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据
2022-11-21徐长山徐大伟
徐长山,徐大伟
(1.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2.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九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1]。这突出的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强调的是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这就清楚地指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三个根据,即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本文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为指导,从中国独特的历史、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国独特的国情三个方面,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这三个根据做简要论述。
需要指出的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三个根据,即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三个方面不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历史是多方面的,也包括文化,文化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化,当然也不能脱离历史,总要从历史的演进中讲文化;国情是一个综合的范畴,既要关照现实,也会涉及历史和文化。所以,我们必须完整把握这三个根据,不能将其孤立和割裂开来。
一、中国独特的历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历史根据
历史包括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社会发展史蕴含着文明的演进、文化的传承和人类奋斗的经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独特历史,使人类社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而每个国家、不同民族的教育无不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印记。
(一)中国独特的历史是它的厚重与持久
中国独特的历史是什么呢?这可以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的历史进程加以说明。中国古代,如果从黄帝算起也有近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是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可谓独树一帜。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有过长期领先世界的农业文明辉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创造。例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实现了56个民族的融合,其凝聚力是世所罕见的,其间虽也有过内部分裂和战乱,但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长期保持大一统的封建政治格局和国家版图。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封建社会创造的生产力总量十分可观,长期位居世界前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并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体现。众所周知的中国瓷器、中国丝绸,万里长城、南北大运河,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近代以后,由于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但中国人民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现代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辉煌,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国防事业等也初步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举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其间,苦难和辉煌、挫折和希望、退步和进步交织,然而呈现出的历史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和上升的。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十分厚重的国家,底蕴深厚;中华民族持续近五千年而不曾中断、绵延不绝至今,历史悠久,这是中国历史的独特特征。正因为厚重才能持久,正因为持久也才能厚重,中国历史的厚重和持久是相辅相成的。
(二)中国独特的历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3]110我们中国的历史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数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深厚土壤是我们的“根”。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国历史深厚的土壤之中。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也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例如,自古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精神源泉之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我们今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华民族的“群体本位”特征是我们今天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据;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大同”理想,可以与今天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对接。中国厚重和悠久的历史,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当代中国教育就会获得无限丰富的养料。
(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4]对此,可以做如下理解:首先,我们不能忘本,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 “根”是什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强调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正确对待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正在逐步解决这个问题。惟其如此,才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达到把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其次,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有自信。当代中国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深厚土壤做根基,我们办的各方面事业包括教育事业都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一定要有自信。中国厚重和持久的历史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是毫无道理的,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是不应该的。再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提出,是教育自信的表现,还应当把教育自信转化为面向中国历史办教育的自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中国革命史,艰苦创业和改革创新的新中国建设史,应该在我们大中小学的历史课中更好地体现出来,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熟悉中国历史,接受中华民族历史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成为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人,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独特的文化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根据
中国有近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也包含优秀的教育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当然不能离开中国文化传统,包括教育传统,必须植根于中国丰厚的文化土壤,才能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教育,其特色之一就是以中华文化支撑起来的教育,是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教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
中国文化十分丰富,按照历史进程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历经近五千年没有中断,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而近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所蕴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极其丰富的。仅就精神文化来说,不仅有中华民族独创的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这样的中国主干文化,还有象形文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这样的文学艺术,以及中国特有的中医、武术等,而且包括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改造、与中国本土文化嫁接的文化,如佛教文化。所有这些都蕴含了极具价值、流传千古的思想,从而构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164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中国教育理应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并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2.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壮烈和辉煌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其艰辛和成就也是独一无二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如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可谓十分丰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植根于革命文化传统,要用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红色基因渗进学生的血液、浸入学生心扉,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举国上下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就是一次革命文化教育,让学生集中感受革命文化传统的熏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其广度、深度和引起的巨变,也是世所罕见。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文化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形成了许多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市场观念、公平观念、法治观念、开放观念、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此外,由主流意识形态统率的社会多元文化结构的形成、在不断开放中形成的中外文化交融互鉴的多种方式、坚持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统一的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等,也都蕴含了许多文化新形态、新面貌。过去的四十多年,思想文化的革故鼎新可谓前所未有。之所以说这些思想文化先进,因为它们适应了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是支撑当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植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一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又要从红色革命文化中获得智慧滋养和精神砥砺,还要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
(二)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
社会基本结构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包括教育在内,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讲中国独特的文化,必然要涉及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根据,不能不讲中国的教育传统。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历经数千年形成了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无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书写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例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学无止境等教育理念,不仅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现代教育发展也有启迪之处。
古代的私塾是传统的基础教育,在我国绵延了数千年。私塾乃我国古代家庭、宗教或者教师个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的读书识理等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如私塾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识别和书写方块字等,都起到了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也还有借鉴意义。
在我国,高等教育也并非近代才有。公元前124年,即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的太学,得名于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繁荣发展的书院,都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高等教育形式之一。它有官办、私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强调自由研讨、教学结合、不同学派互相交流等,形成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特色。晚清以后,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是模仿西方大学的结果,但中国现代大学并不是简单地移植西方大学,而是中国教育传统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对话、抗争、融合,并因此而形成的新式中国大学教育。[6]例如,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方针奠基中国近代教育和现代科学事业,书写了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篇章。
中国教育家深受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历来有平民情怀。古代的“有教无类”就是不论出身,让教育达于普通百姓。民国时期国力衰微,农村更是落后,为此,晏阳初在河北农村进行的平民教育试验,提出了针对农民实际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四大教育理念。同一时期,梁漱溟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办乡农学校,启发农民智慧,达到农民“自救”的目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致力于“乡村现代化”,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教育。上述被称为“乡村建设三杰”的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并不完全成功,但他们所致力的平民教育,所彰显的平民情怀,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生动诠释,至今仍有意义。当然,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远不止这些,数千年的传统教育只要我们认真挖掘,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丰富宝藏。
(三)坚定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教育传统所具有的丰富蕴含与精髓指要铸就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辉煌,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四个自信”时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中华民族近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据,而文化自信就包括教育自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们一定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并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教育自觉。
三、中国独特的国情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根据
中国的国情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至少需要100年时间。这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现实根据,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根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发达。当然,这一百年的初级阶段也是变化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人民的多数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也是很不发达。经过新中国前三十年打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家已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并已进入向“强起来”跃进的新时代。由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科学判断。但是,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现在,我们仍然没有完全走出不发达阶段,整体上还没有强起来。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五位一体”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该是重中之重,以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也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大局,既要量力而行,不能超越我国初级阶段的实际,又要尽其所能,下大力气解决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上现实存在的许多教育短板,打造惠及全民的、公平和优质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对良好教育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论断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在这方面,我们党和国家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这些年的精准扶贫中,我们一直都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帮助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改变贫困落后状况的过程中,以很大的投入重新建设或翻新改造校舍,以财政支持、提高待遇等倾斜手段充实师资力量,以生活补助、招生优待等办法保证学生就学和升学。现在,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数亿贫困地区的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贫困地区的教育也焕然一新。又如,最近国家推出基础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减轻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开始大力度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和畸形学区房问题,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举措。
总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依据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与整个国家发展同步的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着力点。党的十九大之前,基于那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主要矛盾,我们着力解决的是教育的落后问题;党的十九大之后,基于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们着力解决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无论哪个时期,目的都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们对良好教育的需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提供了根本保证,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一个现实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教育落后的状况。在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层次、各方面人才,为我国基本形成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提供了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以后的四十多年里,我们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更是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各层次、各方面的人才,有力地支撑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新中国七十余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取得的,没有党的领导,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个“根”包括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也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六十余年,已经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根”。中国教育不能脱离历史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制度,既要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中,也要扎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土壤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总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现实依据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根据,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本保证。
(三)改革创新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动力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虽然至今只有四十余年,却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极大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改革开放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3]161改革开放无疑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精神标识和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伴随着创新。新中国70余年的教育发展,特别是近40年来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都是由改革推动,在创新中发展的。所以,改革创新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一个现实根据。
坚持教育改革创新,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去探索,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教育也是如此。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难题,还是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逐步加以解决。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创新要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二是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好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教育发展差距,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四是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此,必须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只有我们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致力于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发展,才能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站在九百六十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3]112植根中国大地上的教育也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舞台、教育底蕴、教育定力和教育优势在中国大地上,我们的教育自信和教育自觉在中国大地上。现在,我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质量也达到了中上水平。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10个教育发展成就突出的国家作为“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的倡导国,中国便是其中之一。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中国大学正发生着从“陪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内地共有253所高校上榜,上榜总次数2 220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共有5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8]。《泰晤士高等教育》主编菲尔·巴称赞,中国大学正在超越欧美的名牌大学,开始真正成为全球精英的一部分[6]。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我们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教育植根于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丰厚土壤和现实国情的结果。
总之,只有在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基础上办教育,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也才能使中国教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5]174突出教育特色十分重要。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在世界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如果不能扎根本国的土壤办教育,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当然,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绝不是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但必须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而不能食洋不化、唯洋是举,跟在他人后面爬行。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方针。只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并把中国本位与国际化结合,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和地位,我国也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发展,包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也就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