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体视角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2022-11-21李小虎
李小虎
(铜陵学院 金融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提出“共同体”的话语和命题,倡导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总书记关于三个共同体的思想是解决人与自然、个人和国家、中国和世界等关系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共同体蕴含社会责任的本质,从共同体角度分析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社会责任感涵义、特征和责任感弱化的根源,也能更有效地培育社会责任感。
一、社会责任感含义及时代特征
(一)社会责任感的含义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主体立足于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内化,而自觉承担及积极践履社会责任的态度与倾向。什么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既是个体对于自我的责任要求,同时也是特定社会的要求在个体身上的呈现,集中表现在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遵守。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是一种“类”的存在物,个体必然以社会共同体形式存在。社会共同体是个体得以持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每个时代物质生产条件下,社会共同体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共同体内部每个成员的各种需求。而社会共同体存在的前提是共同利益的存在和维护,“这种共同利益,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1],人们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根据是特定共同体的价值规范、规则体系,认同和维护共同利益,就是认同特定的价值规范和规则体系,这是每个时代社会共同体对个体的要求,即个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共同体的需求即社会责任必然会反映到个体的意识中,并在个体心理情感上呈现出来,表现为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就是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性
物质生产实践对人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是推动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各个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相对于人的发展需求来说,都是有限的。在满足社会共同体内部个人的各种需求时,无论是人还是人的需求,都必然存在先后顺序和等级差别,形成关于需求的不同利益关系,这样就会导致每个时代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类型不同,社会共同利益也不同。不同的共同体对内部成员就会有不同要求,价值规范、规则体系都具有时代特色,这些都决定了每个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同的目标、内容、原则、实现方式等,概括地说,社会责任感具有时代性。
马克思根据物质生产实践的水平把社会责任感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自然分工阶段的“自然共同体”,这个阶段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是维护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表现为对道德伦理或宗教伦理价值规范的遵守,例如中国传统社会的三纲、五常、六纪,主要通过家庭、家族等自然共同体内部的代表型公共领域来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情况下,集体掩盖个人,“利他”是自发,但不是自觉、自愿的。二是社会分工阶段的“虚假的共同体”,这时的社会责任感优先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表现为对个人主义价值规范的追求,遵守保护私人经济利益的法律,例如财产法、契约法等,主要通过市场等经济共同体内部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来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公私分明,公私分离,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三是自由分工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责任感由一种外在于人的规定转化为个体自觉内生的意识,整个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或者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公私实现了统一,私人活动成为公共生活的促进力量,二者有同一目标。
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只有每个人、每个家庭、各方面同心共力,按照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要求,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期,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维护全体人民个人合法权利的公正责任感,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关怀责任感,促进共同利益实现的社会公共福祉创设责任感,处理危机和风险的社会公共危机治理责任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感。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含义及其现状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含义
社会共同体有不同层次,任何个人既属于社会共同体,同时也是某些具体共同体成员,所以个体社会责任感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有一般社会责任感的普遍性特征,同时也强调了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相比于一般性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首先表现为一种角色责任感,是基于大学生在社会共同体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而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的主动接受和内化。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将走入社会,承担不同角色和岗位的责任,这必然包含多样化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类别、某一领域的单一的责任。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是单一角色责任感,它是多种角色责任感的集合,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它的培育和养成是要将整个社会作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并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去。新时期大学生面对全球化进程加速,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其社会责任感必然反映时代要求,要把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自己的任务,积极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总体情况较好,但少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平正义和规则意识不强
少数大学生忽视公平正义,不尊重规则和他人合法权利,主要是在公共生活中不遵守一般性公共场所的规则,漠视公共道德规范,例如公共交通工具中的占座问题、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问题以及其他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等。
2.人文关怀不够
少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隔绝、对立,傲慢无礼,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能宽容别人的过失,排斥不同观点、行为,不愿求同存异。缺少乐于助人精神,对他人诉求、需要反应冷淡,过分看重和维护自身利益。
3.奉献精神缺乏
少数大学生缺少志愿精神,不清楚社会公共事务,不了解社会疾苦,参与支教、社区劳动、献血、捐赠、社会调查等社会公益活动意愿很低。他们很少参加公共决策,不了解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情况。不仅维护集体利益的意识不强,而且维护集体利益的能力不高,“对话”“协商”的意识和能力较低。
4.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高
一些大学生缺乏公共危机的主动防范意识,在面对社会公共危机时,过分依赖他人、社会和国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少应对公共危机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缺少基本的救护常识、逃生技能,不了解处理公共危机的程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意愿不高,参与行动更少。
5.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有的大学生环保意识弱,乱丢垃圾破坏环境,有时毁坏自然植被,甚至捕杀野生动物;浪费自然资源,不节约水电、不珍惜粮食;缺乏环保知识,例如垃圾分类、电子垃圾处理知识;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认识不足,缺乏整体性责任观和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一)传统生活方式造成大学生责任感“差序化”
人是社会的产物,主要表现为特定生活方式中文化、价值观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塑造。“新生命的那个与众不同的天性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要视他在其中成长的那个社会结构而定。”[3]当前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传统生活方式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明显的“差序”特点,很大程度上形塑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他们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纵向有高低,横向有远近,亲疏有别依据的是家族本位下个人之间私人感情,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私人关系,个体能否认同和践履自身的责任与义务通常取决于相互之间的亲疏远近,使个人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的“差序”特点,这种传统生活方式遗留是少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会导致少数大学生在这种家国同构、差序有别的社会结构中,模糊公私界限,难以区分私利和共同利益,公私不分。其次在少数“差序格局”共同体中生活的大学生缺乏公平、公正意识,对他人的关怀是随着“差序”变化的,对于离自己关系较远的人,漠不关心。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部分大学生责任感“个人化”
市场有一系列确保人们自由交换商品的制度,这些制度具有两个特点:承认个人利益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系列权利。市场经济建立的逻辑起点是“个人追求私利将促进社会福利……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4],每个人主观为自己,同时也促进他人利益的实现,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为人们追求、实现个人利益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西方国家,政府就是为市场服务的,换句话说,政府是个人利益的保护者,是个人追求利益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对其追求利益的特性进行了抑制,但是改革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对个人权利的过分追逐,对私人利益的过分推崇,导致个人责任感的“个人化”。新时期的大学生都是出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过程,必然也会使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出现“个人化”,这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重要原因。
(三)商品经济内在逻辑致使部分大学生责任感“功利化”
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到社会分工阶段主要经济形式,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资料主要表现为商品。今天的西方社会,人们对商品价值的追求已经掩盖了具体的使用价值,人们之间商品买卖关系成为主要人际关系,人的本质在商品经济下异化。受到对价值占有和支配的驱使,人的关系异化为物的关系,对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商品经济背景下人的本质和特征,其内在逻辑是“自我为中心”,所有的一切,包括人自身都沦为实现个人经济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削弱人的社会责任感。新中国成立后,商品经济在我国公有制环境中也获得极快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自然分工向社会分工发展,促进人的独立、自由,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物化特征也导致一部分人责任感“功利化”。在这一背景下,特别是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责任感内卷“功利化”,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市场,他人、社会、自然等逐渐消失在少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视野中。
四、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
(一)发挥家庭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人生起点作用
发挥家庭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重点是发挥家风、家教等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发挥家教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5],家庭能够形塑个体最初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家教作用的发挥必须内化共同体价值要求,把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家教,既“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5],又帮助孩子“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5],培养出孩子“为国为民”的思想基础、品德基础和人格基础。其次是发挥家风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发挥家风的作用一要营造情感氛围,在处理和协调家庭内部人际关系时,坚持开放、公正、宽松的原则,满足个体必需的安全、社交发展的需要,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情感氛围。二要营造道德氛围,坚持正确价值取向,通过道德互动,在家庭内部形成影响和规范家庭成员道德观念与行为的气氛,为情感氛围的确立与功能发挥指明发展的方向。好的家教、家风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了完善的环境基础,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减少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私利性行为,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认同。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课程和实践
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向大学生传授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技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6],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相对于家庭和社会,大学在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大学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精神和实践预备,“从私人生活向公共生活的审慎转换,能避免公共生活中的过度阐释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7],使大学生身份转变具有渐进性;通过学校教育能够为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社会责任感的理论,用理论提高大学生认识共同利益的能力。课堂和校园实践活动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路径。首先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系统性地向大学生传递和灌输社会责任的理念、内容和时代特征,帮助大学生突破个人视野和私人小圈子,养成利他思维习惯,提高对共同利益的认识,提高服务共同利益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构建学校公共领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时空领域,在这种预备性环境中,渐进性锤炼和引导大学生面对共同利益时,协调个人利益之间、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与发展。
(三)积极利用大众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程中,媒介的主要作用在于宣传社会责任感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发挥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传播效果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由所传播的信息作用的结果,传播行为和传播媒介本身都是形成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8]首先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传统媒体权威性高、认同性强,利用传统媒体宣传社会责任感可以在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引起社会共鸣,进而推进社会责任感在全社会实现。大学生是知识分子,对媒体的敏感度高,更易接收媒体传递的信息,利用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很好地引导、塑造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其次是加强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占领网络思政阵地。互联网新媒体形式多样、互动性强、覆盖率高、推送精准,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主要信息传播渠道。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决定了其不仅仅是大众媒介,而且它本身就是公共领域,既可以宣传社会责任感,也可以引导群众进入网络空间,培养群众的公共意识。同时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也造成网络宣传主体多元化,所以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社会管理者的重要任务。目前,互联网用户主要是年轻人,大学生几乎都是忠实用户,因此,依托网络可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以及 MOOC、视频公开课、抖音等都可以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责任,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
(四)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贯彻、落实的最基本路径,其核心在于帮助大学生在事实和价值层面确证社会责任。“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9],道德不是虚无的,不能自动产生的。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认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关系,强化对社会责任的认知、认同,锻炼和提高践履社会责任感能力。首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构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广泛的场域,实现大学生从校园向社会的过渡。通过参加党政部门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了解党政机关日常运行、工作的流程和内容,加强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认同;通过参加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实践,可以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实践的能力,强化合作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通过参加红十字会、福利会、环保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投入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人和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培养共同体意识。其次拓展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渠道与方式,方便大学生参与决策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决策,推送合适的政治议题,适度降低政治参与门槛,帮助大学生确定政治参与的价值方向,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直接感受共同体的存在,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制度
制度供给不足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作为制度主要供给者的国家和政府,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这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由之路。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必然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革的制度,是能够解释新的社会现象的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一个正常化、规范化的制度环境。二是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相关制度,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标、方法和指导原则等。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组织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公共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既降低大学生参与公共实践活动的碎片化,提高参与的实效性,又拓展了大学生参与公共实践活动的渠道,推动大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践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