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21闫冬莹高亮
闫冬莹 高亮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及教育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充分开展思政教育是健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三全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更应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然而,由于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复杂性,同时受“重科研轻教学”的大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因此,积极分析新时代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对于加强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时代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没有融入思政元素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满足医学研究生专业技能的要求为主,在课程体系中虽然设置了部分人文课程,但仍然缺少思政教育,医学学科的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占课程体系的大部分,课程思政内容设置较少,缺少课程思政与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设置的上层设计。
1.2 医学研究生课程专业性强、课程思政融合度差
医学研究生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以及实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不高、结合度不紧,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往往出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互独立、封闭运行的两个系统,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思政出现缺失、缺位[2]。
1.3 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缺乏有效的思政教育指导作用
导师承担着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职责,能否将研究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至关重要。绝大部分的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一名导师同时带教数名研究生的单一培养模式,导师的工作量巨大,导师辅助角色缺失,在几乎“放养”的指导带教过程中,导师往往难以兼顾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缺乏对研究生的思想引导过程[3]。
1.4 价值观念多元化影响思政教育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改变,医学研究生大多涉世未深,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功利化以及利己主义等价值观使研究生将“实用性”放在学习的首位,将学习当作职业晋升、获得理想工作、增加收入的门槛,缺乏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求真、奉献”精神,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在研究生阶段没有必要开展思政教育课程,这势必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
2 新时代医学类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2.1 完善医学课程体系中的思政教育
培养方案是实施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培养方案规定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毕业要求等相关内容,其中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顺利开展不同培养目标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依据。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中,把培养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和具有社会人文精神素质的医学生作为培养目标,课程类别上要做到思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配合。深入挖掘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多种思政元素,同时开设研究生思政教育课程,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程,如思想政治课、形势与政策课等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显性部分,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隐性部分。例如,可以选取部分专业课程进行试点,在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编制新的教学大纲,同时结合课程特点,将其有机地融入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中,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育人价值,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
2.2 发挥医学院校特色,推进课堂思政教育
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医学专业课程是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只有不断深入梳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融合思政元素,才能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实施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特色,将医学专业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例如2020年,许多医学院校的医务工作者成为时代的英雄,他们展现的爱国奉献、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成为重要的思政元素。在医学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专业课程中的具体案例与医学生应该具有的职业精神相结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此外,应全面梳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创新教学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同时,在推进研究生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若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研究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会更多地关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往往忽视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即使意识到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讲授,同样无法完全体会。对于授课教师而言,虽然及时梳理了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但由于缺乏对研究生学习的主动引导,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对专业课程中思政案例的讲授平铺直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更无法使研究生参与其中[4]。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在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中,努力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将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5]。
2.3 创新导师培养模式、优化导师评价体系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导师具有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职责,导师要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近年来,在一些研究生群体中出现的学术造假、学术不端等不良事件,与导师的“失职”有直接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医学研究生导师往往担负着繁重的临床、科研、教学任务,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关注重心主要集中在科研任务指导,而对其思想动态方面的关注往往不够。因此,创新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导师的评价指标、优化评价体系,对于医学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医学不同专业的特点,可试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6],建立导师辅助模式或导师组制[7],这样可以有效弥补目前单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双导师之间要分工合作,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例如,临床导师在培养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同时,应加强对研究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传授医患沟通的经验等。对于非临床专业导师而言,除了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更应该注重对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在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水平。双导师之间明确的职责分工是实施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基础。
此外,应将导师立德树人的相关考核纳入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导师加强立德树人工作。高校应明确导师作为立德树人实施者的主体身份,增强导师的综合素质。导师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水平和过硬的指导能力,才能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在导师选聘和常规培训中,应加入导师立德树人技能培训,聘请有经验的专职辅导员进行经验交流指导,提高导师立德树人的意识[8]。同时,应建立导师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动态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对导师队伍进行及时调整,及时完善导师队伍建设方案。只有具备完善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的导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充分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导师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2.4 发挥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构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网络平台,可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私播课(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或其他在线平台(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等课程平台,深入融合每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弥补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新格局。例如2020年,大部分医学高校纷纷采用线上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师利用雨课堂、智慧树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依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利用校园官微、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打破思政教育的时间、地域界限,保证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9]。此外,应充分利用研究生的创作能力,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形式,鼓励研究生创作融入思政元素的网络作品,引导研究生传播网络正能量,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丰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应深入挖掘本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本门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要求,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录制线上教学课程,不断丰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与学习能动性。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应该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的能力,根据专业课程内容,结合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梳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同时利用线上辅助教学工具,如雨课堂、智慧树等,教师能够更加方便地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最终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3 结语
目前,思政教育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开展方式单一,课程思政流于形式,课程体系设置陈旧,没有长效的评价监督机制,各层次、各环节还缺少统一协调机制。要想真正发挥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既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承担育人使命,其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关键。因此,构建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以课程、导师、互联网平台、新媒体等作为研究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不同途径和载体,形成多样化、网络化、综合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方式,优化课程思政实施环节,将研究生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在研究生教育中持续增效,为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具有高尚职业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