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2-11-21朱秀玲
朱秀玲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屈指算来,到2022年,我已在教育这块园圃里耕耘了30 个春秋。30 年来,从农村到县城,从懵懂青年到名师、名校长,一路星辰屡变、人事万千,变的是岁月和容颜,不变的是行止由梦的执着与初心。
凭着一心一意的干劲、一鼓作气的冲劲、一拼到底的韧性,我先后获评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我的成长经历也说明:世上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执着做出来的精彩。而我的执着,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执着地阅读,遇见更有底蕴的自己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为喜欢的事业而奋斗。
我于1973 年5 月出生在苏北一个农民家庭,天资并不聪慧,读书也不多。我读初中时,除了数理化成绩较好外,其他学科成绩平平,语文成绩甚至处于班级中等偏下水平,而1992 年8 月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后,学校领导偏偏让我教语文。
刚登讲坛时,面对学生,我显得很无奈,哪怕一篇简单的课文,我也不知如何下手,45 分钟的一节课,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县教研员曾到校听我一节课,结束后没有一句肯定,有的全是否定。这对天生争强好胜又是科班出身的我,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肖川博士也说:“一线教师谋求专业成长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去图书室借阅杂志。每当夜深人静时,我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上面的文章。杂志上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设计,让我茅塞顿开。凡是杂志上介绍特级教师的先进经验或者优秀的教学实录,我都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没想到,这种“移植”竟是那样的“实惠”——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孩子们也开始喜欢上我的语文课了。
2001 年,宿豫县实验小学(今宿豫区实验小学)面向全县招聘教师。为了能进城,我也报名考试。面试前,我认真研读杂志上的每一个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悉心揣摩他人的语言艺术和教学方法。面试时,我借鉴发表在某本杂志上的《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进行了自己的设计,以课文中苏轼的心绪变化为线索串起整节课,给评委们留下了耳目一新的印象。就是那一节课,让我顺利进入城区小学任教。自此以后,我便自费订阅小学语文教学类杂志。有了杂志的指引,我眼界大开,教育理念逐渐更新,也少走了许多弯路。
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我也明白,只看杂志是不行的,于是我开始了更广泛的阅读。晨读课时,我把自学考试的书籍带入教室,和学生高声诵读;每晚临睡前,我津津有味地翻起各种书籍与杂志。读窦桂梅、李镇西、薛法根等人的教育专著,爱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田,教育智慧积淀脑中;读曹文轩、黄蓓佳、郑渊洁等人的儿童文学作品,让我的内心始终充满柔情,坚持以一颗童心对待遇到的每一个孩子;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朗读手册》等专业书籍,我的思想得以升华,素养得以提升……在不停地买书、读书的过程中,我的教学风格逐渐走向清晰。
阅读,让我在单调重复的生活中找到了快乐;阅读,弥补了我原先的“营养不良”,使我的语文素养得到极大提升。我执着地阅读,就为了遇见更有底蕴的自己。
执着地研究,遇见更有思想的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每位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认为,教学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思考,思考可以促进教学。因此,每节课前,我都会认真阅读课文两三遍,思考如何深入浅出地教学本课,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每节课结束后,我都会认真地进行反思:哪些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的片段值得细细咀嚼,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在日常教学中,我学会了思考。思考,让我的心变得平和、安静。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我选择了当时很多教师不喜欢的课题作为抓手,凭着那股执着的钻劲,硬是“啃”下了“科研”这块骨头。
有人说:要想搞好教育研究,就得坐10 年的冷板凳。2004 年,我买了一台电脑,在那17英寸大的地方,我努力寻找阅读和科研中蕴藏着的乐趣。别人是在电脑上看电影,我在上面找读书网站和教育网站;人家上QQ 聊天,我也上QQ,找教育专家聊,找热爱教育的人聊。我认真学习各种理论,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扎实搞好课题研究,始终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2006 年,为了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我决定将“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研究方向,申报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被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2007年,申报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研究”课题被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立项;2008年,申报的“小学高年级习作创新教学范式研究”课题被宿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后又被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重点课题;2010 年至2012 年,主持宿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课题“小学绘本阅读与写话教学实践研究”,2013 年12 月该课题获宿迁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至2015年,主持的“小学语文有效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被确定为宿迁市课堂教学改革示范项目;2011 年至2013 年,主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构建‘跟帖式’评改作文教学实践研究”,围绕“有效作文评改”这个话题,我撰写的《设在作文本上的“论坛”》《设置作文教学“论坛”,构建“跟帖”评改平台》等文章分别在《江苏教育》《新作文·小学创新教学》上发表。此项研究于2017 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首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二等奖;2015 年至2019 年,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自筹课题“苏派名师思想下小学情趣作文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其成果获评宿迁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 年,主持的“文小童话特色课程建设”被确定为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另外,我还参与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的“言语模型理论与小学阅读实践”“依托绘本阅读写话教学实践,引领小学生亲近母语研究”和“活语文教学研究”等课题。
主持或参与课题,让我明白了科研一定要来自一线教学实践,一定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执着地开展课题研究中,我坚持用科研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上精益求精,逐渐形成了“简约质朴、灵动有趣”的教学风格,提炼出小学语文情趣化教学思想,确定了“情趣语文”的教学主张。宿迁市教研室曾两次举行本土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会,我分别执教了《撕纸的启示》《西门豹治邺》两节示范课,并作《“情趣语文”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情趣语文”:激荡着“情”和“趣”》两次专题讲座。近年来,我在省、市、区级教研活动上开设示范课或作专题讲座60余次,受到与会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围绕“简约有趣”,我开展了课内外阅读、习作等多种课型研究,撰写的《情趣,语文教学永恒追求》等文章,发表在《教学与管理》上。由于课堂有“情”有“趣”,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对语文特别痴迷,每年都有20 余名学生在《作文报》《阅读》等报刊上发表作文。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幸福,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是执着地做课题研究造就了我,让我成为更有思想的人。
执着地写作,遇见更有才情的自己
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惶然录》中说:“写下就是永恒。”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经常写作,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叶澜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如果用心写三年反思,便可能成为名师。”于是,我给自己定下“每天必须完成1000字写作”的目标。我要用5年甚至10年时间去验证叶澜教授的话。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又是一个不爱语文的学生,要想完成自己的目标,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当我真正拿笔开始写作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拙笨,冰心在《寄小读者》中所说的“提笔忘字”“眼高手低”“心中有话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等现象经常在我身上出现。我还记得第一篇论文获县级奖是在1999 年,距我毕业近8 年了;第一篇小文章发表是在2004 年,距我工作已过了12 年。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写作的“料”,而要想实现叶澜教授所说的名师梦,唯有执着地坚持,才能“看到彩虹”。为此,我不停地读,不断地写。我写班级学生的故事,写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写阅读书籍时的各种感悟。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时候,我就看一部电影,然后写写观影心得。只要是能写出来的,我都用笔去记录。当然,我不必为“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只要心中有想法,或是心情不快的时候,就随手拿起笔来写。写完自己欣赏时,会有种幸福的感觉。多年后,我养成了每天都要写一点的习惯,如果哪天没写,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感觉虚度了光阴。
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因笔耕不辍,我的一些文章相继在《教学与管理》《语文建设》《江苏教育》《语文学习报》等报刊上发表。七八年时间里,我写了30 多万字的随笔、案例、故事。我将这些心得汇编成一本书,取名为《倾听花开的声音》,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名小学教师出版了个人专著,这在当时还是很少见的,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没有就此搁笔,而是继续坚持写作,后来又出版了《追求活的语文教学》一书。这些文字,大都是我夜里裹着被子,在时钟“滴答”声的陪伴下,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击出来的。
不是只有作家才能写作,教师也能写作。水平高低不是问题,内容多少也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能否拿起笔来。执着地写作,让我明白了“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真谛;执着地写作,也让我遇见了更有才情的自己。
执着地育生培师,遇见更有担当的自己
教育最大的奥秘就是爱学生。大凡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教师,他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赤诚之心。我有一个座右铭:“放弃一个孩子,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只是百分之一的损失;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因此,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关注。面对他们,我常问自己:“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怎么办?”
责任心和关爱之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自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学生就成为我关注的对象。我连续16 年担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我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收获了学生及家长给予我的“爱心育人”这一评价。
萧伯纳说:“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做有思想的人,干有价值的事,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2015年8月,我参加了全区中小学校长公开竞聘。通过公推公选,我受聘到宿豫区文昌小学担任校长。我在深入学习一些报刊和教育理论书籍的基础上,借鉴《论语》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结合学校的校名,提炼出“博学于文,昌之以雅”的校训,突出“博雅”教育思想。同时,我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博学经典,雅韵做人”,把“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作为发展方略,这些都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校内师生和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办学仅5 年,学校学生数就从最初只有1 个年级8 个班380人发展到2800余人,教师人数也由刚开始的15人发展到130余人。
做校长后,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坐着思考、走着管理、跑着服务。我始终不忘自己曾经是教师,教师成长是校长最大的荣誉,培养教师是给学校最好的储蓄。所以,凡是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有益的事情,我都全力支持。我坚持以身作则,认真教书育人,严于律己,求真务实,做好表率作用——带头做信仰坚定的“追梦人”、带头做传道解惑的“引路人”、带头做师德师风的“领跑人”、带头做胸怀大爱的“贴心人”、带头做甘于寂寞的“巡更人”。在5 年多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宿迁市教学改革示范校等。学校文化已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表现在全体师生的言行举止上,“见人就叫、见人就笑”的文明习惯,逐渐成为学校的品牌。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回首过去,我知道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默默地支持我、帮助我。我也知道,一人独行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同行才能走得更远,因此我时常告诉自己要有感恩之心。
被评为宿迁市名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后,我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一个个的教师个体凝聚成一个有创意的团队,积极指导并培养青年教师,在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努力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2011 年,宿豫区教育局组建了“朱秀玲名师工作站”。自此,我将培养青年教师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记得有一年,工作站中有两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我与同事连夜磨课、设计,一直到凌晨三点多才回家。2017 年至2019年,我连续三年担任区第二、三、四届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2019 年6 月,我被江苏省师训中心评为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每年我都要挑选30 余名有梦想的年轻教师组建研修团队。连续三年,我所负责的培育站被评为“优秀培育站”,我也因此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在我的指导和帮助下,每年都有十余名青年教师参加市、区级公开课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我的指导下,很多年轻教师已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还有一些已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
肩负使命,就要彰显责任担当,就会永葆工作激情。在执着地育生培师中,我遇见了更有担当的自己。
执着是一种信念,因为执着,所以坚持;执着是一种精神,因为执着,所以成功。这一路走来,有迷惘、有思考,有开心、有痛苦,有播种、有收获……这就是一个钟情于小学教育事业的语文教师的育人之路。兴许是对语文教学的矢志不渝,兴许是上天总青睐执着的人,我在执着地阅读、执着地研究、执着地写作、执着地育生培师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