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

2022-11-21陈明珍云南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社会主义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爱国主义云南

文 陈明珍 云南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云南自从1926年11月中共云南第一个地方组织成立至今,有党组织创建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有矢志报国者“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爱国情怀,有脱贫攻坚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勇气,这些都是向大学生讲好云南故事的丰富资源和生动案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好云南红色资源,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以革命精神筑牢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

中共云南第一个地方组织建立后,李鑫、王德三、赵祚传、李国柱、吴澄“我以我血荐轩辕”,为革命英勇献身。李鑫作为云南特别支部创始人,在入党时立下誓言:“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犹如今日生;以前吃酒吃烟,今后重新做人,把一生交给党。”王德三作为中共云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临刑前在给父亲的遗书中写道:“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赵祚传曾任云南省特别委员会书记,先后3次变卖家产以解决组织活动经费,在就义前一天,给父亲、妻儿留下遗书,“我为主义而牺牲,为民众而牺牲……心里坦荡安然”“为国牺牲,算死得其所”。李国柱、吴澄是云南共产主义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先驱,两人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牺牲时,吴澄怀有身孕。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赋诗表达豪情壮志:“凭我们不平之血的飞溅,把全世界涂染遍!”

用好红色资源,把英雄故事作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活案例,帮助他们明确人生目标,确立奋斗方向。为此,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在高校开设云南地方党史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将云南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带领学生到云南红色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讲故事、现场教学、观看史料、聆听解说,让学生深刻认识云南地方党组织创建的艰难历程和共产党员作出的流血牺牲,深刻理解“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崇德精业,在刻苦学习中找准人生坐标,在奉献社会中增强服务本领,以极大勇气克服前行道路上的风险和考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青春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谱写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广大青年学生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了云南红色资源中,在长征途中、抗日战争中以及解放战争中,云南各族人民以极强的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将爱国主义激情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斗争中,与全国人民一起筑起了民族复兴的钢铁长城。

1935年至1936年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先后经过云南,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35年2月在威信县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1935年5月,红军靠6只木船在当地37位船工7天7夜的帮助下,从皎平渡口顺利渡过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7年,为了抢运抗战物资,20万中国劳工在缺乏施工机械的情况下,仅用9个月时间就修通了长达959.4公里的滇缅公路(中国段),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为全国抗战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国家危难之际,教育也没有停下脚步。西南联大是办学的奇迹,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在云南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945年,为制止内战,昆明青年学生发起“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这场以学生运动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浪潮席卷全国。

高校思政课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案例,讲好云南人民保家卫国、支持革命、英勇抗战、教育救国的爱国主义故事,突出地方特色,让云南和来云南上学的广大青年学生认识云南、了解云南、热爱云南,激发建设云南、为云南作贡献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将家乡的爱国主义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青年学生通过近距离探寻英雄足迹、瞻仰英雄故居,感悟英雄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激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源泉和动力,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以艰苦奋斗精神赓续广大青年学生奋斗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艰苦奋斗深深熔铸于云南民族精神血脉,成为云南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云南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一是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且原始社会生产形态、奴隶占有制、封建领主制或封建农奴制社会、封建地主经济同时存在。省委、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将“直过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是云南社会治安形势复杂,解放初期,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安全稳定,省委、省政府开展剿匪斗争,到1951年底,云南省境内的各种土匪已基本肃清,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生产建设和社会改革顺利进行。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南党员干部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其中,西畴县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99.9%的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生存发展环境极为恶劣。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贫困的生活状态,广大群众发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的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精神,加强对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使石漠变桑田,高原特色农业得到发展,西畴县呈现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发展模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也是坚韧不拔、不等不靠、攻坚克难的云南脱贫攻坚的范例。怒江实行党建扶贫双推进,发扬“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脱贫攻坚勇气和“苦干实干亲自干”的脱贫攻坚作风,精准扶贫,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向党和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云南脱贫攻坚中,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人物。有心系独龙族群众,主动向组织提出“把办公室设在独龙江”,带领独龙族群众发展名特优产业,使独龙族群众一步跨千年,实现独龙族整族脱贫致富的“人民楷模”高德荣;有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手把手将农业生产技能传授给贫困群众,潜心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农民院士”朱有勇;还有扎根滇西贫困山区教育一线40余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把19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带出大山、送进大学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

传承云南红色基因,就是要在思政课中讲好云南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发展故事,让广大青年学生记住为云南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和事,并以他们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乡、知史兴乡,做改革的推动者、发展的贡献者,自觉担当起建设家乡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在思政课教学中,将云南的奋斗历程、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边疆社会治理和疫情防控的有益经验分享给广大青年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理论说服力、感召力,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爱国主义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