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融水墨,生命共成长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实录
2022-11-21顾文艳
■ 策 划/王 慧 文/顾文艳
【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多彩的童年”这一主题,安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等4 篇课文。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围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学习重点,让学生在读懂这些句子的基础上读懂文章的意思,慢慢领悟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运用。
《童年的水墨画》这组儿童诗的作者是张继楼,组诗有六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街头》《花前》《树下》,前三首诗入选统编语文教科书,组成了三年级下册第18 课《童年的水墨画》。本课编排的这三首儿童诗,描绘了儿童生活的三组画面: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菇。三首诗都在表达同一个主题——欢乐。
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称中国画,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这组诗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一诗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钓竿上立着“红”蜻蜓,这一“绿”一“红”,让这幅溪边图色彩鲜明;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静静的钓竿立着蜻蜓,这种静谧之美在鱼上钩的瞬间被打破,这一“静“一”动“,让这幅画“活”了起来。
《江上》描摹了一群孩子在江上戏水的欢乐场面。戏水的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你泼我溅地嬉戏,诗中把戏水的孩子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充满童趣。
《林中》描写了雨后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去林中采蘑菇的欢乐场景。作者将蘑菇比作戴着斗笠的孩子,又将戴着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如此巧妙的互喻,为读者提供了美妙的想象空间。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水墨画的插图与儿童诗的意境非常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学写“墨”“染”。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4.续写《溪边》,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写《溪边》,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学实录】
一、视频导入,了解水墨画
师:爱画画的同学请举手,有画国画的吗?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水墨画?
生: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上水和墨画的画。
师:由水和墨调配成深浅不同的墨色所画出的画称为水墨画,请欣赏水墨画视频。
师(板书课题):课题中的“墨”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生字,你可以根据它的字形猜猜它的意思吗?
生:黑色的,可以作画的就是墨。
师:古人以磨石炭为墨,石炭就是黑色的。让我们一起学写“墨”字,请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墨”。
(学生练习)
师:童年的水墨画会画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欣赏童年的水墨画。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一段水墨画的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水墨画有了直观的感知。学习“墨”这个生字时,先让学生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然后讲解这个字的书写要领,再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写一写、改一改,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希望把生字教学做得更扎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纠正读音
师(出示自读要求):请一名同学读一读自读课文的要求。
生: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2.三首诗就是三幅画,试着给每一幅画取个名字。
(学生按照自读要求自学)
师:先请几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师:“当”读第四声,一起读一读“当作”。
师:刚才的三名同学都读得很好,我还发现同学们的书上画了不少小问号,这些小问号由谁来解答呢?
生:由老师教给我们方法,我们自己解答。
师:本文是诗歌,诗歌多读几遍,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们试着朗读,看看是不是有的问题就解决了,读后与同桌交流。
师:我看见同学们的书上还有一些小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办呢?
(教师出示本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
①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比较相近。
②结合生活经验,我理解了《剃头大师》里“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句话,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③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原来是在写小孩子们的样子。
④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师: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方法。
师:请和同桌交流讨论,试试用上这些方法解决刚刚画出的问题。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用了这些方法还没有解决的呢?
生:“水葫芦”是什么意思?
生:水上长的葫芦。
师(出示图片):水葫芦是一种水生植物,长得有点像葫芦。顾老师是用怎样的方法理解“水葫芦”的呢?
生:顾老师用的是查资料的方法。
生:“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这一句不懂。
生:鱼儿蹦出水面的时候发出“扑腾”一声,就像猴子捞月一样,一碰到水面月影就碎了,这里的人影也一样。
师:这名同学联系自己读过的《猴子捞月》的故事来理解这句话,真好!你们还有哪些小问号呢?
生:笑声怎么会在草地上蹦跳呢?
师:这是一个很棒的问题,你有诗人的敏感。谁来回答这个很棒的问题呢?
生:小朋友发出一阵一阵的笑声,所以说笑声在草地上蹦跳。
生:笑声蹦跳,写出了小朋友钓上鱼儿时的快乐。
师: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吗?
生:为什么小蘑菇会戴一顶斗笠呢?一个个斗笠又像蘑菇?
师(板画小蘑菇和斗笠):小蘑菇和斗笠像吗?
生:像。
师:戴着斗笠的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小蘑菇,小蘑菇又像戴着斗笠的孩子,这诗句多有趣!你们真的很棒,不仅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还能用刚刚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因此,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不懂的问题,笔者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难懂的句子,再将“交流平台”中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并让学生试着用上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提问并解决问题,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关注诗题,了解组诗
师(板书:溪边、江上、林中):读一读这三首诗的题目,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两个字,都是写地方的。
师: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这三首诗里都有小孩子。
师:这三首诗的题目都是表示地点的词语,写的都是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主题是相同的,这些诗放在一起,就称为组诗。
师:三首诗就是三幅画,再读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生:溪边钓鱼图,江上嬉戏图,林中采菇图。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组诗,笔者通过让学生找三首诗的共同点,引出了“组诗”的概念,让学生对组诗有所了解。创作诗歌离不开想象,阅读诗歌也离不开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笔者设计了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并取名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也为接下来精读《溪边》这首诗做好了铺垫。
三、精读《溪边》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溪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师(出示一幅风景画):说一说,你想象的《溪边》的画面和这幅画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还要在这幅图上添加哪些景物?
师(朗读《溪边》):把你要添加的景物写在黑板上。
(教师指名板书景物)
师:你们把图画中缺少的景物都补上了,这些表示景物的词语放在哪个位置合适?(学生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重新调整板书)让我们再一次朗读《溪边》。
(学生配乐朗读)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幅画,你会用什么字呢?联系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生:“绿”,这首诗中出现了好几个“绿”字,读这首诗时,想象到的画面也是一片绿色。
生:“静”,从“绿玉带”“平静”“立着红蜻蜓”等词句中能感受到那份宁静。
生:“美”,绿的垂柳,绿的溪水,红的蜻蜓,诗中的这幅画色彩很美。
生:“乐”,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仿佛看到了钓鱼的孩子钓上鱼儿时的欢乐的场景,能感受到画面中洋溢着快乐。
师: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么美的画面,我们要把它留在心里,听着美妙的音乐,男女生分别配乐朗读。
师:谁来看着板书,试着背一背?
(学生齐背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精读《溪边》这首诗时,笔者设计了给画添景物的学习任务,这个任务融合了这几项内容:1.将诗句想象成画面,这是建立在对诗已经理解的基础上的。因为前面给足了学生提问的时间,所以他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完成这个任务,也不再觉得困难。2.将生字词的学习融入其中,学生在添加景物时是要用汉字写出来的,这些汉字有些就是本课的重点字词。3.让学生将添加的景物放在合适的位置,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厘清诗人写作的顺序,为学生将要完成的背诵任务做好了铺垫。让学生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个问题的设计指向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让学生联系诗句说说理由,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潜入”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配乐朗读,先是教师范读,然后是男女生分组读,最后是齐背,这一次次的配乐读,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并能以声传情,通过朗读表现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
四、仿写诗歌,推荐阅读
师:在诗人张继楼的笔下,溪边垂柳依依,山溪如同绿玉带,红蜻蜓栖息在钓竿上,突然上钩的鱼儿打破了眼前的平静,笑声和鱼儿都在草地上蹦跳着。回忆一下,你曾在溪边、海边等地方见过怎样的美景?度过怎样的快乐时光?试着模仿《溪边》写一首小诗。
学生写诗后分享:
山间小溪
周子游
当山冈还在冬眠时山溪醒来了
融化的溪水潺潺在山谷中回响把春天来临的消息传到四方唤绿了树木和山冈
溪水静静流淌
白天滑行着白云
夜晚落满了星星
游溪
张瑶真
溪水是山的化妆镜
山在镜中扭出各种姿态
我乘着竹筏在溪中游
鱼儿追着竹筏和我同游
我在竹筏上看鱼儿
鱼儿在水中看着我
竹筏在水中一抖
我吓了一跳
鱼儿也吓了一跳
溪边
刘翊洲
我在公园的溪边
爬上一棵树
我在树上望着远方
那是水的梦想开启的地方
也是它们
最终回归的地方
小溪
徐嘉忆
小溪平静地远走他乡
脚下踩着千万次走过的鹅卵石
小溪的两岸
诗人吟诵着赞美的诗句
请小溪带往远方的海洋
扑腾——
一条鱼腾空而起
准备探索新的世界
正像小溪一样
师:《童年的水墨画》选自张继楼的《写给孩子的诗》,《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共六首。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童年的生活就是一幅幅画,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江上》和《林中》。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按照内容整合程度的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笔者联系第二层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个任务群在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中分为三点,其中的第二点为“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这组诗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及儿童生活的三组画面: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菇。这三首诗都在表达同一个主题——欢乐。因为诗歌的题材与儿童的生活接近,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儿童的生活,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而且能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求让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