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成逻辑、思想意涵与理论品格
2022-11-21王茹俊
王茹俊,王 丹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海洋是联结整个世界的桥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海洋大国,海洋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占据关键位置,重视海洋发展和开展海洋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发展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我国海洋建设做出重要部署。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在青岛明确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联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1]463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化、实践化的理论成果,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五个维度对海洋相关问题进行阐述,逻辑严密、内涵深刻、体系完整,是新时代应对海洋危机、解决海洋问题、完善海洋治理和促进海洋繁荣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当前,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海洋局势,深刻理解和把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华要义,对中国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开展国际海洋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逻辑
面对全球日益复杂的海洋问题,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实、把握大势,把海洋治理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海洋发展的思想指南,其生成源自完整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
(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逻辑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其立足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思想,承袭中国共产党的海洋理论。
第一,以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思想为理论原点。习近平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思想,结合新时代全球海洋发展大势,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海洋治理新理念。首先,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海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2]187。海洋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人类生存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和人类社会活动产生联结后,海洋便成为社会性的关系产物。海洋在客观上先于人的存在,作用于人类社会;同时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海洋,充分发挥海洋的价值。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海洋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海洋准备了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2]562资本主义最早发端于沿海地带,商品经济的发展依赖贸易,而新航道的开辟为世界商品贸易开展提供了便利。此外,资本的原始积累离不开海外扩张,资本利用海洋运输不断加强对外殖民剥削,大肆攫取海外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资本。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海洋获取资本并实现资本增值,“航海业是确确实实的资产阶级的行业”[3]。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资本如此流入远洋航运业和经过美洲地峡的运河的建设,已经为这一方面的疯狂投机打下了基础。纽约已经成为整个大西洋航运业的中心”[4]。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海上力量的国家意义。他们论述了海上战争的性质,强调海军是海上力量的核心,指出海洋军事和国家利益紧密相连,并且分析了海上力量对国家国际地位的影响,认为海上力量是国家综合力量的具体展现。[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按照历史传统,海上势力的强大永远是同自由结合在一起的。”[6]海上力量事关国家的盛衰兴亡,海上力量强大必然促进国家繁荣。要争夺海上利益,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必须加强海上力量。习近平以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思想为理论原点,充分汲取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思想合理内核,明确了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主题下创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二,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建设理论为理论依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一直重视海洋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处理海洋历史遗留问题和振兴我国的海洋事业,毛泽东主张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先后收回“三项权力”(1)“三项权力”即驻军权、海关管理权、沿海与内河航行权。,维护了国家尊严;建立领海制度,维护了国家权益;反击别国入侵,保护了海岛主权。同时,毛泽东强调要加强海防建设,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并建设空军和海军,以巩固国防”[7]。海防是国防的前哨,必须结束有海无防的历史。另外,毛泽东还指出要加强海军建设,明确了海军的战略地位、任务使命、作战原则等内容,认为必须“根据工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8]。正是毛泽东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当时海洋建设实践中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为我国海洋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上,邓小平提出要突破自我封闭,实行沿海开放,“因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9]90。海洋是联系世界各国的桥梁,发展海洋经济更是富国兴邦的捷径,中国要发展必须利用好海洋实现经济同世界接轨。军事上,邓小平提出“近海防御”战略,强调建设“精干”、“顶用”的海军力量,维护好国家海洋权益及周边海洋环境。政治上,邓小平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新策略,[9]87-88认为可以通过对话和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各国间的涉海领土争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的历史条件对海洋事业进行了新决断和新部署。江泽民认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把发展海洋事业作为民族使命,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10]中国要把握和平与发展大局,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坚持在友好协商中开发和利用海洋。江泽民还认为海军是海洋战略的后盾,为了能够不断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建设一支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10]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海洋领域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点。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海洋”,主张积极参与地区安全对话,维护和平发展的地区环境,主张尊重沿海国的主权和权益,谋求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开展国际海上安全合作。[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思想为理论依托,既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海洋建设理论的核心思想,又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海洋发展大势提出了新的海洋治理观点。
(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逻辑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具备明晰的现实逻辑,其生成源自三重现实因素。
第一,维护中国海洋利益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海洋的战略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在中国海洋建设逐步深化的过程中,愈来愈多的海洋风险与挑战也层出不穷。在经济领域,“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国际海洋经济合作受阻,严重影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在政治层面,海洋权益划分、海洋岛屿争夺等问题突出,例如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在某些岛礁归属上存在争端,在东海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归属以及海洋权益划界等问题上存在争议。在安全维度,中国周边海域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如美国南海“航行自由行动”日益频仍等,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生态领域,海洋生态问题增多,海洋自然灾害频发,加之部分国家在海洋问题上的消极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海洋生态危机。当前中国面临诸多海洋挑战,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维护我国海洋利益的必然之举。
第二,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海洋治理处于重要时期。近年来,全球性海洋问题呈现多发态势,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自然灾害高发、海洋生态污染加剧、海上恐怖主义盛行等,已经严重影响全球海洋治理工作的开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或组织是不可能做到的,唯有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参与,方能通过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大势和历史潮流,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要“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2]526。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化和具体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需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理顺“人海关系”,只有把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处理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将人和海洋视为统一整体,重视人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将海洋命运同人类命运紧密结合。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维系海洋纽带。海洋联结着全球的陆地,人类交流沟通离不开海洋,只有维护好海洋这一载体,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通空间区隔。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有益于做好海洋治理工作,维系好国家间的命运纽带。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实现合作共赢,其中必然包含海洋事业的合作共赢。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旨归是合作共赢,唯有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落实海洋领域的共同合作,方能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
(三)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逻辑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往往有着相应的历史逻辑。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具备三重历史逻辑。
第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内含的海洋文化滋养着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根基。海洋文化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从三个方面产生作用。其一,海洋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价值原则。“和而不同”讲求开放包容、共存共荣的价值观念。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海洋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交流互鉴作为价值遵循,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全新观念和实践模式。其二,海洋文化的“义利合一”理念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行为规范。“义利合一”推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道义原则,这与西方“利益至上”理念截然相反。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在吸收了“义利合一”的思想要点,体现出“义利兼备”的海洋治理品格。其三,海洋文化的“天下情怀”理念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思维方式。天下情怀凸显出中国人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方式,在这种“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思维的指引下,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了全球“共治共享”的海洋发展模式。
第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生成。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强调要构建“和谐海洋”,将“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上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要求构建和平合作的和谐海洋,开辟了面向海洋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秩序,共同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经过前三个阶段的酝酿准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具体化和实践化解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海洋事业贡献出中国方案。
第三,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意义。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全球海洋治理的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海洋治理角度出发,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海洋问题做出理论阐释,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拓展,丰富和完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意义重大。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内运用有助于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中国海洋治理工作开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国内意义非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实践有利于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合作,促进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享、互利共赢的海洋治理新模式,形成全球海洋治理新局面,世界意义显著。
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意涵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五个维度的思想意涵。
(一)政治维度:建立战略互信的蓝色伙伴关系
进入新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唯有秉持和平发展的价值理念,建立战略互信的蓝色伙伴关系,才能真正推进全球海洋政治走上健康之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政治意涵是建设“战略互信之海”。
第一,坚持平等协商,走和平发展道路。当今世界,海洋政治领域仍然暗流涌动,西方国家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用于海洋领域,致使国际海洋治理处于不合理的现实状态,严重阻碍了海洋政治的健康发展。海洋政治问题是关系世界稳定的全球性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国际政治体系,摒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等单边规则,反对“海洋霸权”、“炮舰政治”等霸权模式。习近平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家间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不能动辄就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1]464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对海洋政治问题的“祛病良方”。首先,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和平发展大势,主张建立战略互信的蓝色伙伴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在海洋问题上都应当以互相尊重、平等协商为基本导向,共同营造和平安宁的海洋环境。其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构建海洋政治共同体,唯有国际社会凝结成一个政治共同体,共同承担海洋责任,共同参与海洋治理,避免干涉他国主权等合法权益,方能形成良性的海洋政治样态。
第二,建立海洋合作机制,增进政治互信。构建新型国际海洋合作机制,以政治互信应对全球海洋政治问题,已然成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观点。首先,要完善危机沟通机制。习近平指出:“各国应该坚持平等协商,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加强区域安全合作,推动涉海分歧妥善解决。”[1]464面对国家间的海洋政治危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坚持和平、发展、平等、尊重的沟通原则,增强彼此间的政治互信。其次,要建立危机处理机制。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13]。面对国家间的海洋政治危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形成危机处理机制,秉持互信、互利、公平、正义的处理原则,推动海洋政治危机有效化解,实现海洋政治利益共存。
(二)经济维度:打造互利共赢的蓝色经济模式
海洋占据地球约71%的面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经济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必然走向互利共赢的新模式。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经济意涵是建设“互利共赢之海”。
第一,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共同发展海洋经济。海上联通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实现海上互联互通是新时代发展全球海洋经济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极为重视海上经济合作,认为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1]464。当今时代,经济建设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通过打通海上联通壁垒,实现海洋经济领域的务实合作。首先,以互联互通为原则广泛开展海洋经济合作。海洋是联系世界的桥梁,更是繁荣经济的纽带。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发展海洋经济关键在于互联互通,要强化全球海洋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构建起共同繁荣的海洋经济共同体。其次,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加强海洋经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环节,目前已经成为发展全球海洋经济的重要平台。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立足“一带一路”这一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推动沿线周边国家开展多边经济合作,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经济增长点。
第二,形成海洋利益共识,构建共赢经济模式。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各国在谋求自身海洋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海洋利益,强调在互信互利中形成海洋利益共同体。首先,共兴海洋科技创新。习近平特别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合作,认为“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14]。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国际海洋资源开发合作,实现海洋产业转型发展。其次,共享海洋经济利益。习近平指出:“希望大家秉承互信、互助、互利的原则,深化交流合作,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14]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应当以互信互利的原则为领航,探寻各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真正促使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海洋发展利益。
(三)文化维度:培育交流互鉴的蓝色文化样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赋予海洋新的文化内涵,指明新时代利用海洋文化、开展海洋文化交流合作的实践方向。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涵是建设“交流互鉴之海”。
第一,消除海洋文化隔阂,推动海洋文化交流对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海洋文化间的平等对话,要求在交流借鉴中实现海洋文化的繁荣发展。首先,尊重文化差异,加强海洋文化交流互鉴。习近平认为,“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12]524。文化的繁荣在于融合互通和交流借鉴,而非冲突矛盾与孤立排外。海洋文化的持续繁荣应当打破传统文化样态,破除海洋文化间的交流壁垒,推动不同文化在相互学习中进步。具体内容包括:摈弃“文明优越论”、“文化霸权主义”等落后观念,筑造海洋文化平等交流的平台;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实现海洋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拓宽文化交流的方式手段,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的海洋文化对话机制。其次,推动海洋文化和谐共生,形成全球海洋价值共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海洋文化的和谐共生,认为应当通过不同海洋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打造全球海洋价值共识,构建起海洋文化交流融通的蓝色范式,最终形成蓝色海洋文明观。
第二,推动中国海洋文化的向外传扬,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发展中国海洋文化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辐射。中国海洋文化自古就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新时代应该推动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扬,积极进行中国海洋文化理念的全球传播,为全球海洋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中国文化元素。其次,构建中国特色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推动形成交流互鉴的蓝色文化新秩序。具体实践包括:在国际海洋问题上积极发声,不断提升中国海洋文化话语权;增强全民海洋文化意识,提升中国海洋文化感召力;以“一带一路”平台为依托,形成中国海洋文化的话语覆盖。
(四)生态维度:构建和谐共生的蓝色生态文明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1]464。人和海洋相互依存,化解人与海洋的现实矛盾、实现人海和谐,成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意涵是建设“和谐共生之海”。
第一,构建蓝色海洋生态价值观念。在传统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开发,严重破坏了全球生态系统,进而危及人类自身生存。[15]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面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生态问题,转变价值观念势在必行。首先,建立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观念。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把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作为题中之义。具体要求包括:树立海洋生态保护意识,明晰海洋生态建设的意义;强化海洋生态红线管控意识,推进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增强海洋生态环境法律意识,落实海洋生态损害责任制。正如习近平所言,“要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16]。其次,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海洋利益观。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主张将人民置于利益最高点,为人民谋取海洋发展利益。就国内而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海洋发展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世界来看,世界各国人民都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应该促使全人类共享海洋发展红利。
第二,加强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必须推动开展全球性生态治理工作。首先,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习近平强调,“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落实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1]464。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构建海洋生态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框架内的海洋治理工作,主动承担海洋生态治理责任,推动海洋生态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实现全球海洋开发利用模式转变。习近平指出:“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17]科学的海洋开发利用模式,能够帮助减少全球海洋生态问题。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推动海洋生态发展应该摈弃传统海洋发展模式,在全球推广新型循环利用模式,实现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生态的有机统一。
(五)安全维度:形成和平安宁的蓝色安全格局
海洋安全是海洋发展繁荣的根本条件,实现海洋安全需要加强海洋安全治理合作。习近平强调,“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1]463。推动世界各国海洋安全治理务实合作,是当前构建海洋安全格局的重要举措。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发挥中国海洋安全治理作用,落实世界各国海洋安全治理合作,形成和平安宁的海洋安全格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安全意涵是建设“和平安宁之海”。
第一,提高中国海洋安全治理能力,承担维护海洋安全稳定责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海洋事业逐渐全球化,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此外,国际海洋安全局势瞬息万变,海上军事霸权、海上恐怖主义、区域性海盗猖獗等海上安全问题日益增多,保障全球海洋安全的需要越来越突出。首先,中国海军是维护中国海洋主权和权益的核心力量,也是维护全球海洋安全的中坚力量。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加强中国海军建设,通过发展中国海军来维护全球海洋稳定。具体而言,要深化军事改革,构建现代海上作战体系,增强完成海上军事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始终坚持和平发展,致力于维护世界海洋的安全稳定。其次,建立起高效的海洋安全治理体系。海洋安全治理是一项驳杂繁复的工程,需要统筹多方海上治理力量,构建起科学高效的海洋安全治理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利用海监、渔政、海警、海关缉私等海上执法力量,依法高效开展海上执法行动,通过海洋执法营造海洋安全格局;二是发挥人民群众的海上作用,积极参与海洋安全维护、治理与监督工作,为海洋安全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加强各国海上安全战略合作,共同维护全球海洋和平。和平合作是海洋安全的重要前提,落实海上安全合作是解决海洋危机的关键手段。习近平非常重视各国海上安全合作,倡导“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1]463。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构建海洋安全共同体,以海上安全合作构筑起和平安宁的安全格局。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平等协商原则,以和平方式化解海洋安全矛盾,尽量避免海上冲突尤其是武装冲突,营造安宁的海上安全环境;二是加强海上安全治理合作,共同合作开展打击海上恐怖主义、海上违法犯罪活动,遏制威胁海洋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加强海上军事交流学习,构建良性交流互动新模式,深化海上军事战略合作,共同应对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和平稳定的海洋发展态势。
三、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品格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海洋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导人类建设美丽海洋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具备五个方面的重要理论品格。
(一)时代品格: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每种理论都带着一定的时代色彩。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8]作为新时代海洋建设的重要理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具备突出的时代品格,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第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回应海洋发展现实。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的产物,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解决当前全球海洋发展的现实问题,因而被打上了时代印记。首先,顺应世界海洋发展潮流。共同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实现全球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全球海洋共识。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全面担负大国责任,以命运共同体来共谋海洋事业。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五大关键维度,为新时代全球海洋事业做出准确研判和战略部署。政治上建设“战略互信之海”,经济上建设“互利共赢之海”,文化上建设“交流互鉴之海”,生态上建设“和谐共生之海”,安全上建设“和平安宁之海”。这些重要举措都是海洋发展的时代之需。其次,立足国内海洋建设实践,明确海洋发展的时代需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海洋事业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背景下,海洋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和多样,传统的海洋治理理念已不合时宜。习近平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扬弃传统海洋治理理论,使海洋治理适应新时代的历史现实。
第二,引领时代发展方向,促进全球海洋事业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海洋事业的行动指南,它创造性地预见了全球海洋发展的未来趋势。首先,未来海洋是和平的海洋。实现海洋和平须秉持和平发展的时代理念,以平等协商、对话交流、开放包容代替冲突分歧,形成稳定的海洋政治局势,构建和平的海洋安全格局。其次,未来海洋是繁荣的海洋。促进海洋繁荣须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全球海洋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合力打造海洋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共同体,实现在共同体框架内发展全球海洋事业,共同为人类谋求海洋发展利益,最终推进实现人类共同富裕。
(二)科学品格:体现了出色的科学精神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套严密系统的海洋理论体系,它具备强烈的海洋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方式,科学品格尤为鲜明。
第一,具备海洋问题意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套理论体系是否科学在于其能否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性就体现在用完整的理论内容来有效地解决海洋发展问题。首先,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海洋发展的问题所在。当前全球海洋发展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政治权益争端、经济发展滞后、海洋文化隔阂、海洋污染严重以及海洋安全动荡等。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抓住海洋发展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源头出发思考当前海洋发展的症结所在,使得一系列战略举措全面涵盖各个问题领域,并且做到直击要害,精准发力。其次,用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处理现实问题。习近平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其由“中国倡议”上升至“人类共识”,以全面地应对全球海洋发展问题。该理论体系既涉及国内国际两个视域,统筹中国实践和世界方案,又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五个维度,实现海洋建设的立体覆盖。
第二,突破传统思维定式,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是否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判断一套理论体系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品格体现在对科学思维方式的把握。首先,摈弃落后的海洋观念。在传统“二元对立”和“西方中心主义”等思维模式下,“冲突”和“对立”的观念长期禁锢着人们的思维,导致海洋领域出现全球赤字。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破除这些传统观念,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全新理念,构建起一个互利共赢的利益体。其次,应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显著特征。一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发展观点,明确人与海洋的普遍联系,主张实现人海和谐发展;同时指出海洋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普遍联系,强调推动海洋发展繁荣。二是应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强调人与海洋的对立统一、海洋发展与海洋保护的对立统一、各国海洋利益的对立统一,突出辩证处理海洋问题,实现全球海洋事业稳定发展。
(三)实践品格:突出了深厚的实践本色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指导着新时代海洋实践的开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1。习近平也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19]作为马克思主义海洋思想的中国化应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海洋实践,又指导着新时代的海洋实践,蕴含着知行合一的实践特质,突出了深厚的实践本色。
第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海洋实践。任何科学理论都源自必要的社会实践,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不断适应新时代海洋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海洋治理策略、深刻回答新时代海洋发展问题的实践基础上诞生的。正如前文所述,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主要经过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四个主要阶段,可以说这四个阶段既是它的历史形成过程,更是它的历史实践进程。在每一个实践进程中,习近平都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实践拓展,使得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发展完善。
第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用于海洋实践。毋庸讳言,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应对全球海洋问题,科学指导全球海洋实践。首先,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开展海洋制度建设,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海洋制度体系,提升新时代全球海洋治理的水平与能力。其次,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海上丝路命运共同体,推动沿线国家地区在海洋事务上的务实合作。再次,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加强海洋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实现全球海洋公共产品的共建共享,促进世界各国优势互补。最后,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积极搭建海洋安全合作新架构,建设持久和平的海上安全环境。
(四)人民品格:彰显了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是所有理论都要回答的立场问题。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本立场就是人民,发展海洋事业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深厚的人民品格,彰显了真挚的人民情怀。
第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和发展中国人民的海洋利益。首先,坚持人民的海洋主体地位。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人民群众是海洋建设的主体力量,发展海洋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海洋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安全建设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国海洋事业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完全得益于中国人民的辛勤实践。其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海洋利益。政治上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完整,主张以平等协商来化解海洋分歧,为人民建立和平安定的海洋环境;经济上推动海上经济贸易发展,在合作共赢中增加人民的经济收入;文化上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需求;生态上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安全上加强中国海军建设,更好地维护全球海洋和平,为人民利用海洋创造稳定空间。
第二,谋求各国人民的海洋利益,增进全人类的海洋福祉。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应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着眼点必然是全人类。首先,习近平倡导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能够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海洋意蕴,为全人类发展海洋事业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最终使各国人民在合作共赢中获取海洋利益。其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海洋各领域的“共赢”。中国积极供给海洋公共产品,主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目的就是以中国繁荣带动世界发展,由中国人民幸福带动各国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更是为了全人类的富裕。
(五)开放品格:展现了宏阔的国际视野
同一片海洋,同一个家园。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球视野把握海洋发展问题,为国际社会共同建设海洋事业提供了科学依据。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宏阔的国际视野。
第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全球海洋观。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海洋问题干扰着全球态势,各个国家的活动也会影响海洋状况。在新时代的海洋发展背景下,习近平以全球视野考察全球海洋发展状况,用世界眼光提出破解之策,运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进全球海洋发展。具体而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新时代的一种新型全球海洋观。首先,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海洋危机进行深入阐述,明确了海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海洋治理困境进行解构,扫清了全球海洋发展的现实障碍。其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了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遵循,明确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开展海洋治理,共同增进各国在海洋领域的民生福祉。再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主张摒弃海洋霸权主义等不平等观念,推进世界各国在同一平台进行对话,使得各个国家都能成为海洋事业的参与主体。最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全人类的命运置于最高位置,通过发展全球海洋事业来助推全人类发展大业。
第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勇担责任的大国形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诞生于海洋实践,同时指导着海洋实践的开展。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海洋问题,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实践,在国际海洋事业中扮演着实践推动者这一重要角色。一方面,中国主动担当海洋治理责任,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积极开展海洋工作;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为全球海洋事业贡献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中国在海洋事业中的大国形象。
四、结 语
海洋是全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性海洋公共事件频发,区域性海洋危机加剧,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海洋局势中,需要中国发出强劲的时代声音,更需要中国做出科学的实践探索。面对全球日益复杂的海洋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来科学回答海洋发展的重大问题。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引领海洋发展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对当前海洋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等领域进行科学部署,为全球海洋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