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响教育人生*
2022-11-20倪思春
倪思春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北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匮乏,而看电影就成为我童年时代最美的回忆。可以这么说,那些电影影响了我的人生,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牧马人》,童年时期三次观看,感受各有不同。
一、初次观看,对未来充满希望
第一次看《牧马人》是在一个炎炎夏日的晚上,庄上的大哥哥大姐姐相约着去外村看电影,我也默默地跟在后面。急匆匆走了许久,到了那儿才知道消息错了。原来电影不是在那儿放映,而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放映。有几个人嫌太远就回去了,但是大部分人仍满怀期待地往另一个地方赶去。终于到了地方,第一部已经放了一半,第二部放的是《牧马人》。这种为了看场电影步行十几里路,在那时是很常见的一件事。
初看这部电影,“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也成为我后来常说的一句话,虽然当时我并不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时的农村生活是清苦的,记忆中不是听说这家没得吃了,就是那家又断了粮。
电影主人公许灵均的一生是坎坷的:小时候父亲出国、母亲去世,他因此成为“孤儿”,但是新中国给了他新生,让他进入学校学习,并走上教师岗位。后来,因为父亲在国外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他被下放到西北牧场放马。在草原上,他遇到了热情的乡亲们,结识了淳朴的李秀芝,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勇气。
这部电影让我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我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创造未来。能够上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我同龄的就有一些人因为交不上学费而没能继续上学。那时候一天要去学校三次:早上天还没有亮,我们摸着黑走到学校,走进简陋的茅草屋教室,点着自制的煤油灯开始早读,一直读到太阳出来才回家吃早饭;早饭后再到学校上三节课,然后回家吃中饭;下午再到学校上两节课。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我们都是赤着脚、披着一块塑料布去上学。晚上,我们就在昏暗的油灯下完成作业。生活的清苦磨炼了我的意志,对未来充满希望则让我的学习动力更强,我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小学毕业后,我因为成绩优秀被乡中学录取,后来又考上了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实现了那个时代农村人“跳农门”的梦想。
二、再次观看,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
第二次看《牧马人》这部电影是在室内。大队里刚建了几间大瓦房,放映队将瓦房的窗户蒙上,地上放了一些芦苇席子作为座位,将其改成了简易的电影院。学校组织各班去看,每人交3毛钱。电影可以在白天观看,这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很新奇。
电影中美丽的草原风景吸引了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诗歌吸引了我,主人公一家读书的镜头也吸引了我。我们小时候的课本内容比较单一,古诗词特别少。电影中那首反复出现的古诗点燃了我读书的梦想——我要去读更多的书,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那时候农村书籍比较少,仅有一些画册(也称小人书)可以满足我们的阅读,这算是最好的读物了。偶尔有一本画册出现在班级就会迅速传阅,一本画册在一个人手里停留的时间很短,往往是这个课间借给你,下个课间就要还,因此我们常常选择上课时偷看。这就犯了老师的大忌,所以经常出现画册被没收的情况。
但是我真正的阅读始于听书,就是现在说的有声读物。那时候我家里有一台收音机,每个广播电台都会有播放说书的节目,每天固定时间,每次半小时。我从收音机里听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岳飞传》等书,虽然不全懂,但让我对书中的多元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第三次观看,理解教育需要关爱
第三次看《牧马人》,是在集镇上的电影院。所谓电影院,其实就是一个四周高墙围起来的一个露天院子,地面有一个个砖头砌成的可作坐凳的台子。
这一次看《牧马人》,我发现主人公许灵均得到了很多人的关爱:父亲出走母亲去世后成为“孤儿”,是中国共产党关爱了他,让他完成了学业;被下放到牧场后有乡亲们关爱他,送吃的、给穿的,想方设法让他少受苦。因为有那么多人的关爱,许灵均才能一直走下去,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其实,我也是在很多老师的关爱下才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学习上鼓励我,在生活上关心我,因为有这些好老师,我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师范学校。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在家乡一所小学做老师,教着一群和我一样的农村孩子。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迫切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那个时候的农村孩子想走出去,基本只有参军和读书这两条路。农家的孩子很朴素,也很胆怯,我努力关心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拓宽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调皮的、逃学的,还是厌学的、后进的,我一个都不放弃,批评、鼓励、督促、鞭策,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成为一名得到家长认可的老师。
童年已然过去,童年看的那些电影却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静悄悄地影响了我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