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保护区内“分区养殖管理”的意见建议
2022-11-21李运喜林明霞张娜娜
李运喜,林明霞,张娜娜,宓 琳,王 平
(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 平邑 273300)
近年来,种子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行业人士的重视,农业、畜牧部门多次发文强化种子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成为当前种质资源攻关“卡脖子”问题的一项重要课题。2018 年临沂市成功创建沂蒙山中华蜜蜂保护区,在沂蒙山中华蜜蜂保护方面作出了探索,形成沂蒙山中华蜜蜂“沟峪型”保护模式,并带动当地蜂农形成了“我要学”中华蜜蜂养殖技术的浓厚氛围,促使沂蒙山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得到长足发展。
1 概况
1.1 沂蒙山国家级中华蜜蜂保护区基本情况
沂蒙山中华蜜蜂属我国中华蜜蜂北方型,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主要生存于临沂市蒙山周围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包括蒙阴、平邑、费县、沂水、沂南等地区,现存养沂蒙山中华蜜蜂超过3 万群。临沂市2017 年成立蜂业发展技术中心和沂蒙山中华蜜蜂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增加2 个编制,协同推进全市中华蜜蜂保护与开发工作,制定完善了《临沂市中华蜜蜂品种资源保护方案》 《临沂市中华蜜蜂保护区蜂群生产与繁育管理制度》等文件[1]。2018 年费县、蒙阴等地的县委县政府及其畜牧部门专门下文成立沂蒙山中华蜜蜂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服务小组。2018 年创建国家级沂蒙山中华蜜蜂(北方型) 保护区,并在保护区内设立路标、警示牌,防止西蜂进入,探索形成了沂蒙山中华蜜蜂“沟峪型”保护新模式[2-6]。
1.2 沂蒙山国家级中华蜜蜂保护区“分区”情况
沂蒙山国家级中华蜜蜂保护区以费县、蒙阴、蒙山、平邑等蒙山周边区域为保护范围,南起327 国道费县段、滨河大道费县段,西至费县- 平邑界、蒙山- 平邑界、蒙阴- 新泰界,东至费县-兰山界、蒙阴-沂南界、205国道蒙阴段-云蒙湖-梓河、蒙阴-沂水界,北至蒙阴县界,保护区总面积约2 600 km2,分为核心区、缓冲区、适养区、隔离区。4 个分区的养蜂重点有区别:核心区重点在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和种质资源的保种,让中蜂在该区域野生自然状态下生存、发展。该区域保种场(山区) 周围12 km 范围内不能有意蜂或外地种群的中华蜜蜂。缓冲区是为核心区服务的,在这一区域可以有当地中华蜜蜂养殖,在以野生自然中蜂群为主的前提下,允许中蜂野生化繁育区与传统人工饲养区共存,不鼓励或者限制其过度发展人工饲养中华蜜蜂。适养区为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保护区科学、统一规划下,提升中华蜜蜂社会及市场认知度。隔离区是为了更有效隔离意蜂或外地种群中华蜜蜂进入,更好地保护沂蒙山中华蜜蜂遗传资源。
2 存在问题
2.1 保护区“四区”分类管理不到位
根据中华蜜蜂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适养区、隔离区4 个分区养蜂侧重点不同,在监督管理上应该各有侧重点。目前,本保护区在隔离区做了很多工作:在边界设立了明显的标志,并建立标志的有效监管与巡查机制,明确划分了沂蒙山国家级中华蜜蜂保护区的范围;在适养区,积极将本土中华蜜蜂遗传资源引种、扩繁、培育和开发,利用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机遇,积极发展中华蜜蜂养殖户,鼓励中华蜜蜂养殖户对品种进行改良与选育,利用好原始的、本土的中华蜜蜂资源,提升中华蜜蜂市场认知度。但在保护区核心区的管理上存在短板,在缓冲区杜绝外来蜜蜂进入保护区上存在“执法难”问题,核心区、缓冲区、适养区的分界和管理上存在模糊现象。
2.2 “闭锁繁殖”存在近亲繁殖弊端
目前,中华蜜蜂保种技术路线倡导“闭锁繁殖”模式,但长时间“闭锁繁殖”会存在近亲繁殖风险,使基因过度纯合,可能存在造成某些生物学性状消失的风险。
2.3 遗传资源“种质”保护意识不强
随着临沂市沂蒙山中华蜜蜂保护与开发政策上的倾斜,蜂农养殖积极性的提高,部分县的养殖户出现外购南方“中华蜜蜂”进行养殖的行为,致使部分区域沂蒙山中华蜜蜂北方型生理性状不典型,生物学性状被同化,混有其他地区中华蜜蜂性状。
2.4 中华蜜蜂保护区管理执法难
目前,我国重视中华蜜蜂的保护,出台了《畜牧法》 《养蜂管理办法》 等,但相关法律条文中无明确中华蜜蜂保护区西蜂入侵等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举措,县区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在处理中华蜜蜂保护区中的西蜂转地养殖户矛盾纠纷时无法律依据,存在执法难的问题[2,4]。
3 建议
3.1 核心区内重点保护蜜源植物和清退外来蜜蜂
核心区重点工作放在蜜源植物的保护和该区域保种场(山区) 周围12 km 范围内不能有意蜂或外地种群中华蜜蜂上。为蜂群提供适宜的栖息洞穴,适当开展中华蜜蜂种群数量的调研工作。
3.2 缓冲区边缘和适养区内探索“多点分散”保种模式
2021 年山东省委书记在2021 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要突出培育优良产业生态,营造既有参天大树,又有森林,既有灌木、又有小草的“热带雨林”。中华蜜蜂保护区的适养区内养殖中华蜜蜂既要有大型养殖企业,更要突出小养殖户的养殖优势。“多点分散”保种模式不仅能解决蜜源不足问题,更能解决“闭锁繁育”近亲杂交问题,同时也容易形成区域养殖地标性优势。
3.3 适养区内夯实沂蒙山中华蜜蜂“沟峪型保种”模式
基于遗传资源“种质”保护和保护区管理执法难现状,积极推广沂蒙山中华蜜蜂“沟峪型保种”模式,结合“闭锁繁育、扩大种群”的大保护区建设思路[7]和沂蒙山山丘地理优势,在沂蒙山中华蜜蜂(北方型) 保护区隔离区内构建中华蜜蜂“沟峪型保种”架构,突出沟峪型不适宜大型运输车进入地理特点,形成阻断西蜂转地入侵的天然屏障,推广沂蒙山中华蜜蜂“沟峪型”保护模式,拓宽中华蜜蜂保种效能[2-3]。
3.4 适养区内突出“本土引种”和生产成熟蜜
沂蒙山中华蜜蜂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已经形成了适应当地天然小气候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户本地引种,更容易养殖,同时也保护了当地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必须振兴,产业要振兴,必须结合乡村生态优势,立足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中华蜜蜂产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拿出高质量产品,特别是蜂蜜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更应以“成熟蜜”的产品优势立足市场,畅通和夯实中华蜜蜂蜂蜜景区游客散卖、熟人介绍、电商网络销售、参加蜂蜜展销会等购销渠道,以质量打市场。
3.5 隔离区内重点在“清退外来蜂种”的执法
隔离区内继续夯实“中华蜜蜂保护区”标识的设立工作,构建清晰的保护区边界,继续完善标志的有效监管与巡查机制。积极探索保护区内“清退外来蜂种”的有效执法方式,完善执法支撑,做到“有法可依”,更有效地隔离意蜂和外地中华蜜蜂种群进入沂蒙山中华蜜蜂保护区,更好地保护沂蒙山中华蜜蜂遗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