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
2022-11-21吴俊男
吴俊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它对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地质矿产勘探是当前国家最主要的矿产资源开发途径之一,因此,必须把矿产资源的勘探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进行矿产勘探时,要注意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从而促进地质矿产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矿产勘探的关系
(1)地质矿产勘探是根据现代地质科学原理,通过对现场地质调查、收集、整理地质资料、利用地质测量、物化探、钻坑探等综合地质技术和技术,获取可靠地质矿产资料的过程。地质矿产勘探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是实现矿产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在进行地质矿产勘探时,必然会对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失,甚至会对环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在矿业勘探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环境,降低矿产资源勘探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让“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得以维持。
(2)通过地质矿产勘探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为矿业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使非再生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这既是现代矿业的需要,也是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基础,是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3)由于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得矿产勘查企业真正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得矿产勘查工作中提升认识,扩大认识范围等,在各个方面的工作中与先进勘查公司进行有效的交流工作,也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使得企业的发展获得长期稳定的动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2 矿山地质调查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2.1 地下水的减少
由于水的存在,会让矿场的水位下降,从而引起矿场的崩塌,从而引起矿场的崩塌,同时也会让矿场的地下水源不断的减少,同时也会对地下的植物产生一定的破坏。
2.2 加强职业训练
专业化地质矿产勘探工作的开展,使勘探作业更加精确,对勘探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然而,目前一些矿山勘探企业和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有待提高,他们的业务经营意识有待加强。目前,许多勘查单位或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勘探技术体系的完善、勘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上,而没有从根本上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和意义。
2.3 矿山治理不容松懈
一些矿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环境或过度开采矿产资源而管理不善。一方面,矿产勘探无法更好地进行,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矿山管理的发展已成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严重障碍,探索更好的矿产勘查路径,优化矿山管理已成为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4 水土资源流失
水土流失一直是矿产开发过程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是有限的,但仍会对水土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大的水土流失问题是采矿后的水土流失。在开发阶段,矿山大部分开采采用露天开采。这种方法的使用决定了它对水土资源损失的影响最大。为了便于采矿,还需要在清除植被的过程中运输水和土壤。这些清除物不会转移到很远的地方,但通常会在附近堆积,这会导致没有植被保护的水和土壤被雨水冲走,也会导致水资源在补充地下水之前随土壤流向其他地方。众所周知,环境问题中的水土流失、地下水流失和植被破坏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出现问题,时间越长,处理污染的难度就越小。
2.5 地面变形
在矿产开采过程中,水资源的短缺会导致岩石之间产生空隙,容易导致地表变形。然而,最不可能引起地下水变形的地下水,在开采该矿后,山上的矿石消失,形成了巨大的空袭,给矿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问题,这些矿井的基础变得不稳定。我国早期矿山开采后,矿山处于闲置状态,不仅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容易对人们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问题严重且经常发生。严峻的形势是对住房基础的冲击,导致人们住房的不稳定或倾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3 矿产地质勘查环境问题的具体治理措施
3.1 推进地质矿产绿色勘查
大力推进绿色勘查,就地质勘查工作的技术方法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建立标准规范体系与管理制度,从而为地质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奠定基础。
要积极探索勘查模式,勘查项目从立项到验收全部过程、所有环节都要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仔细考虑环境、技术、经济及地质,重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事先全面、仔细地评估地质矿产勘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有多大,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勘查设计,勘查全程做到和谐勘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环境恢复治理、勘查理念、勘查工艺及勘查管理等方面着手,不断总结泛用性强的经验与工作机制。
要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调整创新,管控规划源头,严格把关项目设计编审,监管项目实施,在具体工作中落实绿色勘查的责任、要求以及理念,从而尽可能减少地质矿产勘查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确保造成的破坏可以恢复、可以控制。
要对标准体系进行持续完善,持续归纳总结勘查项目示范的经验,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为绿色勘查标准及完善技术规范提供实际指标验证以及参考依据。
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对绿色勘查的新技术、工艺、方法及理论进行总结与推广,以满足要求为前提,积极探索一基多孔、环保泥浆循环利用、洛阳铲取样、便携式钻机、浅钻代替槽探等技术,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来减少、避免地质矿产勘查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3.2 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构建多元互补模式
空间布局的优化,是指在现有的空间布局中,将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结构设计相结合。从传统的经济发展向集约型发展,即要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兼顾目前城镇和农村的实际状况,密切联系农村,不断优化和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这样既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来确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又可以根据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城镇之间的发展秩序得到协调。城市化是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也是当前工作的主要目标,这都与地质勘察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在此方面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的相关工作,提升统筹联动的工作能力,切实提升工作有效性,也在全方位的协调勘察与开采工作中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使得各个方面的联动能力提升。
3.3 标准操作规程
要使矿产资源勘探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通过规范采矿工艺,使矿产资源勘探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双赢。①要跟踪矿产勘查工作,对勘查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发现有不合规之处要及时纠正,并就责任人予以相应处罚,让规范作业成为矿产勘查之常态。②要大力引进先进的矿产勘探技术,更新现有的勘探技术,使先进的矿产勘查技术成为规范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使技术更新成为支撑矿产勘查规范操作的重要支撑力。比如,可以采用地质填图法、电磁法、放射性测量法、重力测量法、放射性物探法等方法来勘探矿产,并对开采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控制,比如在坑探勘探结束后,对所产生废渣进行处理以及回填槽洞等都是需要关注的内容。注重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3.4 确定原因,并按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在进行环境治理之前,要先与各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了解该公司的采矿方法和当前的采矿状况,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定期的巡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汇总,并将其进行统一的分类,并针对不同的采矿条件进行有效的处置。另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行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由谁来负责,由谁来负责,既能提高企业在生产中的环保意识,又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把产生的废物集中起来,把采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单独解决,把责任推给个别人,把问题如实的解决,这样可以更好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在采矿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因为矿产资源是非常稀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不可再生的。然而,在矿业发展的前期,虽然有大量的矿藏,但因其独特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使其开采困难,提高了采矿的效率,而且还会危及到人民的生命,有的矿井因为其岩石成分等原因,必须在开发前发现问题,并尽早进行修复。
3.5 勘查主体
就勘查主体上,采用租赁当地居民屋作为临时营地的方法代替搭建临时营地,当附近条件不允许时,则尽可能选择安全、植被相对较少或者没有植被的地区搭建帐篷或者活动板房等,杜绝修建永久性建筑。将粪水排入粪池。垃圾集中存放于指定位置并及时进行处理,对固体废弃物垃圾进行分类,分为可以回收利用的以及不能回收利用的并由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禁止现场深埋或者焚烧固体废弃物。禁止盗猎野生动植物。通过上述措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破坏,减少对植被造成的砍伐及踩踏,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
除此以外,测绘时以满足测量精度条件为前提,尽可能选择居民房顶、已有道路架设基准站;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勘查方法,如对植被覆盖的地区,可以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方法来辅助测量;当处于开阔地带,则尽可能使用GPS-RTK进行数据的采集。通过这些措施减少测绘作业对土地及植被造成的破坏。地质填图时,针对以往追索法、穿越法,按照固定点距填图造成植被的砍伐、踩踏等问题,要以满足作业精度为前提,尽可能顺着现有道路作业。
3.6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引导机制
我们必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城镇和城镇之间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使市场成为最基本的配置资源,必须建立起对农村商品的监管和监管制度,制定商品流通、市场监管、标准制定、社会保障等制度。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私营企业和小企业的城市化问题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对城市化的投资,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产权制度,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引导机制来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完善的体制分析和控制之下,提升全方位的市场引导力,也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地质勘察紧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提升联动能力。
3.7 健全保障制度
(1)对矿产勘探工作中的自然环境损害状况进行法律和法规的限制,对恶意破坏环境、不按照规定进行生态修复的行为,必须明确相关监管部门,并由监管部门进行处罚。
(2)各有关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跟踪本地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并对有关环境问题进行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3)明确规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管理范围,充实和完善特定的行政法规,特别是在重大环境应急处理、自然灾害时的应急响应等领域。
(4)矿山勘探单位也要尽快制订事故处理方案,并将其落实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使地质环境受到的损害降到可以承受的限度。而作为环境建设的监督者,社会成员也必须监督勘探工作的开展,并在监督中发挥其监督作用,为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3.8 跟进矿山治理
针对一些已经进行过度矿产资源开发,或者对环境破坏严重的矿山还需要进行修复治理。矿山修复,又被称为矿山生态修复,也就是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让曾经的污染逐渐得以改善,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提升。①对于部分污染严重的矿山进行关闭处理,禁止矿山关闭期间再进行任何采矿、矿产勘查等活动,让矿山能够在适宜时间得以更好恢复,让矿山的部分功能逐渐得以还原。②采取多种手段实现矿山治理,比如对于矿山的修复可以借助生态修复与文化背景的融合方式来实现,坚持因地域制宜来进行矿山复原。对矿山的山体进行修复,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来栽种绿植等以让山体获得更为自然的修复效果。③对于一些已经采取治理手段,实现了矿山环境改善的山体则可以进行部分区域的开采,并做好矿山的逐渐利用,以保证矿山在勘查、使用中依然能够保证生态平衡,实现矿产的可持续开采和勘查。
3.9 修复破坏的环境
在矿产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然而,基于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企业需要在矿产开发完成后处理环境。这就要求企业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案。环境恢复的时间与环境破坏的程度有关,因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不适合植物生长,所以种植植被的地方必须是土壤环境相对适宜的地方。种植植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将逐渐适合植被生长,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是,在矿产开发的初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对不按规范随意治理环境的要严肃处理,加大处罚力度,加强企业管理。
3.10 尾矿充填采空区
采空区是继采矿之后最严重的问题,也是最有可能影响人民生命财产的问题。在矿物开采过程中,矿物被开采出来,这些缝隙中没有裂缝。一旦出现问题,将对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矿产开发完成后,充填处理尤为重要。尾矿填筑为地面人员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减少了占地面积,不易对下游居民造成环境污染,减少了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和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扩散,并间接地为世界各地的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贡献。还可以减少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提高企业信誉,造福于矿山周围的人民和环境。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地质勘查矿产利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等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工作,也就针对现象深入分析找出了问题根源,进行根源性分析工作,从而使得问题解决提供了新路径。但是在当前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治理工作中措施的落实还存在着困难,治理措施的提升空间非常大。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的环境勘察工作特点和暴露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工作,采取新方法、新理念、新路径等,解决好各类问题,为了实现各种“绿色矿山”的工作目标,提升矿山工作发展实力,提升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