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前景研究

2022-11-21祝新乐

现代交际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区块交易

□祝新乐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作为一种战略性前沿技术,区块链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势赋予区块链颠覆众多行业、领域和场景的潜能。在文化科技融合和推动区块链创新应用的大势下,研判区块链在文化产业中的适用性,展望二者融合发展的应用前景及潜在难点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一、理论阐释:区块链的概念定义与发展阶段

(一)区块链的理论界定

区块链,又名分布式账本,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网络信息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发端可追溯至2008年。彼时,为了克服数字货币应用中的“假币”难题,中本聪在其论文中首创了一个以加密、不可篡改、共识验证为核心优势的数据库,并将其命名为区块链。这一技术发明助推比特币成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加密数字货币,也为未来的数字经济,乃至数字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路径。[1]

(二)区块链的三大发展阶段

比特币的“出圈”第一次让区块链进入了大众视野,随后莱特币、以太币、狗狗币等“山寨”数字货币的涌现标志着区块链步入1.0阶段,即可编程货币。可编程货币的核心价值是可供搭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支付系统,允许价值能够像信息一样在互联网中直接流通,为货币交易和跨境支付提供跨时空、零障碍、低成本的支持,进而对传统金融体系造成强烈冲击。

在可编程货币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进一步尝试将“智能合约”的理念植入区块链技术,由此开启了区块链2.0阶段——可编程金融。得益于智能合约的有力支撑,区块链从最初的货币领域进军金融领域,逐渐在股票、结算、投融资等方面释放潜能。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迭代,其“去中心”、公开透明、可追溯、数据防伪等特性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一场超越货币和金融,将整个社会编程化的泛区块链应用时代来临,即区块链3.0——可编程社会。当前,区块链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底层协议,覆盖医疗、政府、物流、艺术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社会加速步入智能时代。这一大背景为区块链和文化产业的联动擘画了蓝图。

二、适用机理:区块链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可能性

在“区块链+”的热潮下,全球各行各业纷纷入局,都将其视作弯道超车的契机。但作为一种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在区块链能否与文化产业联姻这一问题上,超前布局意识与科学审慎的态度缺一不可。因此,从双方诉求和数据共性两大维度对区块链介入文化产业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论证是研究的起点。

(一)双方诉求:区块链技术优势弥合文化产业痛点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正以充沛的活力和强劲的势头完成从初级向成熟阶段的升级。随着近几年我国驶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车道,一批以短视频、网络音乐、网剧、直播为代表的新型内容业态崭露头角。凭借庞大的网民规模,网络文化市场日益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然而,在我国文化市场快速拓展的同时,仍有诸多问题横亘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面前。比如,新业态和新产业作为新物种给版权确权、维权和交易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障碍;文化企业普遍受限于小、散、弱的情况,且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和法律体系未完全建立,致使文化市场中小微企业投融资不畅;文化市场存在交易程序烦琐、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交易环节不透明,安全难保证等老大难问题。

上述都是文化产业在传统产业技术背景下长期存在问题的领域,而区块链的出现为弥合文化市场“痛点”开启了想象空间,区块链的技术优势为其与文化市场协作开拓了路径。依托于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智能合约等特性,区块链在上述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层的需求和落地应用的优良条件。其一,区块链技术的TOKEN合约、透明可追溯、智能合约能够实现文化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创建去信任机制、开发出更具效率的文化投融资新模式,从而活跃文化金融市场。其二,区块链技术的去中介化、TOKEN合约、加密算法能够变革文化产品交易方式,增强交易安全度,提升交易效率,保障文化市场交易繁荣有序。其三,区块链技术的时间戳、不可篡改、智能合约能够实现文化产品的确权、版权保护、版税分发,维护文化市场秩序。[2]

(二)数字共性:区块链数字化基因助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当前,数字技术正在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其中文化产业又是数字化转型最早、程度最深的领域之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AR以及区块链等现代数字化技术群的驱动下,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全流程都呈现数字化趋势,数字科技俨然已成为现代文化产业的关键资产和重要构成要素。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建构在互联网资源之上、以高度智能化为目标的数字创意产业取代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主体地位,成为新兴战略性、主导性产业,深刻颠覆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内部格局。

区块链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新技术,而是P2P网络技术、加密技术、哈希函数、时间戳等多种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综合了多种技术优势的区块链立志将世界打造成一个全球社区,把人类世界塑造成数字世界。当前,区块链技术身兼多重身份和功能。作为数字货币的底层支撑,区块链是促成价值数字化表达的关键技术;作为数字金融资产流通的“信用机器”,区块链彻底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价值传递方式,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数字社会的基础协议,区块链是构建未来数字社会和数字世界的重要力量。从技术经济学或技术社会学的角度看,区块链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有望成为人类完成数字化迁徙、步入真正的数字世界的关键点。由此可见,数字基础是区块链与文化产业一体化、模式创新的共性资源。基于这一共通点,数据革命下文化产业的全新发展空间和格局,以及区块链作为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本质,为二者的联合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多维赋能:区块链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场景

基于区块链和文化产业共同需求及数据共性,两者的协同发展在区块链+的浪潮中具备广阔的前景,在文化市场的诸多方面,如文化投融资、文化市场交易和文创版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应用可能性。

(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文化投融资机制

在广阔的区块链应用场景中,金融是开始最早也是最为成熟的领域。区块链+金融的广泛探索为区块链与文化金融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而区块链的风口正为文化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搭乘最快顺风车的机会。区块链对文化投融资市场的颠覆式创新涵盖改造传统文化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构建去信任机制、开发投融资新模式三大维度。

1.Token化:改造文化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文化产业的资产价值评估是指对无形的文化产品版权进行经济价值衡量,并以货币形式使这一价值量化。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资产价值评估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核心,也是文化产业和金融市场对接的关键。然而,文创公司的核心资产是无形资产,且受限于市场前景的不稳定性,文化资产的价值波动性较大,这就导致在传统的估值方式下,文化版权的价值评估始终是一大难题,并进一步制约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立。[3]区块链作为数字货币底层技术,能够用真正的数字货币给有价值的资产定价,这一操作的实现是基于区块链系统中的Token合约。Token在诞生之初是区块链生态系统中发行的代币,随后其内涵逐渐丰富,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信用令牌、凭证和合约程序,可用于支付、使用权证明和投票权。尽管当前业界和学界尚未达成对Token的统一且准确的定义,但它已经深刻地变革了既有的价值评估模型。依托区块链对文化资产价值评估进行Token化改造。其一,以Token作为价值标识,取代传统的股权或价格标识。其二,估值模型中的核心和基础从持有股权的大小升级为持有代币的数量,进而赋予估值模式高度流动性、动态性的优势。其三,区别于传统股权估值模式中价值与模型的准确对应关系,Token的价值取决于节点数和使用频率,并呈正相关的关系。由此可见,原来无法进行价值标注的对象都将通过Token实现价值确认,并具备与其他对象进行价值互换的能力。因此,文化版权也能够通过Token化改造携带相应的价值,转化相应的权益,文化资产的数字化、资产化以及在链上的发行、转移和储藏将成为现实。

2.透明可追溯:重构文化投融资去信任机制

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的薄弱不仅在于价值评估困难,还直接受限于脆弱的信任机制。文化企业大多为小微企业,轻资产、规模小、无有效抵押物是普遍现象,加之当下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尚不健全,因此在风险大、成本高的现实问题面前,文化企业的投融资之路常常受阻。区块链的透明化和可追溯的特性为破解文化市场信任机制难题提供了新路径。首先,区块链的所有节点均为公开透明、全网可见状态,在该系统内任何人可以对信息进行核查,但不能进行控制、篡改,由此保证了投融资双方的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确保融资企业不会出现“跑路”问题,也使得投资方能够放心借款,从而有望有效解决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题。其次,区块链的时间戳设计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篡改风险,即每一个交易完成后便被自动附上一段可验证的数据,为潜在的投融资纠纷提供了电子证明。最后,每一个区块都携带着由上一个区块而来的数据指纹,即由哈希函数自动计算生成的哈希值,因而链上的交易可被完整记录,且方便追溯。近几年,在区块链的介入下,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种全新形式——文化产业众筹,这种建构于区块链基础上的众筹模式实现了登记规则和流通机制的公开透明,以及投融资记录的可追溯,高效率地解决了文化企业投融资行为中的资产、信用甚至交易记录问题。

3.智能合约:探索创新文化投融资新模式

文化企业由于规模小、效益不确定、抗风险能力差,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间接融资。加之市场失灵、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文化企业也很难获得民间资金的帮助。至于门槛较高的上市直接融资对于中小微规模的文化企业来说无疑更是天方夜谭。此外,目前的几种融资模式普遍存在着手续烦琐、办理流程长等问题,直接影响文化企业的融资效率。区块链作为一种金融科技,为文化科技和文化金融的融合搭建了桥梁,文化产业的投资和融资将在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支持下变得极为便捷和简易。在融资领域涌现的文化产业众筹模式下,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为更多文化产业生产主体带去了融资机会。文化产品创作者无须中介的参与,便可凭借个人影响力和声誉,通过加密股权众筹来获取创作的资金支持。不同于传统的互联网众筹,加密股权众筹采用加密代币作为投资标的,而且得益于区块链的公开性,每一笔代币的用途和去向均可追踪,避免了众筹资金使用的道德风险。此外,创意者还可以将作品的知识产权当作抵押品,并在区块链获得相关融资,投资方既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区块链提供的这两种融资方式均基于区块链社区的智能合约,不需要第三方担保机构,避免了复杂的融资手续和高昂的融资成本。在投资方面,区块链也为文化产品和项目的个人投资提供了渠道。在区块链上,通过向个人消费者或收藏家出售或赠送艺术品的所有权份额,文化产业投资“民主化”的尝试已有落地。比如,利用粉丝的经济效应作为促进文化创意传播转化的金融基础。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文化市场交易体系运行机制

文化市场交易是文化产业生态的关键一环,直接关联着文化产业内部循环的运转。区块链的引入将显著提升文化市场交易体系的运转效能。

1.去中介化:提高文化市场交易效率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去中心化”是指链上的所有节点具备平等的参与权限,而无须一个中心主体掌握绝对管理和控制权。由于多方主体的参与及交易流程的烦琐,传统的文化市场交易效率较低,与旺盛活跃的文化交易市场不匹配,亟待新技术的介入和改变。区块链采用了一种点与点传输算法,全网共同更新、维护和存储,无须其他程序介入,不会出现因中心被击破而导致整个数据库都被摧毁的后果,真正实现去中心化的效果。因此,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不可更改的去中心化网络交易注册形式,为当今文化产品的交易创建了一个新思路。在区块链主导的文化市场交易模式下,众多节点共筑了一张点对点网状结构,取消了过去的文化市场交易主体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每一个节点和数据都在区块链主导的文化市场交易体系当中处于同等地位,所有的信息再转化为区块链的通行语言——哈希散列函数,传统的“中介”被消除,所有的文化市场数据和交易主体都构成一个信息链条,从而实现去中心化的信息及交易资本的流程。在文化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各个节点用户之间实现交易平台的数据信息的自我验证、传递和管理,用户对用户的文化资产直接销售,同时文化市场交易信息在交易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互为备份,各节点地位平等,共同维护区块链整体文化交易系统的功能,因而实现交易结算实时化、交易流程自动化,降低了时间成本和中介费用,极大提升交易效率。

2.数字代币:革新文化市场交易方式

在传统的文化市场交易中,第三方中介或者监督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市场交易风险,而交易风险又是交易信任的最大威胁因素。在整合密码学、数学、经济学、网络科学等多项技术的基础上,区块链技术将自身打造为一种数字货币和在线支付系统,依托加密技术实现了技术转移,取消了对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依赖。区块链的Token技术不仅可以对传统文化产品进行Token化改造,实现文化产品价值的数字化,而且作为权益凭证的Token还可以被类型化和效用化,成为可加密、可流通的代币,从而在链上实现文化产品一键交易。由于链上所有交易流程被Token化,取缔了中间人的参与,因此链上消费者在Token化交易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系统中文化产品的费者,也是交易系统管理者,链上监督力度被极大强化,安全有效的文化交易不再是设想。随着区块链内涵和外延的快速拓展,由Token发展而来的非同质化代币NFT(Non-fungible Token)在文化艺术品领域掀起了一股链上交易热潮。NFT在Token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唯一性和安全性,成为数字藏品的唯一加密凭证令牌,实现了加密交易。NFT数字藏品交易确保了链上文化交易数据不可篡改,保证了交易行为的真实可靠,也保障了交易主体的应得利益和责任追续权,进而有助于打造安全、可持续的文化交易生态系统。

3.加密算法:增强文化市场交易安全度

针对传统文化市场交易信息真假难辨,安全性、隐私性较低、主体信任度较低等交易安全痛点,区块链主导的文化市场交易机制在加密算法的加持下获得了密钥的保障,能够显著增强文化产品交易安全度。非对称加密算法是区块链存储和验证加密信息的关键技术。在公钥和私钥两个非对称秘钥的保障下,文化产品的点对点交易获得了双重保障。首先,交易数据被密钥中的任意一个加密之后,只有通过对应的密钥才能够实现解密,保证了大额文化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资金和信用安全。其次,相对于公钥的公开,私钥是交易主体才可获取的,避免了数据泄露的风险。最后,加密算法强化了区块链的匿名性、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等重要特性,从而链上文化产品交易整体安全系数更加无虞。因此,区块链的加密算法能够有力提升文化作品交易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为文化作品实现点对点的交易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消除了安全隐患。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文创版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是文化产品的核心,也是文化产业的动力源。然而,侵权一直是文化产业领域的顽疾。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文化产品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侵权、盗版行为愈发猖獗,内容生产者的权益无法保障,创作积极性倍受打击,文创版权秩序也深受其害。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望提供数字文化IP版权保护的新型解决方案。

1.哈希值与时间戳:智能化的文创版权确认

版权确认是对文化作品进行版权保护的关键。现有机制条件下的专利申请流程耗时长、效率低且费用成本高。区块链的哈希函数和时间戳技术能够在全网实现对文化版权所属权的智能确权。首先,区块链的哈希(Hash)算法可对文化产品进行数字化采集,并为其植入独一无二的数据“指纹”,开拓了有效鉴证文创版权的路径。哈希是一种数学函数,又被称为散列函数,是区块链上最常用的只能加密不能解密的密码学算法。当创意者将原创作品上传到区块链版权登记系统中,一个与作品对应且全网唯一标识的哈希值自动生成,之后这些信息将被记录到某一个区块链中进行全网节点的同步,并生成一份加盖时间戳的数字证书。在区块链系统中,每生成一个新的区块,自然会生成一个时间戳记录。时间戳,本质上是由数子签名技术自动生成的一段完整、可验证的数据,用于证明数据签名信息、签名对象、签名时间在某个特定时间之前便已经存在,并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存储在区块中,可供链上所有节点随时追溯。时间戳作为电子凭证证明了作品产生的时间点,保证了版权归属方的明确。基于此,哈希函数和时间戳的组合运用可实现及时确权,文创版权所有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确权这一流程,从而解决传统确权机制下低效率的问题,严重打击侵权盗版的投机行为。知名艺术网站雅昌是探索运用区块链进行艺术版权确权的先行军,已为超5000位在世艺术家的作品做数字化采集,旨在将艺术版权确权智能化。2014年创办的初创项目Ascribe成功探索出以IPTM时间标志的原创文创产品极速确权登记服务,通过双重可信时间戳给予每张图片独一无二的版权DNA。

2.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文创版权流通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不可篡改的数据储存系统,其中记录的信息一旦生成将永久记录,无法篡改。因此,区块链所记录的版权信息是不可逆且不可篡改的。同时,基于区块链公开、透明、可追溯的特点,所有涉及作品版权的使用和交易环节,区块链都可以记录下使用和交易痕迹,并且可以看到并追溯它们的全过程,直至源头的版权痕迹。这就保证了文化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全程追溯:需要时可及时提取数据,维权举证不再困难,文化产品和传播和交易将免受侵权的干扰。2018年9月,在党中央“文化强国”和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促进国家文化版权市场经济的繁荣的号召下,深圳文交所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共同设立了“文化艺术品版权区块链应用基地”,并携手大数据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了“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文交所区块链应用中心”,以此为主体,成立了国内首家且是唯一的合法泛文化区块链应用国家级平台——文版通。在这一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以智能合约赋能的平台上,任意双方都可依靠国家机构背书的公信力,根据智能合约的约定条款参与到艺术版权的流转中,实时交易、智能结算、安全交付的艺术版权交易路径被打通。文版通上线运行半个月内,便涌入了15万人注册,日链上交易额超千万,总交易额突破一亿元。这一成绩证实了区块链与文化市场的结合将开启大众广泛参与文化版权交易的新时代,极大促进文化版权的社会流通。

3.智能合约:利润最大化的文化版税分发

传统文化版税分发过程中,中心化机构、平台或渠道掌握着利益分配的话语权。以出版图书为例,绝大部分利益被中间环节收割,作者所获得的收益被挤占到仅剩7%—15%。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的嵌入为文创版权收益在区块链上的分发带来更高的效率和自洽性。智能合约的本质是以数字形式定义,允许参与方在其基础上执行承诺的协议。通过区块链平台,作者可将作品上传至链,并自行掌握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版权定价。由于智能合约引入了点对点交易,消费者可以在区块链平台上一键付费、下载或转发,直接自主与创作者产生交易。此外,智能合约还采用自动交付和穿透式交付方式,故而消费者支付给作者的每笔费用都会即时到账。由此可见,区别于以往版权作者需要通过出版社、唱片公司等中心化机构才能传播作品而获利这一模式,基于区块链的文化版权分发模式去除了中间环节,版权作者与内容消费者直接通过区块链平台对接,保证了版权作者利益的最大化,且有效规避了履约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创作者的版权收益。

四、现实瓶颈:区块链与文化产业协同的多方限制

技术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适合所有场景的万能良方,区块链客观存在的自身局限性和文化产业的现状也让二者的联动发展之路荆棘重重。

(一)技术内部不足与外部法律红线

尽管区块链的热度居高不下,但其仍是远未成熟的技术。区块链应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安全,虽然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需要掌握系统51%以上的算力,但区块链平台遭到黑客攻击或被迫关闭的事件仍时常发生。同时,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全程留痕也意味着难以容错,写入的错误数据难以被修改或删除。在区块链自身不足之外,外部法律红线也制约着区块链在文化产业中的自由发展。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自治化直接冲击了国家监管,数字货币与我国国家货币的法律政策发行产生冲突,被明确禁止发行。同时,被高度关注的链上用户隐私权问题尚处于法律空白地带,区块链平台的运行建立在大量收集用户喜好等信息并获得用户精准画像的基础之上,但用户隐私却面临着被泄露的危险,相信我国法律将在不久的未来对其进行规制。

(二)自组织化与去中心化的矛盾

自组织是区块链一以贯之的理念,即不依赖中央机构的维护和管理,系统内部有序运转,自治执行。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致力于在文化产品创作者与文化产品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尽管区块链在广泛应用中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取缔中心,而是旨在使大众在去信任的区块链上受益,但区块链确实严重损害了诸如版权代理商、唱片公司、音乐平台等中间机构利的利益,为其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间机构组织联合起来反对区块链应用的声音此起彼伏,致使区块链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落地面临重重阻力。但不可否认,自组织思想仍是智能时代的大势所趋,如何平衡好中心化与自组织的矛盾是区块链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群众接受度欠缺与专业人才紧缺

长期以来,被“数字盗版”“免费午餐”浸润的国人版权意识淡薄,免费下载或使用文化产品几乎成为一种“合理”的“习惯”。然而,区块链运用于文化产业中的价值是为知识创意付费,这就与大众观念相悖,难以被群众广泛接受。并且,区块链的推广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大部分尤其基层群众并不理解其真正原理和用途,对区块链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意愿不足,导致新技术及新应用的推广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文化产业在我国本身就是朝阳产业,人才培养一直是行业发展的难题,加之区块链是前沿新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相关学术研究较少,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还有待培养。文化产业与区块链的跨界融合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两者协作应用的前景根本上依赖于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当下精通文创和区块链的复合型人才的紧缺限制了区块链在我国文化产业的生长。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区块交易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区块链投机者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大宗交易
惊人的交易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