思政课专题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理论素材。围绕这些专题开展思政课教学,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理论修养,解决思想困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专题

开展此专题教学,首先要从历史维度透析疫情防控期间党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视,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一以贯之和慎终如始。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其次,要从现实维度坚决回击西方的人权谎言,在人权理论和实践中,生命和健康权始终是最基本人权,人民生活幸福是最大的人权,而幸福生活的根本前提是人的生命和健康。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国始终以人民的生命健康权为出发点,对待病人不论民族、种族、国别、年龄,一视同仁,疫情防控信息高度透明,为世界人权发展树立了标杆。再次,要从比较维度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中国14亿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坚定信心,同疫情进行顽强斗争。中国广大医务人员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既保障了中国人民的健康,也遏制了疫情在全世界蔓延。

(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专题

疫情期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概括起来包含五方面信息。一是疫情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国际社会唯有共同应对才能战而胜之。二是中方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始终坚信团结合作是最好的武器,呼吁各国相互搭台而不拆台,凝心聚力共同抗击疫情。三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大疫面前绝不会谋求独善其身,中方不仅要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还要对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四是中国有能力、有信心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防疫战争。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用中国速度与病魔赛跑,用中国力量与疫情搏斗,用中国效率阻隔疫情扩散,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五是中方主要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抗击疫情,同时也对国际社会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对于新近暴发疫情的国家,中方也会在克服自身巨大困难的前提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思想,充分涵盖了中国倡议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基本主张、主体力量和国际意义等重要内容,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挖掘。这些研究成果应及时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助力学生增强理论修养。

(三)“‘大战’与‘大考’理论”专题

“大战”与“大考”理论是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的精髓,也是我国遏制疫情蔓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法宝。将疫情防控定位为一次大战,就是按照战争配置从“战略”和“战术”上做好应对。战略思想包括: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首位的战略目标;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战略要求;做好打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战略准备;主要依靠中国人民,同时积极争取国际支持,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战略部署。战术方面包括“四早”、四个“集中”、四道防线、两个统筹、两条战线、两个阵地、两个关键、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五大应急管理体系等。将疫情防控定位为一次大考,就是要求秉持考试闯关心态应对疫情,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其中包含大考的出题人、阅卷人和答卷人,大考中的经验与教训,大考的内容——考初心、考能力、考韧劲、考行动(责任、担当),大考的要求——当前与长远、国际与国内、团结与协同等。总之,“大战”侧重如何化解当前的燃眉之急和突发问题,既需要责任担当之勇,又需要科学防控之智;“大考”侧重如何做好广泛动员,上下联动、群策群力,既要求统筹兼顾之谋,又要求组织实施之能。“大战”是防止疫情蔓延、解救人民脱离险情的手段;“大考”是考评防疫工作成效的参照。“大战”侧重举措,“大考”侧重闯关;“大战”是化危,“大考”是鉴安;二者统一于整个疫情防控工作之中,既分别具备独特的指导意义,又相互作用、相互贯通。“大战”与“大考”思想的辩证法意蕴与思政课专题教学天然契合,这一思想还会给青年学生带来重大启示,即只要我们在大战中常怀“大考”之心,在大考中浸入“大战”之勇,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

(四)“中国青年堪当大任”专题

中国战“疫”的根本力量源自英雄的中国人民,尤其中国当代青年作为抗疫一线的主力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勇于担当、挺身而出,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驰援湖北的4.2万余名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甘于吃苦、不怕牺牲,一边与病魔战斗,一边向习近平总书记书信汇报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决心。总书记专程复信,“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设置这一专题与青年学生的角色归属和现实生活最为贴近,通过横向对比,让广大青年学生从同辈群体的英雄事迹中获得启示,校准人生坐标。疫情发生以来,一部分青年学生选择直面风险挑战,积极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受到锻炼;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按照防疫要求居家,受现实条件限制,存在惶恐、焦虑与困惑等情况。这时的青年学生迫切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中国青年堪当大任”思想恰恰是阐发于疫情防控中的新生力量,与青年学生群体高度契合,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为确保“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学生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切实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

三、正确处理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与思政课、学生思想困惑之间的关系

专题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内涵和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精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进课堂的主要载体。若想确保“重要论述”专题教学取得实效,必须正确处理“重要论述”与思政课、学生思想困惑之间的关系,选择精准融入的科学方法,找准融汇点,跨越融通界,拓宽融合渠,否则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搁浅在“喊口号”阶段。列宁曾经说过,“谁如果只机械地重复口号,不去领会它的意义,对事物不做深入的思考,仅仅死记一些词句而不分析他们的含义,那么,在这样的人看来,任何口号都是而且将永远是‘背叛性的’”。[5]

(一)处理好“重要论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二者关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要厘清主要矛盾。思政课是形式,“重要论述”是内容。“重要论述”始终是根本,讲什么、教什么终归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技术方法都必须围绕并服务于这个中心。这是在融入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其次,做好“转码”工作。为求良好的教学效果,“重要论述”在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按照思政课的要求进行相应“转码”。这里的“转码”通常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其中重点要突出预设的培养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3];二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关键要在提炼核心观点和锁定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编制富有教师个性的教案上下功夫,总的原则是“要精、要管用”。最后,找准融汇点。融入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矛盾转化,矛盾转化往往要从建立联系开始。“重要论述”与思政课从哪里发生联系呢?显然要从青年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入手,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旨向现实生活的实践意蕴。找到融汇点仅代表融入工作开始启动,接下来还要让“重要论述”与思政课之间的互动达到一定的度,从而消除壁垒,扩大融合面,完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后形成融通渠的历程。

(二)处理好“重要论述”专题教学与学生思想困惑、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的关系

做好相关工作,首先要聚焦学生思想困惑。一方面,专题教学内容定位一定要与学生相关,是令学生感到困惑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又是我们的理论能够做出彻底回应的问题。换句话说,“重要论述”专题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在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学生困惑之间架设一座桥,打通壁垒,解疑释惑。其次,契合学生认知规律。“00后”最显著的特点是喜欢体验过程,而反感被动接受结论。对象在变,教学模式也要变。一方面,授课方式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包装,如“重要论述”专题教学可适当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学自讲、小组点评、故事再现等方式呈现,但引导方向、核心内容和环节设置等一定要保证向教学目标看齐;另一方面,不仅要注重每个教学专题的内涵挖掘,更要加强各专题之间逻辑联系的建构,做到逻辑严密、层次鲜明、阐述有据。专题设置的顺序既要符合教师讲授逻辑,又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逻辑,尽量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讲授过程多以“是什么”“为什么”做铺垫,重点放在“怎么看”“怎么办”,在环环相扣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最后,充分考量学生心理。对照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开展“重要论述”专题教学时应尽量以开放式问题切入,引发学生思考和兴趣,再以学生回答带动下一个问题的思考,进而层层深入,循循诱导,鼓励学生沿着问题线索探寻问题的本源。例如,设置“疫情突袭我们该如何面对,是静待云开,还是积极行动”“如何行动才能确保有的放矢”“中国抗疫取得了哪些成果,遵循了哪些规律”“比较国内国际疫情变化,中国抗疫有哪些亮点”“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理论启示是什么”“如何从中国经验、中国倡议、中国主张、中国力量视角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防控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等问题,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体会真理的力量,在反思、诠订、比较中将“重要论述”思想内化为行动指南。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坚定人民立场

思政课是一门灵魂课程,政治性是其最本质特征。思政课的使命是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生内心扎根,这也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带着信仰上课,只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使思政课充分发挥铸魂育人的功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站在人民立场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扎实的理论功底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决定着“重要论述”专题教学的质量。列宁曾经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6]。若想让信仰之光照进学生内心,教师自身先要坚定正确的信仰。“重要论述”专题教学之所以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设置为第一专题,就是要从人民立场掌控教学方向和价值观取向,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又给予学生自由和空间,积极调动学生创新思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升专题教学效果。

2.做好充分备课

在备课方式上,充分借助集体备课汇聚团队智慧,找准专题理论与学生理论兴趣的共鸣点,为彻底讲清讲透“重要论述”奠定基础。在资料收集上,既要有广度,又要有信度。以“中国青年堪当大任”专题为例,授课内容若仅限于《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则整个授课过程必然流于空泛和干涩。若想提升授课质量,必须围绕专题框架收集更多鲜活的教学素材,包括关于中国青年投身抗疫和体现青年担当奉献的文字、数据、图表、口号、音频、视频等;同时还要依据资料来源做好分类,哪些源于马恩经典、教材和论文数据库,哪些源于“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头条等网络信息平台,条分缕析,按需调配。在资料整理上要善于整合,备课水平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整合本领上,资料整合要聚焦与专题教学深度融合。

3.善于相机而变

当前国内与国际疫情防控形势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思政课教师同样也要紧跟抗疫步伐,把握发展趋势,增强“重要论述”专题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新媒体、新知识的结合,创新探索教学模式,灵活机动安排专题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在考评方式上,探索过程式考核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热情,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尽可能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课内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网络实践组合推进的新路径,强化巩固理论知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重要论述”理论;在教学组织上,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增强专题教学灵活性,遇到问题及时调整,聚焦为增强教学效果而服务,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专题教学中善做设计者、组织者、点评者和引导者。

猜你喜欢

思政防控理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