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及路径

2022-11-21王红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院校

王红

(湛江开放大学,广东湛江,524000)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百万扩招”政策作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新任务,明确高职扩招面对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群体[1]。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百万扩招”的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2]。高职扩招是政府面对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就业结构调整、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等实际情况提出的重大战略,驱动高职教育领域规模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但规模化的扩招必然给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的供给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原则及有效路径,对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百万扩招”的意义

(一)战略意义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及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中国高质量发展亟需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扩招不仅能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能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创新宏观调控手段,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健运行。我国长期以来依靠人口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产业,随着人口红利慢慢消失及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国家急需培养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来提升经济发展新动力。目前,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数量占我国就业总量的重要部分,提升此部分就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对社会稳定、突现共同富裕、提升人们幸福感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量变向质变提升、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传统低端向高端新兴产业转型的重要关键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的转型升级、结构变革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跟进。但当前,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加上新兴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都需要高技能人才提供动力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院校成为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高职院校通过扩招,让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各类人群重新获得技术技能,通过为他们提供的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适需的人力资本,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高职使命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报考[3]。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摆在同等重要位置[4]。“百万扩招”成为当前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新的重要任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高职教育必将肩负起时代重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让千千万万拥有高素质劳动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投入产业,创造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教育责无旁贷的宗旨和使命。

二、高职教育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教育仍处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双师型师资力量缺乏,面对扩招而来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不同类型群体,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会显现各种弊端。

(一)培养目标偏重“学术型”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都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听课,缺少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教学一直以来是我国高职教育的软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但目前高职教育不仅存在缺乏教学实践设施、实践场地等问题,同时,双师型教师也存在不足,无法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障。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因为教师待遇问题,近几年所招到的教师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是双师型人才,也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导致高职院校难以实现实践型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结构应包括职业素养、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三个方面。但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实践操作远远不足,导致高职毕业生出现动手能力不强、技术不过硬等问题。

(二)专业及课程设置难以“与时俱进”

专业及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直接决定了高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借鉴高校本科专业课程内容,从时代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资源来看,这不利于当前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一些热门专业,如人工智能、机械设计、电器工程、飞行设计等,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缺少实训基地等现实情况。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结构失衡,实践课程被删减,导致人才培养与当前社会需求不适应。

(三)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无法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双师型教师不足40%,部分专业以聘请企业高管等手段维持教学,但这种情况下授课时间及稳定性都无法保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中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多数也仅仅停留在获取资格证方面,真正派教师到企业、工厂学习占的比重很小,即使去,时间也很短,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滞后于生产发展实际,无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外相关技能操作。此外,部分院校还存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等种种情况,导致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难以真正实现实践性教学。

(四)办学条件难以满足需求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别,两年扩招200万将给高职院校在管理水平、教学场所、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扩招后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将面临无法达标的状况。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阵痛过程。

(五)管理体制单一、守旧

传统的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于高考升学的毕业生及单独招生考试的中职学生,其入学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入学后的培养方式一直以来也都是按照传统培养方式统一组织实施。但现在高职扩招面对的是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必然存在个体特征差异,如此一来,必然倒逼高职教育完善管理体制,改革培养模式、招生办法、评价机制等,成为高职改革的动力,从而促使高职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目前学术界对高职扩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职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方面,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还有所不足,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关键,尤其是高职扩招背景下,偏离方向和重点将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要确保高职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培养模式构建中,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

1.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扩招后,高职生源主要集中于两种类型:一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通过全国考试入学,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文化理论基础;另一类型是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此部分人员可能存在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知识学习不够系统深入等情况,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提升其整体文化素质作为重点来进行培养。

2.强化实践技能的提升。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较为薄弱,部分学院甚至缺少实训基地。高职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满足我国制造业更新迭代,能否培养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好坏的关键衡量标准。因此,实践技能的提升和强化应当作为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坚持高质量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首要标准,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高职教育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其技术技能。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学生高质量职业技能培养,为学生提出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近几年,我国也不断提出高质量人才发展规划,确保质量型扩招。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5]。面对当前高职扩招后数量剧增、高职生源多样化和文化、技能基础薄弱等现实情况,如何确保扩招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当前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企业等各方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三)坚持“因材施教”培养

教育部《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在职职工及应(往)届毕业生等高职扩招生源教育教学,坚持不降低标准、多种模式、灵活学制的原则,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坚持宽进严出,严把毕业关口,实现高质量就业”[6]。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前、中、后阶段制定有目标、有计划的培养路径,前期对生源进行分析分类,中期在教学中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班级的培养,后期建立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四)坚持创新驱动培养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重点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1.立足产业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来促进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高职教育需要与经济发展紧密配合,通过与特色领域、特色产业合作,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企业、科研部门的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情分析报告,结合实际,分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考核方法及毕业要求。要创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入学前建立好学生信息档案,根据不同生源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四、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确立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7]。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示范者、引领者。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高职教育需要坚持育训结合的育人机制和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则可从以下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方向。一是,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培养工匠精神、大国情怀。二是,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确立产教相融合、课程与职业技能证书相融合、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共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

(二)立足时代需要,构建实践型人才课程体系

高职扩招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及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实际,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中高端产业链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8]。因此构建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学存在重理论、少实践等问题,必须尽快构建实践型人才课程体系。一是,依据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定位、战略目标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实际情况来设置特色专业。如电子信息、医药、高端机械制造、特色农业等行业,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用得上、用得好。二是,针对设置的专业,要强化实践性教学。要大力建设实训基地、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配套设施,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专业模拟系统,如TMS运输系统、3D3S钢结构、SCRM系统等,增强教学的实践效果。

(三)强化校际、校企合作,构建高素质实践教学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鼓励高职教师多下企业实践学习,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针对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缺乏、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应着手加强校级合作、校企合作,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同时,高职院校自身也需加强后续力量培养,打造老中青结合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以及青年教师成长基地[9]。应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完善设施设备。对于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可考虑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总之,要集聚社会各方资源,突破专业、学校、行业和地区等壁垒,推进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其他院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

(四)创新教学形式,构建灵活的育人机制

高职扩招扩大了学生来源,高职院校应认真落实国家政策部署,根据不同生源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单独设置班级管理,依据不同专业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可采用集中教学与弹性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技术,借助直播平台、雨课堂、微课等进行灵活授课,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学习。实践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面授和辅导。应根据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的不同情况,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合理安排上课时间,错峰安排授课,旺季以企业实践为主,淡季以学校教学为主[10]。部分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可考虑其家庭生活实际情况,采用送教进社区、送教下乡等形式进行授课。

(五)转变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可借助信息技术推行大数据管理,依托第三方开发适合高职教育的评价系统,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元化培养的需要,针对不同生源、不同学习时间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应将教师、学生、企业三方作为评价主体。教师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日常学习情况、专业竞赛获奖情况等;学生方面,从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企业方面,主要从学生的企业实践经历、工作表现、职业技能掌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方式多元化。既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培养过程评价。可采用学习记录法、观察法、谈话法、竞赛法、传统笔试法、职业能力测试法等等。

(六)强化制度监督,构建多方位的保障体系

为确保高职教育的有效性,构建多方位的保障体系十分必要。一是,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可依托数据库,建立以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就业质量为核心的衡量质量的保障机制,建立监督、检查和验收制度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政府行政部门应加大政策供给,加强引导和激励。财政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奖补、转移支付等形式给予资金支持,从而改善高职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实训基地缺失、教师人员不足等问题。三是,行业企业机构应给予协助支持,强化社会合力,担当协同育人使命,共同做好学生的实践及就业指导。

当前,“高职扩招”既是高职院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高职院校必须不折不扣严格落实国家“百万扩招”政策,立足当前现实,依托当前契机,着力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高素质应用型院校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如何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陕西致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