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路径探究
2022-11-21肖小芹
刘 婧 肖小芹
(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 410208)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地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完善培训学分审核认定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深化教师培训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标志着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在全国全面施行。学分管理制在全国实行六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学校和教师对教师培训工作日益重视,在职培训工作高效运作,但很多中小学依旧存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本文从中小学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目标、原则、管理体系、内容结构、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发,对学分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进行探究、分析、思考、创新和实践,以期满足在职教师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丰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研究,也为中小学学校制定完善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及培训考核评价制度提供依据。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参培积极性
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在教师,重点在提升教师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不仅是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求,也是教师自身成长需求。中小学校在进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时,多是从义务的角度出发,对教师提出参加继续教育的要求,如参加校本研修和集中培训、撰写读书和学习心得与个人年度考核挂钩,培训学分情况与教师资格注册挂钩,这种“做了不表扬,不做挨批评”的管理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和维持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保持良好的动机才会达到最佳的工作效率,学校在进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时,首先,应帮助教师转变心态,提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学校不仅从权利的角度出发,强调“继续教育是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这一特点,充分体现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收获优质教学资源和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还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活动,帮助每位教师树立职业生涯发展观,制订个人职业规划,使教师有切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目标,明确今后努力提升的方向。从权益和发展两方面入手,帮助教师把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心态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从“被动听安排”转变成“主动求成长”,学校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时才会更高效,效果也更持久和显著。
二、坚持基本原则,科学设置培训策略
美国进步主义成人教育家诺尔斯认为:成人教育必须尊重成人学习的自主性;重视成人自身经验的积累;与其人生发展阶段任务相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应结合人本主义理论和成人教育理论,以师为本,坚持五大基本原则,科学设置培训策略,保障每位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权利,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全员参与原则
根据《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因此,学校科任教师、教辅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不管是否有编制,均纳入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范围,确保人人平等享有学习的权利。
(二)形式多样原则
成人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指导个人进行学习。学校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让教师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自主选择培训学习方式。不仅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尊重了教师在年龄、岗位、生活背景、学习习惯上的特点,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三)满足需求原则
成人的学习计划与社会职责相关,且期望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同时也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有目标、有计划地自行组织分层、分类、分岗、分科培训,多方面多形式为不同学科的初任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市级名师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四)量化考核原则
考核是评价专业素质和培训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及时反馈培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方式。在学分制背景下,教师培训不仅要以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为基本考核指标,还要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进行量化考核,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训目标。
(五)“必选自”原则
为了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中小学学校可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自修三种类型。必修课程要求学校教师全员参加,严格考勤,依规定登记学分;选修课程由学校发放培训通知,教师结合自身情况,有选择地主动报名参加,培训结束后凭学时、学分证明申报学分;自主研修是教师在上级部门和学校未统一组织安排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自觉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训学习,提升自我。“必选自”原则兼顾共性与个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使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三、学校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层级管理体系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日新其德、日勤其业,如何激发和长期维持教师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培训工作效率,学校应建立科学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实行“行政部门-职能部门-教研组”层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和职责,实行层级负责制,做到培训管理在组织、计划、人员、时间、内容、制度等方面层层落实,保证教师学习培训常态化、实效化。
学校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支持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坚强支柱。学校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直接责任人,明确学校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建设以师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保证学校培训经费投入,完善培训学分考核机制,保障培训激励制度的落实,并按学期、学年、年度为单位指导、检查教师培训工作及学分登记情况。
学校职能部门的引领和指导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各职能部门目标统一、分工明确、高效协作,才能促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教务处负责对工作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换课安排,财务处负责继续教育培训的经费支出、报销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监察,教科室负责发布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通知、报名送培、学校培训工作计划与执行、学情通报与学习指导、学分登记、学习成果收集展示等工作,各职能部门按学期、学年、年度为单位总结、反馈该部门在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的工作情况。
教研组的督促落实是教师培训高质高效的基础保障。教研组根据培训项目具体内容、组内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需求,合理分配培训名额,拟报参培名单及参培教师的调课申请;依据学情通报情况督促学员高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及时收集并上传培训心得,组织组内老师开展学习成果展示、心得分享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带领组内教师积极参加校际交流、省市级学科教研活动、研讨会;打造学习成长共同体,组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微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丰富培训内容,优化培训结构
中小学学校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秉承“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学生为本、实践导向”的理念,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国家、省、市级培训,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培训,从师德、专业理念与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在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对培训内容进行探索、完善、丰富和创新,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深度融合“教研训”工作理念,从理论和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丰富、完善和创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按照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将培训内容分为师德师风、专业理念与知识、专业能力三大方面,培训的具体内容在三大方面的不同领域进行选择,通过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远程培训、现场观摩、网络研修、集中研讨、校本研修、置换脱产等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每年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整体规划,结合校内问卷调查、交流访谈、数据分析、培训总结等反馈确定每学年、每学期培训主题和具体内容。在培训过程中,再根据学员的反馈及时调整修改。培训结束后负责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职能部门加强对学员的跟踪辅导,依据学员的反馈意见补充和完善,不断提高培训内容的质量。
(二)优化培训课程结构
1.分层培训——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组织培训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将教师分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四个层次展开培训。新任教师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学校管理制度、教学常规、班主任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帮助新任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胜任岗位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合格教师主要进行教改新动态、课堂观察方法、有效课堂实践探索、教育教学科研基本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促使合格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重点从教学艺术、教育创新、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教研论文写作、课题研究和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展开培训,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开展教改和课题研究的能力。专家型教师是教师队伍发展方向、是改革先行者,面向专家型教师开展课程规划与建设、教育教学系统理论、高效解决教育教学领域问题能力、进行国际教育视野与对比研究等培训,既帮助教师进一步成长,也对现代教师队伍整体建设起到了重大引领和辐射作用。
2.分类培训——依据不同的研修类型进行培训
学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聘请省内外名师、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研、教学人员来学校举办讲座,选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国培、省培、市培,落实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项培训,前往兄弟学校观摩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坚持“校培”和“自培”相结合,组织寒暑假集中培训、校本研训、网络研修、教师读书沙龙、教学大讲堂,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途径参加学历与非学历提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3.分岗培训——依据教师不同岗位要求实施培训
根据教师的工作岗位性质,将培训分为学科知识、班主任、教辅及后勤三类。学科知识培训围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职责和发展需求,开展新课标解读、新旧教材对比研讨、课堂教学案例研讨、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中高考改革、微课(慕课)实施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班主任培训从班主任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指导、家校关系协等方面展开,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班主任工作队伍。针对教辅人员进行教辅岗位管理、实验室管理与安全、图书馆业务等培训,针对后勤人员开展总务管理、后勤服务、食品卫生等培训,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4.分科培训——依据教师任教学科开展培训
学校以学科为单位,面向不同学科新课改要求及学科特色开展本体性知识和核心素养相关培训。从师德修养、学科教学、课堂管理、学科学习与发展等方面开展学科培训,促进科任教师专业发展,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和实践需求。其中,人文社会类学科更侧重培养人文情怀、阅读理解、沟通表达、资源整合能力,数理逻辑类学科侧重培养归纳概括、理论构建、创新实践、知识运用能力。艺体与发展类学科侧重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理念、批判创新思维、艺术鉴赏能力、交叉学科专业知识。
五、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提升继续教育学习效果
2016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地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培训课程,积极推行教师培训选学,完善培训学分审核认定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深化教师培训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规范化、制度化教师继续教育陪训的学分登记、学分认定与计算、学分合格标准、激励措施、培训成果及学分结论运用标准,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不仅巩固和强化继续教育效果,也是对教师积极认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认可和鼓励。
(一)学分登记管理
教师本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上交培训结业证书、学时证明、学分认定证明等相关材料原件至教研组,教研组整理后交至学校负责学分登记的职能部门,申请学分核算和登记。负责学分登记的职能部门对申报教师的参培材料逐一审查,核实提交的材料符合登记条件并有明确学分认定的,按照分值认定,无明确规定的按教育局及学校相关考核标准计算学分。负责学分登记的职能部门造具《年度培训学分导入表》,连同申报材料原件、复印件报送至上级学分登记机构,登记机构在全面审核的基础上,将教师的培训学分录入“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教育局主管部门对教师培训学分登记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并予以确认、上报至上级教育厅备案。学分登记完成并备案后,学校负责学分登记的职能部门将申报学分登记时提交的、暂时由学校保管的原件材料发回教研组,由教研组分还至各位教师。负责学分登记的职能部门向全校公示年度学分登记情况,公示期满后原则上不再进行补登。
(二)学分认定与计算
学校将培训学分分为市级及以上培训、校本研训、自主研修三类,每类又分为“必修”“选修”和“自修”三种情况。“必修”是教师必须完成的培训,“选修”为教师有选择地主动报名参加上级部门和学校举行的培训,“自修”是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参加的培训。“必修”培训直接由学校负责学分登记的职能部门按标准和教师完成情况进行学分计算与认定。针对“自修”和部分“选修”培训需要自行申请学分登记的,学校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进行学分审核、计算和认定。
(三)培训激励措施
为保证继续教育培训的全员参与,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目标,学校应制订和完善相应的培训合格标准,对积极参与、进步显著、成绩优秀的参培教师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不重视培训、无故不参培、培训不合格的参培教师给予批评和帮助,通过规范的继续教育培训激励制度保障每位教师的学习权利,使主动学习者得到认可,被动学习者获得激励。
明确规定培训学分合格标准,促进继续教育培训全员参与。根据《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学校要求教师五年一周期总学分累计不少于360学分,每年参加培训所获学分不少于42学分。周期内任职的新任教师具体学分要求为五年内工作年限乘以72学分,新任教师还需另参加不少于150学分的适应性培训。教师不能在某一年进行突击性培训获得学分,市级及以上培训合格标准为20学分/年、校本研训合格标准为24学分/年,自主研修合格标准为12学分/年。
开展培训成果展示活动,提高和巩固继续教育培训效果。为提高教师参培积极性,提升培训效果,引导教师将所学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校每年可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巩固继续教育培训成果,并将参培教师的参与完成情况纳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量化考评。一是收集培训总结,评选优秀心得。学校制订培训总结模版,参培教师在培训后按模版完成心得总结,每学期末由学校评选优秀心得总结,以展板、成果集、公众号、校报、校网等形式展示宣传。参培教师获得优秀心得总结的荣誉情况,不仅计入个人年度考核量化考评,也作为教师职称评定、高端异地培训项目参培人员选拔的重要依据。二是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学习成果。校内定期开展交流分享活动,鼓励参培教师在专题讲座、学习沙龙、实践课堂等活动中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验,参培教师参加交流分享活动情况,是年度考核的考评依据,也是评选各级各类业务称号、评先评优、骨干教师评选的重要佐证材料。三是以学习助提高,用竞赛促成长。学校根据每年培训内容,选择相关主题开展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以竞赛活动为契机,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落实学习成果。教育教学竞赛不仅是一场成果的展示、实力的较量,也是一次各学科、各学段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
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以制度保障和激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健全本校培训学分的转换与应用机制,如作出拟提拔的副校级干部和拟聘任的中层干部,提拔或聘任前必须达到培训周期内规定的相应学分、年度培训学分达到72分及以上是学校年度考核优秀等第、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先进评选的基本条件、周期内未完成培训规定合格学分的,在参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业务称号时,实行一票否决、未达到相应培训学分的教师不予与教师资格再注册等相关学分应用规定,将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所得学分作为教师本人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先评优、骨干教师评选、特级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证定期登记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激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观能动性,维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进行科学高效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学校只有从目标、原则、管理体系、内容结构、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发,在培训管理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符合教师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别、不同岗位、不同学科、具有辐射效应的教师培训管理模式,才能全面深入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切实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