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特性、主体与策略

2022-11-21张晓婧刘建军

关键词:爱国榜样爱国主义

张晓婧,刘建军

(1.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凝练、积淀的核心价值观,它以其独特魅力和强大动力感染、凝聚、动员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富强不懈奋斗[1]。新时代新征程上,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接力者,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更高要求,必须着力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叙事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行为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交流活动,它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传达给信息接收者这样的一个过程”[2]16。叙事因其本身包含着意识形态意蕴,表达着某种道德立场,代表着一定的价值认知,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功能,而被纳入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然而,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效果尚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对叙事的特性认识不清、叙事主体理解偏窄、叙事策略不够科学。基于此,笔者尝试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特性、主体和策略进行探究,期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特性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与其他教育叙事有明显区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叙事立场的政治性、叙事根基的民族性、叙事内容的系统性和叙事话语的时代性等方面。

1.叙事立场的政治性

爱国主义教育强调通过战略谋划、全面部署和深入教育,培育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怀、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是一种政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之对象“国家”是唯一真实存在的政治共同体,具有政治意蕴和阶级属性。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开篇说明中即阐释了“美德”是共和政体不断完善的原动力,这个“美德”不是宗教中所宣扬的基督教美德和世俗意义上的伦理美德,而是一种“政治美德”,并将爱国主义置于政治美德的核心[3]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明显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从中华儿女应必备的政治素质出发对新时代公民个人提出爱国的更高要求。

“爱国”不仅仅是纯粹的外在意识形态的要求,“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4]7。虽然我们党和国家努力营造爱国主义教育中良好的政治氛围,但是,在大学生周围仍然存在一些有悖于爱国主义政治性的论调,例如,“爱国不等于爱党”“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不等于爱国家道路”等错误言论。这些论调实质上包藏着迷惑、误导大学生理性爱国的企图,隐藏着颠覆中国道路的政治野心,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凸显着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并始终践行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历史已经充分证明,祖国的命运与我们党的命运、与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命运紧密相连。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国家的政权、爱国家的道路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这既是爱国主义的本质,也是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邓小平首次对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5]392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与其他各种爱国主义具有本质区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5]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青年大学生应当是新发展阶段目标任务的支持者、参与者与贡献者,需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为自身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特性必须首先突出叙事立场的政治性,务必在大学生思想中打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的烙印,强调必须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号召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叙事根基的民族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35在个人所拥有的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天然亲密和至关重要。国家不仅为个人提供了自然依存和社会福利,更重要的是提供着情感归一、文化特质和历史传统。因而,对社会成员而言,国家不仅仅代表着地理位置、国土疆域和人口数量,更代表着一种国家性和民族性所独有的一脉相承,尤其是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质,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年悠久历史演进过程中,爱国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引领着其他精神要素。从古至今,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不断凝聚擢升、发扬光大,升华为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并凝聚起最强大的民族精神核心力量。

大学生具有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特征,接受各种信息的途径日益多元化,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侵蚀,甚至会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这就需要在爱国主义教育叙事中特别强调我们民族优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叙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势来展示不断积淀而形成的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叙述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以历史关照现实,加深学生对国家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他们对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主动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任务。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特性必须重视突出叙事根基的民族性,突出一代代中国人为了民族复兴的爱国奋斗传统,强调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爱国传统和爱国故事。通过讲述个人发展与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息息相关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从故事的张力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中,让学生在历史的代入感中产生共鸣,感悟到爱国的光荣传统,并自觉地去维护、传承和践行这个光荣传统和责任义务。

3.叙事内容的系统性

爱国主义包含丰富内容和多元层次,就其科学内涵而言,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意志和爱国行为构成逻辑递进的关联层次和有机整体。正是基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丰富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叙事内容需要具有系统性。叙事本身具有的逻辑结构也可以铺展爱国主义多维丰富的层面,帮助大学生系统把握爱国主义的整体结构和各层次之间的内在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的叙事内容首先要明确对国家认知的教育,这是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前提。大学生的国家认知教育要在以往中小学知识性国情教育的基础上,强调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要基于“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7]的时代背景之上,展现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有了爱国认知这样知识性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爱国情感往往是自发产生的朴实而率真的对祖国的热爱,“我们所提倡的爱国感情是与理智相伴随和相协调的,是与文明进步相一致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正面正向的感情,是一种建设性的感情,而且是一种与宽广的胸怀和世界性视野相联系的感情”[8]。健全理性的爱国情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对于大学生而言,要通过学理性的爱国叙事,使其天然的爱国情感建立在后天的理性认知基础之上,进而再厚植自觉的爱国情感。在理性化爱国认知基础上升华为自觉的爱国情感,进而形成的爱国理念才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爱国主义教育叙事能使情理交融、理寓情中,既通过叙事中的情感表达,以情动人;又通过叙事中的理论阐释,以理服人。在“陈情”和“说理”的情感贯通、逻辑贯通中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有利于引导个体情感认同的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叙事内容在对爱国认知的传递、爱国情感的培育和爱国理念的表达中,通过显性手段和隐喻方式传递信念和价值,进而砥砺大学生的爱国意志和强国志向。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必须关注内容的系统性,强调将爱国主义各个层次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从而促使爱国主义外化于行,帮助大学生践行报国之志。

4.叙事话语的时代性

“话语”是个普遍而又复杂的概念,辗转于当代学界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派对于“话语”概念的使用不尽相同。但是,从诸多“话语”概念的表述中可发现一处关键性的内涵为大家所认可,即话语是我们所理解的普遍意义上的语言,它是一种交流方式和表达手段,是用于交流的言语符号。叙事学家热耐特认为,“叙事话语是承担叙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叙述陈述,口头或书面的话语。”[9]158传统的叙事话语在时代演进中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互联网、新媒体、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表达,乃至整个话语表达方式和体系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提出了要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在话语创新方面与时俱进,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叙事话语必须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微博、微信、百度贴吧、天涯论坛、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的兴起,一些大众化和生活化的流行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缩写体”“二次元漫画”等网络表达方式也逐渐兴起,并因其“草根叙事”的优势受到大学生普遍喜爱和追捧,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新的话语习惯和话语系统。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叙事话语的单一陈旧和刻板说教因缺乏吸引力,受到大学生的反感甚至排斥。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特性必须重视把握叙事话语的时代性,寻找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叙事话语与他们的生活话语有机结合,使用新时代话语表达模式,建构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新型叙事话语体系和叙事话语全媒介融合传播体系。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主体

叙事主体是叙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叙述过程中进行“陈述行为的主体”[11]71。“叙事”理论被引入我国教育学界伊始,就严格按照国外教育叙事的理念、方法,构成了以教育者为叙事主体和研究主体的范式,由此导致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叙事中,教师作为绝对的主体存在。事实上,叙事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还包括学生自身、模范榜样等核心主体力量,应构建叙事过程中多元主体对话、交流和共享的叙事“共同体”。

1.教师叙事

课堂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思政课课堂如何深度和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发挥着同向同行、相互配合和促进的作用。无论是思政课的课堂还是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师在其中都发挥着关键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中至关重要的主体,其叙事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叙事效果。一名优秀教师会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成长,一个好的教师叙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叙事文本的吸收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举过一个例子,以亲身经历谈到教师叙事带给自己的影响:“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12]380可见,教师作为叙事主体的作用十分关键。成功的教师叙事可以将叙事阐释和叙事情境带来的价值意义和情感体验真正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增进受述者对故事的理解,形成深刻而持久的价值认同和行为示范。

教师是叙事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人,其可控性表现为需要在叙事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再叙事,即对知识传授提供深层意义的诠释和对情感传递提供感同身受的表达。教师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情境、场域等进行有效设置,统筹全局、层层推进、合理有序地进行课堂叙述,或者通过互动交流启发点拨大学生理解、讨论课堂叙述,帮助学生在感悟和反思中吸收叙事知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叙事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叙事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追求,许多名家学者在谈到爱国情感培育时,经常会回忆老师的课堂带给自己的影响。例如,作家苏叔阳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就回忆道:“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13]64教师作为叙事主体,除了应具有叙事的艺术性,还必须具备“叙德”,即叙事的道德性。叙事主体在叙事过程中对文本或自身经历进行描述,既存在客观性又包含主观性。如何处理好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叙事主体具备道德规范。只有“爱国者”才能培养出“爱国者”,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叙事中必须坚守政治原则和爱国道德、坚持理性原则,提升叙事水平,不断改进叙事方式,才能传授爱国知识和传递爱国情感,培养出学生的爱国信仰。

2.自我叙事

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只有彼此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产生教学合力。”[14]教育叙事不等同于教师叙事,学生在教育叙事中不应成为被动的、静态的叙事受众和大多数“沉默者”,而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叙事的整体过程,发出个人的“爱国声音”。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必须充分尊重“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赋予学生以充分的叙事权利,唤醒学生在叙事中的主体身份,发挥其自身强大的自我叙事力量。自我叙事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认知、自觉的爱国养成和积极的爱国实践。学生成为叙事中的主体,可以在自我叙事中增强对爱国人物的经历、经验与追求的感悟,充分展示其作为叙述主体的立场和态度,有助于学生从自身角度整合爱国认知、审视爱国价值和凝聚爱国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爱国价值观。在自我叙事中,学生可以仅仅叙述文本,不对文本做任何评价和解释,也可以对叙述文本进行再评论和再阐释,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适应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叙事。大学生较之中小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件”整体的把握能力,“夹叙夹议”“有问题意识”的叙述应当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自我叙事所提倡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自我叙事突破了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分离状态,其叙事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智慧、知识和经验被整合在一起,才会产生“要我爱国”到“我要爱国”的境界转化。

3.榜样叙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载体,榜样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典型方法。经由榜样叙事,学生通过效仿榜样以渴望成为榜样,爱国道德的社会需求进而转化为个人内在需要,因此,榜样叙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叙事中“他者”叙事主体显得十分重要。榜样叙事中榜样与受述者处在平等地位进行交流和对话。榜样既是教育者又是对话者,受述者并不是被灌输,而是分享着叙述者对榜样的精神、情感、成长历程的理解。经由榜样叙事所呈现、阐释并弘扬的正确爱国价值观念,促进受述者个体爱国道德的自我表达与建构,从而实现受述者个体爱国道德的社会化和立志爱国报国的追求。

爱国榜样叙事使人物的品格、精神、行为得以凸显,能够具化爱国主义的抽象概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借由爱国榜样叙事,学生能够进入榜样人物的真实生活,在与他们的对比中审视自己的思想,进而达到爱国价值观的同步。榜样叙事是“直接示范”活动,受述者与榜样人物、聆听者与诠释者之间,一旦形成理解,必将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建设性的结果,这个结果会表现为对榜样精神的内化和对榜样行为的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焦裕禄的故事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影响时深情地强调:“后来,我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焦裕禄同志始终是我的榜样。”[15]151榜样叙事具有典型的化育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在深化爱国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榜样教育的内涵、理念、情境等也发生着变化,榜样叙事同样需要随之将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融入其中。结合大学生对榜样叙事的需求,让榜样贴近生活,广泛吸纳更多可望而可及的学生榜样、家乡榜样到榜样教育之中,通过他们的影响和带动,厚植学生的爱国情。但是,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影响、各种虚无主义的冲击下,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榜样”的侵蚀下,会产生价值观的虚无,导致思想“虚无”、生活“佛系”、追求“躺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爱国情和报国志。爱国榜样叙事要充分展示出叙事主体爱国力量的震撼力,例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最美教师”“师德标兵”“三八红旗手”这些榜样亲身叙事、亲自讲述,可以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感受榜样的爱国奋斗热情,借鉴榜样的爱国理性行为,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爱国梦”在国家的“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价值。

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只是依靠上述叙事核心主体力量来发挥作用,而应当努力构建全社会积极参与、协同配合的叙事格局。思政课是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与此同时,要注意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6]以总书记提到的抗疫这堂“大思政课”为例,全体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爱国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叙事主体。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主体要凝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亿万中国人,只要是奋斗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的人民的英雄和英雄的人民都理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主体。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策略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策略需要优化和创新,要从直接影响叙事效果的核心要素切入,可以分为3个方面:叙事的视角下沉、叙事的文本选择和叙事的方式创新。

1.叙事的视角下沉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叙事视角偏重于宏大的叙事方式和一元性话语,习惯于从广阔、恢宏的视角对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历程、重大事件和伟大人物进行诠释。宏大视角下的叙事对于构建国家形象、激发民族热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偏重于宏大叙事会容易在教育过程中产生内容泛政治化、口号化和教育方式趋同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遵循规律、创新发展,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17]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爱国”作为公民个人价值观层面,就隐含着微观叙事维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宏大和微观相统一,重点使用“个体”“微小”和“日常”的叙事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8]爱国主义教育叙事视角下沉,就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将视角“微观化”“细小化”,在叙事过程中将宏大的爱国内容体系分解为一个个小话题,重点选择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爱国事件和学生身边的爱国案例来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记录个人在国家和时代发展中的点滴进步,注重大学生生命体验和日常生活的叙事策略。“叙事往往隐蔽地存在于大量的‘日常叙事’当中。通过叙事,意识形态观点被自然化为不言自明的‘常识’,从而被人接受;通过叙事,被主导意识形态所肯定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英雄人物的事迹,被人膜拜,受人尊崇。”[19]3大学生在凝听叙事的时候,他们一定带着对于当下生活和存在的“先见”。因而,教育者在微观叙事中,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尤其是针对爱国的错误论调进行理论阐释,对批判性叙事文本进行深刻剖析,努力使学生体验到:所谓的国家和民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话题,“中国梦”和“个人梦”息息相关;所谓的建功新时代,并不是神圣的英雄传奇,个体的成就与国家的进步不可分割;所谓的西方错误思潮,是资本主义伪善本质的体现,个人的理性爱国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和国家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叙事视角的下沉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实现国家宏伟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微观的“个人梦”作为支持,只有无数个日常的“爱国梦”才能最终构建起国家和民族坚实的爱国价值体系,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2.叙事的文本选择

所谓“文本”,广义而言是指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叙事文本形式多样,是支撑叙事主体进行叙事活动的重要原材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文本中的突出问题是重视建设性文本的选择,相对忽视批判性文本的选择。因此,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文本选择时,特别要注意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以“立”带“破”,以“破”促“立”;同时在理论上要坚持“双满足”原则,即满足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满足个人健康成长的要求。“故事”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重要文本。讲故事“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没有一种抽象概念,比细节更有说服力;而再多的叙事技巧,也不能比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心。”[20]2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有着汗牛充栋的爱国故事,不仅要以此为叙事“立”的基础和素材,向大学生讲好祖国的故事,还要在叙述中使他们树立大国自信、涵养大国心态,在世界舞台上传递爱国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21]328思想舆论导向和传播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其黑色地带在爱国主义教育叙事中主要体现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渗透、西方舆论的叙事干扰和精致利己主义的叙事侵袭。当下,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以消费文化、犬儒文化、视觉文化的叙事逻辑并借助视觉文化的图像叙事方式,制造出西方社会幸福生活的美好幻境,发展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并以其所谓“新颖性”“否定性”“底层化”特点极力裁剪合成一些不复存在的视频、图片,给大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和视觉诱惑,目的是在价值观方面渗透,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西方舆论的叙事干扰主要体现在部分国家经常别有用心地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专制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论调,极力宣传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以所谓的人权、平等、自由等为幌子,肆意抹黑、丑化中国,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淡化和削弱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精致利己主义在叙事中片面地夸大个人利益,强调个人私欲大于家国情怀,从而导致个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祖国,缺乏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和报国进取的奉献精神,由此阻碍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整体进步。以上3种错误和负面的叙事文本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立面,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中需要重点批判的。在批判反面、消极的叙事文本的过程中,作为正面、积极的爱国叙事文本的配合和补充,可以在对比中阐释理论观点、丰富教育内容。

3.叙事的方式创新

叙事中的“叙”即“如何讲”,属于具体的方式手段层面。方式手段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叙事的整体效果。伴随着“数字图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智能时代供给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的“技术座架”,传统的叙事方式正面临着“智媒叙事”的挑战。这就要求叙事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节奏和新技术的教育融合,完善爱国信息媒体平台、编撰爱国数字叙事文本,整合爱国叙事数据资源,构建一种“新教育”叙事,努力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展新颜”和“聚新力”。

除了新科技带给爱国主义教育叙事方式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外,需要尤其关注“读图时代”带来大学生认知方式、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的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时代,图像消费和科技动力同等重要,“甚至可以用‘图像先行’来定义”[22]。较之于口头叙事和文本叙事,图像叙事拥有可视化、形象化、直观性和多样性等突出特征。“图像把抽象的思想变为感性的材料,使概念动人心弦,令原则生机勃勃。图像是起动员作用的传说所喜欢的工具。”[23]73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图像叙事是动、静结合,动、静并存的状态,这就需要叙事主体灵活运用两种图像叙事的表达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互补展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通过创造性的挖掘爱国榜样人物、爱国鲜活故事、爱国文化基因等图像素材,创造性地设计叙事文本,从时空和意象层面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充分展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中国国家风格的爱国主义教育图像形态,使受众者浸润于传统与现代、宏大与微观之中,体悟叙事中爱国的“图像”与“意蕴”相统一的力量。热播剧《觉醒年代》是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图像叙事的佳作,当剧中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启程赴法求学和龙华监狱被害的对比画面一出现,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深刻感悟到先驱者坚定的爱国信念。此外,网络文化具有“短、平、快”的“微叙事”特征,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迅速、快捷地在大学生群体中交流和传递。微视频、微表情、微动漫等越来越成为学生们喜爱并迅速传播的图像叙事方式。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等微动漫,在大学生中的接受度与传播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图像形态。因此,教育者在叙事中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学会说“网话”和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叙事。

猜你喜欢

爱国榜样爱国主义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