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之桥
2022-11-21
茅以升(1896年1月—1989年11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20世纪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修建了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于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980—1989年英雄模范人物。
一、立志造桥 归国为民
众所周知,茅以升声名鹊起是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的,而其建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余本,近千万字,这些笔记摞起来有一人多高,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使得他在校期间一直保持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
20世纪初,新民主主义革命风起云涌,此时的茅以升正值热血沸腾的年华。经历了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尤其是在亲耳聆听了孙中山先生“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演说的启迪后,青年茅以升对于“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更加坚定了“铁路救国”的思想,从此便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一路笃行。
20世纪初,青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那里,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对他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进一步学习桥梁力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茅以升想出了半工半读的主意,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1919 年11 月,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由于在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中独特的创新,茅以升获得了康奈尔大学颁发的“斐蒂士”金质奖章。该奖章全校每年只发一枚,奖给康奈尔大学最优秀的研究生。200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校园里专门塑造了茅以升雕像,这是该校建校百余年历史上第一尊人物纪念雕像,可见该校对这位华人杰出校友的尊崇。
毕业后,面对几所著名大学和几家桥梁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重返祖国。“纵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茅以升决心要为贫弱的祖国奉献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能,实现儿时的造桥理想,在祖国的江河上架起一座跨越碧波的长虹。
二、以柱立桥 以人立国
1934年,回国后的茅以升出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受命开始主持建造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由外国人建造: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建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建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建的……,茅以升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建桥并非一帆风顺,在这座大桥修建的背后,有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曲折。面对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用钢筋混凝土做成箱体,将箱体口朝下沉入水底,用高压气将箱体中的水排出,通过人工清除箱体中的泥沙,并使沉箱与木桩结为一体,最后在沉箱上筑起桥墩。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解决了架设桥梁的难题,工程进度大大加快。
建桥后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烧到了钱塘江边,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的两孔钢梁无法安装。在此后的40多天里,茅以升和建桥的工人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
从筹集资金到攻克一个又一个工程难关,再到面对日军的轰炸袭扰,为了建成大桥,茅以升在巨大的压力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他说:“钱塘江大桥的成败,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而是能不能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建成。清晨4 时,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隆隆驶过,两岸一片沸腾。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谬论。大桥刚刚建成即承担了抗战的重任,运送支援淞沪抗战物资的列车日夜不停地从桥上通过。
三、保家卫国 炸桥立誓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3个月后上海沦陷,杭州危在旦夕,一旦日军占领了钱塘江上唯一的一座大桥,便可以快速运兵南下。所以,只有炸毁桥梁才能为战略上的撤退和重新布防争取时间。这座克服了千难万险,历时3年刚刚建好通车的大桥,马上就要炸毁,作为建桥人的茅以升心里自然是十万分的不舍。但他明白,为了民族的利益,钱塘江大桥非炸不可。
深明大义的茅以升把“致命点”在图纸上一一标出,并亲自看着士兵把100 多根引线接好。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 453 m的卧江长龙被从6处截断。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看着被炸断的钱塘江大桥,心绪难平的茅以升立下誓言:“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写下了“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诗句。
抗战胜利后的1946 年,茅以升带领桥工处的工作人员,依据精心保护下来的14箱资料,开始了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作。此后7年,经多次修复,钱塘江大桥于1953年再次通车,茅以升炸桥时的誓言终得实现。作为通往浙东南的必经要道,钱塘江大桥从复建后到今天一直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尤其是公路桥,甚至超出了当年设计的最大负载,所以它也被人们称为“桥坚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如今,武汉长江大桥虽已超过设计时限,仍然能正常通车,安然无恙。
茅以升在重重困难下亲手建桥,而后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亲手炸毁自己付出全部心血的大桥,并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拼死保存资料,复建大桥。一座钱塘江大桥的生死存亡,记载着中华民族艰难的抗战历史,融入了茅以升珍贵的家国情怀,也是他爱国精神的生动和真实写照。
四、怀揣热忱 架桥无形
茅以升认为,桥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一生为祖国架桥,不仅架设有形的、物质的桥,也架设了一座座无形的、精神的桥。
为祖国统一大业“架桥”一直是茅以升先生晚年魂牵梦萦的一桩心事。1981年,中国共产党向台湾当局发出了祖国统一的号召,茅以升深受鼓舞。他在《人民日报》上呼吁在祖国和平统一大桥动工之前,海峡两岸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先修一座引桥,促进祖国统一大桥早日建成,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茅以升还致力于在海外华人与祖国之间架桥。1956 年,周恩来总理发起成立了一个“留美学生亲属联谊会”,茅以升被推选为会长。1979年,茅以升率中国科协代表团出访美国,在匹兹堡华人协会欢迎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呼吁在美国的科技界同仁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他说:“我们准备架起这样一座桥梁,一头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界,一头是美国科学技术界的中国同胞。我们愿意搭这样一座桥梁,让各位在桥上走过。”他的话在美国华人科技工作者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生一征途尔,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先生以不懈奋斗,为祖国架设了一座座有形与无形的桥,其一生无不在为国家强盛忘我奉献,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胸怀国家、学济天下的高尚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