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和智慧陪伴孩子
2022-11-21郑敏
文/郑敏
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有温度的超值假期,是很多家长关注的话题。今天我想跟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在假期中用爱和智慧来陪伴我们的孩子。
教育家李书香先生曾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生产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产符合设计的产品,而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营养,如阳光、水、空气等等,激活种子自身的生命力,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其实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像是一颗蕴藏着巨大生命力的种子,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但是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营养,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却没有意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足够的心理营养。
可能有家长会问,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或者说我们如何知道给孩子的心理营养是否足够呢?如果父母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心理营养,生命的种子就会不断向上生长,孩子生命中的五朵金花就会悄然绽放。
第一朵花是爱的能力,包括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能力。第二朵花是连接,是指能够与他人包括家人、同学、老师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朵花是价值感,人和其他动物、植物不一样,人不仅要活着,更希望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第四朵花是独立自主,是能够做自己,拥有为自己做选择的权利。第五朵花是安全感。最大的安全感就是能够相信自己。什么叫做相信自己呢?如果我的学习成绩下降,我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如果遇到了暂时的挫折或困难,我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如果我被别人指责或者批评了,我仍然相信自己是好的。
与此相反,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心理营养,孩子往往会呈现出问题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情绪上孩子往往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持续情绪低落,容易紧张焦虑,时常莫名其妙发脾气等等。认知上可能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较低,心态消极悲观,感到生活空虚,无聊无意义等。行为上可能表现为人际关系不良、网络成瘾、学习困难、厌学,甚至自伤自残等。
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足够的合适的心理营养呢?这里给家长朋友们几条小建议。
无条件接纳孩子。什么叫做无条件接纳呢?首先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或短板不放,更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其次要接纳孩子的失败。当孩子遇到暂时的失败时,家长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讨论如何面对失败,并从中汲取教训,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否定孩子。另外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暂时遇到挫折时,可能会伤心地哭起来,这时候你要静静地陪在孩子的身边,用心倾听他的诉说,或者递上一张纸巾,一杯温水,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你的支持与温暖。
第二,多肯定鼓励和认同孩子。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非常重要的成长课题,而这往往跟他身边的重要的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反馈和评价有关。每个孩子其实都希望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渴望得到家长积极正向的反馈和评价。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肯定鼓励和认同呢?第一,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要及时地进行肯定。比如某一天,孩子亲手做了一道菜给你吃,这时候你可以边吃菜边告诉孩子,当我看到你在厨房里炒菜忙碌的时候,我觉得你长大了,我的心里很感动。第二,鼓励的语言要越具体越好,要关注孩子的小进步。比如孩子坚持早起晨读,有的家长可能也会表扬孩子,会说“你真棒”,这种赞美其实不够具体,我们可以说,“早上那么冷,你能够坚持自己定闹钟起床,离开温暖的被窝去学习,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意志力的孩子”。第三,我们可以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的肯定、鼓励和认同。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跟孩子击个掌,或者竖起大拇指给孩子点赞等。
第三条,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孩子的安全感,对他人的信任感,还有爱的能力,都和他感知到的家庭氛围密切相关。一方面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激烈的争执,甚至大打出手。即使夫妻双方已经离婚,可孩子永远都是双方的孩子,不能因为夫妻关系的变化而引发亲子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不要随便发脾气,拿孩子当出气筒。家长们一年到头忙碌奔波,难免会有自己的压力,我们要学会多一些自我关照,寻求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减压方式,努力在孩子面前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切不可把负面情绪随意地发泄到孩子身上。
第四,保持教育方式的一致性。在家的时候,不少家庭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比如孩子正在看电视,妈妈说:“再看10分钟电视,咱们就去休息一下眼睛,然后做作业。”爸爸听了接着说,“孩子小,看电视就让他看,做作业也不着急。”这时候孩子很有可能会对妈妈说,我不喜欢你,每次你都管我,我喜欢爸爸。”这种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分歧,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也非常常见,而这种分歧容易让孩子的成长有双重标准,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之间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应该保持一致性,如果有分歧的话,可以私下沟通和交流来解决。
第五,家长注重自身的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换句话说,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家长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努力成为这样的人。那么什么叫做模范呢?看得见的才叫模范,光是嘴上说那不叫模范。比如说我们要求孩子在假期中作息规律,安心学习,而自己每天却睡到日上三竿,手机不离手,又怎么能够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呢?所以改变孩子从我们自己做起。
第六,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大脑发育和激素分泌的变化,更容易产生情绪的波动。家长要多一些倾听,多一些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见和理解他的内心世界。比如说孩子学习累了,刚准备躺在沙发上听一会儿音乐放松一下,这时候父母看见就说孩子不上进,只知道偷懒,却忽视了孩子学习的辛苦。我们可以想象孩子此时的心情一定是委屈和受伤的。再比如孩子期末考试考得不理想,可能有些家长就会说:“你怎么不努力?你不是学习的料。”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孩子付出的努力和受伤的自尊。所以请您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多和孩子聊聊学习以外的生活日常,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孩子喜欢看什么书,喜欢听什么音乐,平时的兴趣爱好有哪些,最近有没有遇到一些开心或不开心的事?这些日常的交流会让孩子觉得你很重视和在意他,而不仅仅把他当做一个学习机器。
第七,重视孩子的深层心理需求。当合理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到愉悦和幸福。而当心理需要得不到合理的满足时,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体验。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有走向独立自主的需要,所以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希望父母进自己房间要敲门,渴望同辈间的友谊,更多跟孩子交流,而不是跟家长交流。再比如每逢假期,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沉迷手机而发愁,可是我们可能没有想过,沉迷手机的背后,往往是孩子一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孩子玩手机一般是为了满足成就感、价值感、归属感,以及疏解压力的心理需求等等。如果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现实世界找到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途径和方法,那么我想手机成瘾的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第八,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从阶段性来看,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育,家长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做好孩子成长中的同行者,主动调整自己,来适应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变化。从差异性来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的个性、优势特长都不一样。所以家长要尊重自家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既不能过度的保护孩子,也不能过度的控制孩子。不溺爱、不专制,该管的管、该放的放,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对待孩子。
第九,对孩子多一些陪伴和关爱。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很多家长因为生活或者工作的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有限,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去照顾。但是,无论平时是多么忙碌,也要多留一点时间陪陪孩子,不要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促进沟通。比如有些话不知如何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可以给孩子写一封充满情意的家书,远离家乡在外工作的父母,可以定期跟孩子通过电话或者视频通话等进行交流。对于过年团聚的家庭来说,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道孩子爱吃的可口饭菜,一个大大的拥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一起爬山运动,开一个家庭运动会,或者是开一个家庭会议,来聊聊新的一年每个人的目标,互相鼓励,加油打气,这些美好温暖的亲子时光都会成为孩子内心深处闪闪发光的爱的记忆。
希望您可以为孩子补充心理营养,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帮助孩子绽放生命中最美丽最灿烂的五朵金花,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相信孩子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