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强化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
——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教育为例
2022-11-20许永峰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许永峰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不满足于把理想信念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他们更希望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生活与理想信念间的共振,他们更渴望在实践活动中去真实地感受和求证。
针对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校在开展“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教育时,依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活动育人”的方针,遵循“知情行意”的教育规律,用心挖掘相关理想信念教育资源,丰富优化活动环境,创新活动开展形式,努力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一、优化丰富活动环境,强化全方位育人的意识
高中生生活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环境中,因而其实践活动往往也集中于以上三种环境之中。要培育中学生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坚定科学理想信念,就必须全力对中学生的活动环境加以优化,借助环境的优化,提升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保证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一)创造优秀的班级活动环境
中学生每天大量的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活动环境是影响学生理想信念最现实的因素之一,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教育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了班级大讨论,民主协商如何对班级环境进行布置,营造一流的精神文化环境。在班级全体师生口头与书面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实施了多方面的班级环境改造,以下仅举两例:
1.班级图腾墙绘
通过班级大讨论,全体师生最终将“竹”与“莲”作为本班的图腾,并专门邀请墙绘师将它们分别绘制在教室的南北墙上。“竹”和“莲”色调柔美,形象清雅,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承,被古今国人赋予过丰富的精神内涵,尤其是著名的“竹子定律”和“莲花定律”,十分契合“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教育主题,既美化了班级活动环境,又时刻提醒着班级全体成员。
2.班级前后黑板
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是教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理想信念教育一大阵地。教室前面的黑板是教室里学生关注率最高的地方,可以辟出一小块地方用来做理想信念教育。比如用它来开展“每日名言推荐”活动,每名学生每天轮流推荐符合“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的名言名句,并于周末时全班评选“每周金句”,以作鼓励。
(二)不断改善家庭活动环境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影响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场所。笔者主动联系学生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提醒家长做好榜样,引导父母适当赋予子女一定的家庭责任,有意识地带领子女走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子女加以引导,鼓励子女将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家庭理想信念教育的补充作用。
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教育为例,笔者主动邀请在“时间管理”教育方面成效突出的家长在家长会上或班级群里介绍交流经验,引导家长开展线上线下的子女品格培养大讨论。笔者在班上组织了“我的时间我作主”故事大赛,让每个家庭都有机会展示,借助家庭的力量激励学生,促其成长。通过把家长请进活动中来,把活动创设在家庭背景之下,使思想主题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互相借力,相得益彰。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活动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日常活动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每天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社会活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首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拉近师生距离,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争夺网络上的教育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冷静地看待社会问题,使他们能够克服并抵制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坚定他们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
在开展“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教育时,笔者在班内组织开展了围绕“理想”的三代人对比研究活动,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调查表格,搜集图片物品等资料,用小视频记录研究过程中的精彩瞬间,从身边的细节入手,具体感悟历史变迁,深刻认识家庭衍变背后的时代发展。笔者组织部分精通网络技术的学生,将全体学生的研究成果汇总,举办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线上主题展览。
二、充实创新活动内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活动是一种育人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育人的形式主义。没有充实的内容,活动只能徒有其表,是一副空架子,对理想信念教育毫无帮助,甚至还会起反作用。“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目的。”要丰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教育内容,要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对活动主题有足够深入地研究,对活动主题有足够深刻地认识。笔者组织本次主题活动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性特征,从历史和现实,宏观和微观等角度入手创设情境,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实创新活动内容,以达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一)从历史入手充实内容,增强活动的厚重感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首先要从中华民族大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任何民族都离不开历史这本厚重的教科书,都需要历史这面反思的镜子。教师要精心挑选相关历史书籍和文章,与学生共读共论;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与学生共赏共思;带领学生追溯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尤其是近代中国曲折的河道里,体会过去的屈辱,领悟今日学子的重大使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逐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带领学生重温历史,国家的沧桑巨变,今昔的强烈对比,会使他们感恩先辈,珍惜今日的生活,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历史内容的选择上,要提前考虑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重视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的实际感受,真正发挥出历史厚重感的教育价值,从而切实达到提升教育活动效果的目的。在活动中,学生围绕“青春担当”主题词,收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代的相关文艺作品,从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个人的经历、作品在历史上的具体影响等多个角度了解作品,融主题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之中。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丰富对同一主题词的认识,在厚重感中学会全面思辨地看问题。
(二)从“中国梦”入手创新形式,增强活动的紧迫感
主题教育的活动形式往往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差,要找到好的活动形式就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关注多思考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等方面特别突出的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真问题。活动形式的创新常常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与以往不同,活动环节上遇到了新的亟待突破的瓶颈,迎难而上和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创新活动形式,才能始终紧扣活动的教育目标,而不至于为创新而创新最终背离教育的初衷。
在开展“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教育过程中,教师认真研究高中生的思想特点,把教育活动与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多场线上线下讨论,采用拍摄小视频、创作九格漫画、脱口秀表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研究,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深刻地解读和阐释“中国梦”内涵的能力,从而扎扎实实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梦”的实质。“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伟大的使命感和崇高的主人翁意识,催发学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他们“不负韶华”的决心。
(三)从榜样偶像入手,增强活动的真切感
主题思想教育活动要达到把写在纸上和说在嘴上的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践行,就应该在“儿童的社会兴趣和行动意志”上多下功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生活在学生身边的榜样,能带给学生更多的真实感和说服力,避免出现远离现实的唱高调式的宣讲,真正把空洞无力的说教变成学生目光可及心灵可感的鲜活实例,真正让学生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切身感悟。
教师在组织学生围绕“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主题收集身边的先进人物事例,潜移默化中建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公民观,增强他们对理想信念的信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鼓励每一名学生寻找自己可知可感的真正崇拜的精神偶像,启发学生不要一味地看榜样的结局,更要探寻偶像的发展轨迹,从而找到切实可资借鉴的成才之道。在组织学生开展“我身边的‘大人物’”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人的优点,为每一名学生创造成为“偶像”的机会,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传递正能量。
三、拓展活动空间,扩大理想信念教育的覆盖面
(一)化整为零,挖掘校园生活的活动空间
“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动空间除了班会课、学科教学课堂等,还应该挖掘学校生活的其他领域,例如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文艺演出、运动会、各类主题日和纪念日、重大节庆日等,甚至是日常的班级生活中,如打扫卫生、收交作业、班务管理等。把活动化整为零,改变德育活动中追求表面轰轰烈烈,不注重育人实效,不关心育人长效的弊端,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落到实处,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教育为例,每天晨读课前5分钟都要开展“晨读前宣誓”活动,每天一名学生轮流担任领誓人,根据设定好的主题准备“宣誓”的口号以及个人3分钟主题演讲。又如,班级每周都会围绕主题教育设立一个“本周班级德育微主题”,并由一名学生小组担任微主题主持人,负责记录和评价班级一周微主题的实施情况。
(二)化虚为实,抢占网络生活的活动空间
网络生活的娱乐时尚化、身份虚拟化、互动交流匿名化等特点,迎合了不少青少年追求新鲜、寻求刺激的心理。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生活在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占比正在不断增加。网络活动空间是虚拟的,但它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在这种环境下,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的工具,不再是帮助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学习研究网络新媒体技术,积极抢占网络活动空间,不断在网络空间中开辟拓展新的主题思想教育疆场,让QQ、微信、抖音、B站等媒体平台成为中学德育的新舞台。在开展“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教育活动之初,教师就将网络空间作为活动育人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活动设计都认真考虑是否可以借助网络空间提高教育效果。凡是适合在网络上展示的活动成果,都设计好流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发布,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价值体验。笔者紧紧抓住学生对网络生活的重视心理,把主题教育设计成更利于也更易于学生在网络空间里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系列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网络的聚光灯下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
(三)化学为行,融入社会生活的活动空间
通过积极组织各类社会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改变空洞的说教,让德育真正落地,思想真正入心。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发展的速度和成果,感受中华民族崛起的脚步,了解社会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带领学生深入基层一线,接触不同行业多种阶层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劳动的艰辛,创造价值的伟大与幸福感,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开展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到沪苏通大桥实地考察,参观大桥指挥部,与大桥建设者座谈,了解大国工匠们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体会广大一线劳动者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生活奉献牺牲的高贵精神。依据学校地处农村的现实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新农村新农业新农人”的实地调研活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乡村振兴的变迁,用自己的笔记录乡村振兴的成就,引导学生形成把学习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思考的思维方式,激励他们树立为梦想奋斗的信念。
活动育人将抽象的德育思想润物无声地浸入学生的心灵,是一种深受老师学生欢迎的德育方式。活动育人的形式得到不断创新,它的内容得到不断地丰富,它的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它的空间得到不断拓展,但它为理想信念教育服务的目标不会变,它始终坚持学生立场的原则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