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进校园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高境四中为例
2022-11-21连雪琳
连雪琳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邱丕相等指出:“武术教育必须被看作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1]”1915 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上,第一次把《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的议案提上议程[2];2001年9月1日开始实行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把武术列入学校体育课必修内容[3];2010 年8 月23 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拉开了武术进校园建设序幕[4];2014 年5 月颁布的《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推广武术段位制的重点”,在全国15 个试点地区实施武术段位制进校园[5]。2016年,《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中指明将传统武术列为校园体育课程的重点体育项目[6]。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青少年参与身体锻炼,对振兴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普及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武术进校园的路径是连接武术与校园的纽带,起着方法和手段的作用,也同时是校园武术的开展内容,决定着校园武术的开展形式[7]。武术进中小学校园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武术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积极推广武术进校园,益处颇多。
1 学校简介
上海宝山区高境四中校园环境整体布局突显中华传统文化,彰显学校特色。学校用环境建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一走进学校校门马上能感受到校园内浓浓的太极文化氛围:校园中随处可见蕴含太极文化的元素,校门口的崇德柱浮雕群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社会及世界和谐共处的画面;教学楼弘志墙浮雕群将太极的传承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紧密结合,仁、义、礼、信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其中;校园里太极拳雕像组随处可见,抱朴、守拙、包容、谦恭的人生智慧在一招一式中与校园内的琅琅读书声相吞吐。
2 武术进校园落地开展现状
侯英元[8]指出,落地工程是通过切实可行的系统方案,进行具体扎实的工作,系统地落实到实处,产生实际的社会作用效果。文化落地工程指通过科学的途径与措施,积极弘扬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内涵,从思想上融入人们的观念中,深化于内心,盛行于氛围。
该校自2008 年开始推广太极拳,经过10 年的努力,成为宝山区武术联盟盟主单位,全国武术联盟教改实践基地、民族文化传习特色基地。2015年,四中太极文化馆落成;2016年,太极训练馆落成,学生,有了专用的场地。近几年,学校勇于大胆尝试,带头参与太极推手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与发展活动,参与研讨适合中学生习练的太极推手校本课程设计及比赛规则制定。四中学生在市级太极推手比赛中崭露头角,多次摘金夺银。此外,学校还承办市级太极推手比赛,为太极拳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扬传承发挥应有的作用。
2.1 以“太极”的哲学思想指导办学
该校认为,太极拳在育德、益智、养性、强体等方面跟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是吻合的,学校自开办以来,一直坚持用太极文化的教育哲学指导办学实践,规划文化建设大局,努力培养有良好的习惯、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的学生。
2.2 全校普及太极拳
(1)每天一练:该校本着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优秀武技,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要求,结合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需要,保证学生每天1h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下午的大课间活动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太极拳习练活动。(2)每周一课:每周安排一节体锻课程,为学生创造学习太极拳的机会,还特地招聘了太极拳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更深入地学习太极拳。(3)每月一赛:利用课余时间,全校定批次比赛展示,评出冠军并进行鼓励与表扬。(4)学期一评:根据考核成绩将姓名公布于晋升榜不同级别,向全校师生展示,以此激励学生[8]。
2.3 开办太极社团
本着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优秀武技,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该校在全校普及的基础上成立武易太极社,选拔精英进一步练习太极拳,参加上海市“精武杯”、上海市学生运动会暨武术锦标赛等比赛,并荣获佳绩。太极社每周开展两次活动,由专业的教师予以指导,同时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充实训练内容,如太极推手、竞技游戏、散打,让他们真切地感受武术的博大精深;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等机会,带领学生到其他武术社团进行参观学习,观看太极拳及中华传统武术纪录片;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比赛、展演等;带领学生参观中国武术博物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华武术的发展进程及武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3 校本课程
为更好地继承这一传统武技,在学生中普及太极拳,学校在上海体院专家的指导下,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结合中学生体锻标准,在简化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陈式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自编了一套适合中学生锻炼的《高境四中自编青少年太极拳》。学校聘请了武术六段、国家二级裁判、上体武术专业硕士周道鑫教师担任专职太极拳教练,同时邀请上体副教授、太极拳队总教练、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谢业雷教授定期来校指导。为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规定每周一课时的太极拳专门习练时间,同时结合“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在每天下午的大课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太极拳的习练。专用场馆、专业教师、校本教材、固定时间,这一系列的举措保证了该校学生人人会打太极拳,以太极拳的学习为载体,确保太极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与发扬。
3.1 课程设置
3.1.1 课程目标
(1)强身健体促成长。通过学习武术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2)培养习惯提精神。无论是课堂,还是分组的对练,都会以礼始,以礼终,尊重他人,培养知礼懂礼的习惯;武术中对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要求,使学生在行走坐卧中时刻规范自己,提升精气神。(3)崇尚武德育情怀。加强武德教育,培育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在实践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太极拳中学习以柔克刚的智慧,领略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3.1.2 课程内容
根据太极拳运动项目特点和教育规律,将教学内容分为太极拳礼仪和武德、文化教育、基本动作和基本功、套路、实战等五类,并将简单实用定位于太极拳教育的突破口,力争某一学段的太极拳学习内容相对集中、学习目标相对一致,以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打练能力。
3.1.3 组织实施
该套太极拳体现了武术的基本运动规律,促进了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对培养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要其知其所以然。每周一课、每天一练、社团提升同步进行;加强与专家交流,定期聘请上海体育学院的专家到校督导;听教师上课并提出建议;除此之外,与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
3.1.4 学习评价
(1)评价的内容:校本教材的理论知识以及太极拳的动作要领、要求;基本功与太极拳套路;展示与相互对练符合的礼仪规范,认真听教师讲解示范尊重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布置课外作业要按时完成。(2)评价方式:理论进行书面笔试与口述考试,占期末总分30%;教师采用随堂形式对动作的学习效果与课堂表现进行打分,根据平时考查、作业、考勤及课堂部分实习成绩来评定,占60%;每学期进行一次相互评比,组成一组,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打分,占10%。(3)比赛激励:举行一年一度的太极拳运动会,分为集体与个人项目,比赛成绩按名次计入班级团体总分,为获得个人名次的同学颁发奖品;择优代表学校参加各市、区级比赛;对取得成绩的学生进行全校表彰,增加他们的自豪感、成就感。
3.2 课程反思
原有的《自编青少年太极拳》校本课程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学生“喜欢太极,不喜欢太极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1)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套路为主体;(2)多年来,由于教材在理论上未能有效区分竞技太极与太极文化教育的差异、训练与教学的区别,多以训练代替教学,并将基本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挫败了学习太极的积极性;(3)由于在理念上未能形成“学生中心”,在太极课中见不到他们心中的太极。
为此该校专门成立教研小组,每月一次小教研,实时反馈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情况,并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调整。每学期一次大教研,结合国内外武术课程的研究成果,以期形成一套符合该校特点的课程。结合少年对太极的理解以及现有武术教改经验,以强化套路、突出对练、保质求精、终身受益作为教改理念,以太极礼仪和武德、文化教育、套路、推手作为教育内容,积极探索学校武术趣味引导,套路与推手随行,礼仪与武德始终,功力自修,展演激励的立体化教学新模式,努力构建从六年级到八年级的学校太极教育新系统和四级课程体系。
3.3 校本课程实施成效
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喜欢上了太极,也为该校有这项传统文化特色活动而感到自豪。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推动了学校太极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实践活动
该校除在课程中学习太极,同时也举办各类比赛来检验成果,与校外多次进行交流,更新自己的课程与成果,紧跟时代潮流。
(1)2018 年高境四中校园运动会暨第一届少先队礼仪展评活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指示精神,推进该校特色建设,结合少先队礼仪展评活动,提高队员的身体素质与拼搏精神,以更好的身体基础与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参与太极拳运动的热情,进一步推动该校特色发展,比赛设有集体与个人项目,集体项目以自编太极拳展演进行评比,个人项目设置男子活步推手、女子夺桥推手、个人自选套路。太极拳套路分甲乙两组;推手以体重分组,规则严谨合理。
(2)上海市宝山区高境四中2019 年校园体育节。校园体育节设有太极项目:个人推手与团体推手,执行中国武术协会最新印制的《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个人取前六,团体评一、二、三等奖。根据比赛、礼仪表现及个人积分,评选出精神风貌奖、功夫新秀奖等。
(3)高境四中2020 年校园运动会。校园运动会设有太极比赛,太极推手个人赛、巅峰对决(参赛资格:上届校级比赛冠军,区市级比赛前三名,及白虎级别采用三段规则)、团体比赛。执行中国武术协会最新印制的《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推手比赛每级取前三名,团体评一、二、三等奖。根据比赛、礼仪表现及个人积分评选出精神风貌奖、功夫新秀奖、志愿服务奖等。
(4)上海市青少年太极推手运动推广研讨会。2018 年12 月8 日,于四中举办上海市青少年太极推手运动推广研讨会,各位领导观摩中小学生太极推手比赛,上体邱丕相教授介绍武术发展现状,上体武术学院院长戴国斌介绍太极推手运动愿景;各个学校交流推广经验,复旦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和武备堂、武道文风武术俱乐部等培训机构的代表建言献策,专家和领导为太极推手项目推广单位授牌。
5 发展愿景
国家为了促进武术进校园,更好地普及和完善中小学武术教学,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相关研究,虽进行了几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都未达到预期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政策为完善武术教育,解决教学瓶颈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太极拳不只是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输工具,它还是中华民族在独特的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显露着本民族的基本哲学理念,处处表现出天人合一、礼与和的特征。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内涵融入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一步步深入探索。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整体环境受到太极文化的熏陶,实现天人合一的人文内涵,更加充分地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而如何更广泛地传播太极文化,发挥辐射作用,将太极文化的理念寓教于练,让学生体会太极拳的精气神,从而促进青少年道德文化修养的培育,该校一直在探索[8]。
6 结语
该校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出一条专业、规范、高效的太极文化教育之路,通过目标定位的“本土化”、课程建设的“一以贯之”、发展保障的“双馆”“双地”等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使得武术进校园能够落地生根,形成属于自身的发展模式及特点,可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宝贵经验。且该校不断在发展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求取外界高级资源滋润自身,以求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通过展示该校的发展模式可以得出,武术进校园落地的过程中,应全面普及武术,通过设置周课、月考或期考,使武术习练常态化;开办武术类社团,使学生可以在平等的台阶上进行交流,指派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采用多种形式充实训练内容,利用社会实践等机会,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并走出校园,参加各级的武术比赛、展演等,多方位地提升学生对中华武术的理解;结合自身实际,开办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聘请专业教练指导,同时也要尽力保证使用专业的场馆。希望为相同阶层学校的发展提供借鉴,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