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探究

2022-11-21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卢伟平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卢伟平

一、问题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意识形态工作上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强调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基础,正式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与体系上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即倡导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新要求,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由此可见,积极深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源性与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传承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发展中,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心智培养发育的奠基阶段,是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阶段,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通过有效的德育渗透能够从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培育优秀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是思政课程的内容,还渗透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过程应当结合不同的课程,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小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以德育渗透为核心,部分研究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以语数英核心课程为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进行了相应研究,而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核心素养的课程,其渗透价值与途径则缺乏相应的应用和研究,使得小学科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处于缺位。小学科学课程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外部世界,科学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不仅是适应新时代培养具有优秀核心素养学生的教育基础要求,更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引领的重要基础与载体,指引着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向,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总结提炼出来的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教育的目标渗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首要原则是坚持正确的方向。意识形态的教育是形而上学的教育过程,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够确保教育活动与过程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推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要以社会主义方向为基础,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重视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是思想上的教育,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要紧密把握正确的思想观,才可以实现德育培养的有效性。因此,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相应的渗透内容要保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准确地把握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原则,以此为方向推进学生的思想引领。

(二)科学性原则

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科学性原则是避免走入形式主义误区的重要保障。德育渗透教育不同于常规的知识性教学有着固定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模式,而是以意识形态引导为核心的逐渐渗透过程。知识的讲解可以通过测验检验学习成果,思想的渗透教育则更多是形而上学的形式。过于生硬的知识性教学形式并不能够真正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课程教学中,而只是简单地开展机械教学,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渗透,必然要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在表面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小学生往往难以正确地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若是教师没有在科学性原则的指引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则会造成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偏差,无法真正从小学科学相关教学内容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合乎逻辑的、自然的、不牵强的、不机械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可以从科学事实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提升教育渗透效果的重要原则之一。思政教育渗透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往往更加强调理论教学过程。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理论学习并不能够有效进行转化与接受。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中,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小学生的整体特点,为其安排相应的教育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渗透中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水平实际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基础,从理论到实践搭建起相应的德育渗透路径。在路径的构建中选择具有现实意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相关例子进行展示,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理解,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

(四)学科针对性原则

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学科课程作为渗透的主要载体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模式。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应当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在学科针对性原则下开展教育活动。所谓学科针对性原则,是指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渗透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不能够采用单一的教育形式,而是要从学科特点出发进行相应的渗透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在进行渗透教学时,要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深层次分析,确定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教学点和教学方法。例如,小学科学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载体,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要厘清小学科学的主要教学内容,通过相应的内容进行深层次渗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科针对性原则下,相应的教育渗透活动需要紧密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发挥学科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在相应学科教学中获得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三、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途径

(一)结合教材主要内容进行有效渗透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中,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与学科针对性原则,教育过程要时刻紧密地结合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教育渗透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中的渗透不能够脱离实际课程教学内容,只有从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如在对“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当从我国岩石与矿物的具体分布延伸到我国辽阔的疆土,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够跳脱出规定的科学内容,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让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作为中华儿女生活在华夏大地上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自豪的事情,引导学生树立对于国家的正确认识,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活动未必要做到规模宏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点滴行为做起,落实爱国情怀。又如,在“岩石和矿物”的学习中,教师向学生强调要想保持我们的壮丽山河,需要在生活中积极维护整洁优雅的环境,一方面要做到在生活中不乱扔垃圾,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从而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价值观,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有效培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扭转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形式,要想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单纯依靠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扭转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客观接受能力出发,采取合理的渗透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肯定,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让其更加深入地参与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自我学习和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并有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对于“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的地球构造进行学习,同时安排学生了解在星体知识的发展中,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之间所发生的历史变化,强调自由、和谐的社会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三)整合时事热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育渗透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加以实现,如社会热点问题的教育作用便是其中相对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贴近生活的特点,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加积极与主动地思考。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既可以与科学课程的内容进行结合,也可以选择学生所感兴趣或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使得小学科学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重要载体。例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热门话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分类等对于学生而言都极为熟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时事热点话题引入课堂,为学生呈现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主动发展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进行思考,继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养成,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继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将时事热点作为渗透载体之一,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时事,树立更加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