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策略研究*
2022-11-21金芳芳
金芳芳
(浙江大学 a.党委学生工作部 b.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大变局带来的历史机遇和风险挑战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命题。协同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学领域揭示社会治理内部逻辑的一种重要理论,与高校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共通之处,应用该理论能为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新思路。
一、协同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协同治理理论(collaborative governance)是近年来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新兴理论。作为协同论和治理理论的交叉理论,“协同治理是指处于同一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间通过协调合作,形成彼此啮合、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局面,产生有序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1]协同治理理论不等于“协同理论+治理理论”,不是单纯的协同与治理的拼凑,也不等同于治理理论。它所包含的协同蕴含平等、协作、连接等基本要素,强调资源和能力的互补、协调,强调主体间利益与目标的一致性,是在治理基础上的合作协同;它所包含的治理,强调治理过程中主体的主动参与,强调主体间合作的动态回应,过程的有序和结果的有效,其目的是要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协同治理理论在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在共同处理复杂事务中形成的一种合作共享、共同行动和相互支持的关系。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朝着“整体综合、双向并举、融入渗透、科学艺术、多样差异、全员专家”方向发展,[2]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适应转变。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核心任务,针对不同的育人对象、不同的育人场域、不同的育人方式,从教育的整体性、教育的目标性、教育的规律性、教育的有效性上着力,在育人主体组成上实现“全员”,在育人时间维度上实现“全过程”,在育人空间维度上实现“全方位”,如此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与协同治理理论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要坚持整体协同、目标一致和遵循规律,最终达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一)整体协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整体性运作,强调负责管理和服务机构要为完成同一目标通力合作,集中、整体并走向整合是它所主张的方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坚持整体协同理念。一方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形成合作治理关系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整合课堂内外、校内外力量,与时代变化发展形成整体协同、相互支撑和同向同行的局面。
(二)目标一致: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协同治理理论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建立畅通的协作机制、统一的服务路线、系统的配置资源,从而解决具体问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在日常教育中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成大学生人格塑造和行为养成,助推其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一方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连接,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吻合,满足学生的成长期待,才能聚焦共同目标一致行动。另一方面,要突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在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共同的目标与价值凝聚共识,达到资源整合有效,优势互补的良好效果。
(三)规律遵循: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
协同治理理论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强调在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基础上按规律办事,在实践的推动和检验中不断地深化发展。据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针对教育客体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等日常生活变化,采取积极灵活、主动应对、适时调整治理手段和方法,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成效。此外,协同治理理论尤为注重遵循结果最优规律。因此,构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应始终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强调有序性,防止无序性、片段性、重复建设等,在井然有序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功能的放大。
二、协同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权威式、运动式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转变。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朝着更加具有系统性、更加具有协同性和更加具有有效性的方向发展。基于此,传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进行转变,才能与现实要求相匹配。但现实中,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体系设计、协同合力和教育方式上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
(一)教育体系性设计不够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全方位性、在内容上具有针对性、在方法上具有灵活性、在主体上具有全员性,涉及与教育课堂、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队伍等之间的多方面关系,覆盖高校管理体系方方面面。但现实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老方一贴、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参观同一个纪念馆——班级活动安排参观一次,党支部主题党日安排参观一次,学院集中教育再参观一次等。教育体系性设计不强,教育的规律性把握不够,各个子系统还没有完全构成良性、和谐的运行方式,影响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二)教育协同合力不足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但基于历史、社会等原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还是按照“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门教育”的传统模式,存在将教育力量囿于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将工作内容窄化为辅导员、班主任等日常开展的业务,教育相对比较封闭、单一,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等现象,影响教育的成效。具体来看,一方面,校内各部门、校内外各相关单位深度合作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连接,学生工作部门与宣传部、组织部、教务部门、基层院系的工作联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间的沟通合作等都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整体性思维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贯通不够。专门、部门思维以及单独、零散思维指导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对接、与现实的结合、与实践的互动都有待深化。
(三)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被称为“Z世代”,他们已逐步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移动互联网一代”的他们,从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参与网络互动成为常态。他们的兴趣圈层呈现小众化特点,依托网络构建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交流方式;他们对自我有更高的精神需求,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在追求个人价值过程中,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他们强调公平,表现出对沟通的强烈交互性、对文化的多元化包容和对国际交流的深层次诉求等特点。面对群体的新变化,现有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半还停留在“我教你学”的讲座、报告,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大水漫灌”,一定程度上忽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发展需求多样性,导致教育作用显现不够。
三、协同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策略
面向未来,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管理走向治理,从条块分割走向系统综合,从零散合作走向规范运行,从主导为主走向主导与主体相结合,从静态协同走向动态有序。新时代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治理的策略,着重从树立协同合作理念、构建良善关系结构、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坚持动态有序要求等方面进行探索,因事因时因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树立协同合作理念,实现多元主体认同
协同治理理论遵循“双向协调——平等合作”的逻辑,讲求为保证秩序而创造条件,合作主体间的关系相互平等,彼此之间享有平等参与决策、协商与谈判的权利,在共同的目的上建立信任关系,关系的建立是自愿的、积极的而非强制性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推动大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为原则,以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目标。以“Z世代”为主体的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互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常态,其思想呈现主体性与独立性突出、易变性和脆弱性并存等特点。要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让大学生“主动、自觉地理解、认可、同意、接受、同化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和一致性,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外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和习惯的实践活动”,[3]就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坚持协同合作理念,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多元主体认同。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遵循互联网用户思维,重视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开展经常性的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在把握学生时代特征基础上,选择更利于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由于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要达到教育效果,就得扭转惯性思维,转变工作思路,尤其是要打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边界,消解信息传播者之间的地位差异,提倡平等的交流沟通,由此“不仅能激发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意识,还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结构方面的平衡”。[4]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更加注重沟通和交流,更加注重话语权和参与感,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和双向互动。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深化日常教育内容,推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深度协同合作,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价值,体会到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被尊重,在沟通—信任—交流—影响—传承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认同感与获得感,进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和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比如,有高校将学生管理系统升级为学生育人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在系统上进行学生事务申请、数字办理等,也可以根据个人定制需求由系统推送相关信息,亦可通过系统寻找相关领域教师或同学,发起线下讨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自我成长需求。
(二)构建良善关系结构,发挥各方优势潜能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系统间的合作、竞争、管理、发展,不同主体、不同体系通过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协同方式以实现共同目标、解决共同问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层级,是彼此独立运行又相互交织嵌套、协同联动发展的具体过程。它既有显性的教育表达形式,如党团班活动、社团活动、宿舍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也会以各种各样隐性的方式发挥作用,如大学校风、学风、校园景观文化等。一方面,在现实中,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涵盖不同维度。从纵向维度来看,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影响层、扩散层等层次;从横向维度来看,包括党团工作、社团工作、学生事务、新生入学教育、就业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功能模块;从运行维度来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力量、兼职力量,也包括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各个维度虽然承担不同职责,但彼此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工作系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内容相对结构化和执行高度分散化的特点。因此,要理清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让各个层次能够理解决策层的政策,科学解决本层次的问题,彼此间形成互动,从“做好自己”到“大家一起协同合作”,实现全员育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要推动制度体系化建设,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规则,让涉及教育的每一个要素、环节和层级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增加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践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理清优化各个功能模块,对其进行科学梳理与归类,做到每个工作子系统都能做到工作职能独立,工作边界清晰,工作程序明确,形成良善关系,发挥各方优势,围绕目标合力运作,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比如,“一站式”学生社区就是体系化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典型。“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制定顶层政策设计,抓住日常教育这个核心,统筹学生社区内各方面的资源、工作力量,发挥各方优势,实现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配置优化和系统集成。
(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优化管理方式方法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决策制定过程是在每一个参与者都在场的情况下做出合理有效决策的过程,是一个为集体理性选择提供行动指南且保证结果有效的协商过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管理方式方法,主动引导学生形成认同,在情感上、心理上达到共鸣效果。首先,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化。课堂作为学校育人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大学生求学期间大约有五分之四的时间在课堂接受教育。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各门课程在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突出价值引导,这也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但同时,大学生还有约五分之一的时间在接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衔接,使课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衔接有效、全方位覆盖、内涵丰富、逐步递进、互为支撑的工作体系,成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破的难点。其次,注重管理方式的科学化与艺术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千变万化,不能简单机械照搬照抄,要关心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学会接纳和理解,学会把差异当成资源,把多样当成优势,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注重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做到善于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地开展工作。再次,注重教育方式的日常化。把教育对象置于日常生活中,确立紧密围绕日常生活的教育目标,采用融入日常生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做到教育目标的现实化、教育内容的有效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实现头脑中的内化治理向行动中的外化治理的转变。最后,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循序渐进。充分运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对象,在了解沟通基础上融入群体,尊重“Z世代”的特点和需求,聚焦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和实践成长三个核心,合理设置教育评价指标,科学选择方式方法,实现价值引导。
(四)坚持动态有序要求,确保教育效果最优
协同治理理论最终的目的就是达到过程有序、功能最大化、结果最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元复杂的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不同,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教室到寝室,从校内到校外,从网上到网下,都可以开展工作。为确保教育效果最优,其一,注重掌握学生日常动态。要深入学生群体,主动了解学生对社会、教学、管理和服务等的建议,动态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从现实出发回应学生的关切,以平视的姿态捕捉细节,精准地建构思想交流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作。其二,把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时代性,使用的教育手段、工具、载体要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目前世界正在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网络空间成为人类交往的新空间,“时间空间化改变了人的思想和观念”,[5]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个空间,交流通道越是顺畅,就越能将思想快速转化为行为,就越有可能实现过往不可及的目标。如何顺应新的变化,动态调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阵地资源活化,加强对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等空间资源探索研究,让空间时间化,让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其三,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工作队伍,在专业知识、系统思维、协同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培训,提升队伍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使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