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理论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

2022-11-20李晨伟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12期
关键词:政治内容思想

李晨伟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探索知识提供了丰富资源,而内容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更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面对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以“读者”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大学生需求,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接受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一)现实需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接受与否”是人们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代表着人们对某种观念、论断是认同还是拒绝,表明了接受者对所接受内容的主观态度。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教育理念多么超前、教育内容如何丰富、教育手段怎样先进,如果整个教育环节的安排脱离了学生实际而被拒绝接受或虚假接受,那么这种教育则是无效的,或者说是低效的。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网络赋予了教育双方平等参与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弱化了教育者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对于在网络中享有高度自主性的学生来说,接受什么、接受多少、是否接受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与此同时,学生的接受效果如何也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相关,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接受理论提出的“走向读者”,由原来的“文本中心论”转向为“读者中心论”,这种“读者转向”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我们从受教育者出发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依据:二者在过程中都强调受众至上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高度的自主性,拥有更加多元的选择。教育者应摒弃强制性掌控受教育者的错误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更加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关注受教育者特点与需求,这与接受理论中读者至上的观点具有契合之处。与此同时,作者创作文本、读者在阅读时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这个过程,与教育者传达教育内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具有相似性,都强调了受众至上。因此,接受理论的运用为增强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地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动力源泉。

二、期待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依据

接受理论高度重视读者在文学价值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读者的阅读和接受赋予作品的生命力。接受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大脑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文字符号、思想观念,以及对生活的认知与感受等,这些在阅读文本之前已有的经验在接受理论中被称之为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读者理解文本、与文本发生联系的前提,因为一个大脑一片空白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并接受具体文本的。而作者在创作某个作品时,头脑中会有一个“假想”的读者,作者正是根据这个假定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创作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的运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教育者要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作品只有满足读者的需求、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才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动机,才能被读者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样如此,要真正契合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以使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接受。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大学生的“期待视野”

“接受理论高度重视读者的基于审美经验产生的期待视野,将其作为影响读者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文学文本与读者的审美经验一致,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文本就能被读者顺利接受。反之,如果读者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无法理解文本,则难以接受,文本即使再精彩也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可,也就成了一堆被堆砌的文字符号。”因此,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教育者就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内容的选择上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其与大学生的期待视野达成视野融合,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接受态度,增强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效果。

三、基于接受理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设计

(一)优化“灌输”,强化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师讲授与课下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对知识的简单记忆与重复,接收到的是僵化的、教条式的灌输,缺乏学理上的思考与情感上的认同。而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渐增长,信息选择的自主权越发凸显,使得大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信息进行自由选择,生搬硬套的灌输则会受到学生的厌恶与摒弃。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激烈严峻,许多国家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灌输,由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难以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网络环境中保持自身独立性,从而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应顺应时代潮流走进网络空间,并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优势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更具时代感的解释与宣传。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并非强制的,它反对“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 ,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开展以启发、帮助和引导为特征的教育活动,强调大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认识”,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此外,充分利用网络将原本单调、晦涩的说教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乐在其中的同时充分感知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让马克思主义入耳入心。因为只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强烈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从而真正接受与信服,以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剖析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体现教育内容的因材施教

网络的进步给予我们获取信息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快速筛选与整合,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及传统课堂的权威性。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内容的选择上贴近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教育内容从枯燥乏味向绘声绘色的转变,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1.贴近“实际”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着眼于鲜活生动的实际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反映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凸显教育内容时代性,不断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贴近。对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应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可以结合我国社会以及国外的热点问题、热点事件,结合相关专业内容在网络上发起话题讨论,引导大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反思,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满足了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好奇心,又在轻松的氛围下加强了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2.贴近“生活”

当前网络不断发展,其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捕获了许多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学生群体,他们所实践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里、操场上,微信、微博、贴吧、论坛、抖音等新兴媒体成了学生校内学习之余的“主战场”,这其中包含的海量信息虽然满足了学生探索各个领域的求知欲,但碎片化的信息却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影响。因而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恰当联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聚焦学生现实生活中丰富生动的素材,在不断了解学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新内涵,融入大众化、生活化的内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力,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真正实现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3.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了解学生的愿望与需求,充分把握广大受教育者的脉搏,做到“对症下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多样化的信息虽然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存在与传统教育内容同样的弊端,即以党的政策文件等为主要来源,忽视学生的客观需要,同其他多元信息相比,便显得有些“大”“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因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要以学生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学科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说学生想听的话,构建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三)吸收网络流行话语资源,强调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网络流行语其简洁、幽默、通俗的语言风格,深受大学生的追随与喜爱。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谈道:“现在我们有许多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喜欢看;他们的演说,也没多少人喜欢听。”为此,“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以网络流行话语为窗口,契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青年化、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但在向网络流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选择性的借鉴,避免消极思想的网络话语,同时适当吸收青年文化,多讲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的“接地气”的语言,打造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方式,以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

(四)借助网络平台,优化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仅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已经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使过去生硬死板的说教以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展开,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交流与对话,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1.打造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云平台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丰富的教育资源,网络环境下,加快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平台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应依托互联网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一个科学、开放、动态、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首先,组建专门的教师队伍,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往的教育资源云平台大多通过购买数据库、呈现教学视频课件等供学生学习,内容单一且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面对高校内理论基础存在差异、学习需求各式各样的众多学生,一方面,要不断丰富教育资源的类型及内容,以满足和拓展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在满足学生多样需求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自身发展所需以及急需急用的知识。

其次,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更新教育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及资源更新的速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应针对学生在教育资源云平台上留下的网络痕迹,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和需求,剔除那些利用率低的、陈旧过时的资源,进而对现有学习资源进行持续动态的更新与完善,充分发挥学习加油站的作用。

2.构建学习型网络社群

“网络社群是若干个体通过各类网络应用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群体” ,是一种建立起彼此间联系与沟通的新的组织形态,不仅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结合。在高校,学习型网络社群凭借丰富多彩的信息分享以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产生发挥作用,对于教育内容的丰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构建良好的学习型网络社群,首先,要强化社群信息管理。一方面,定期推送前沿的高质量思想理论信息,以保证信息的科学性与方向性。另一方面,征集兴趣话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性与趣味性并存的讨论,避免单纯的谈天说地。不仅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能够通过信息共享、互动讨论随时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及思想动态变化,因事、因时、因势对教育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与更新。其次,要发挥领袖的作用,实现思想引领。网络空间下,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使得学生在面对多元选择时,难以在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混杂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此时,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社群中为他人提供信息、施加影响的重要作用,他们独立有主见,掌握着丰富的知识信息,为人热情友善,在学习网络社群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因而能够在社群成员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上发挥一定作用,避免了“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理论传授者,而受教育者成为被灌输的容器” 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平等交往中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理论体系。

3.巧用“微”平台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1年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6%。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发送信息,直接、广泛地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参与性,这种超强的传播速度与高度的感染力使之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的有效传播载体。

首先,巧妙运用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不仅是日常生活中联络沟通的社交软件,其丰富的内容、有趣的形式,在学生以及教师群体中都备受欢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日常生活记录。近些年来,微信朋友圈作为高校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网络桥梁,操作便捷且内容丰富,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率极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朋友圈,创造性地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分享生活趣事、旅行游记、美食美景等,不仅迎合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同时为“打入”学生群体、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提供了诸多便利。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及知识。通常,微信朋友圈是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小小天地,但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利用形式多样的朋友圈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及知识,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需要在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上进行精心的培育与引导。一方面,整合、发布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对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及时做出回应,补足课堂教学中相关信息的“缺位”;另一方面,对于国际国内热点问题、时事政治,要表达鲜明的思想观点与政治立场,坚持对主流话语的坚守与掌控,展示坚定的政治态度,彰显政治底色,充分发挥微信朋友圈的价值引领、政治导向功能。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兼具政治性与趣味性,比如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表情包等不同组合的形式灵活生动地将原本政治性、理论性极强的思想观点展现出来,使大学生无形中不断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

其次,灵活运用抖音。Quest Mobile《Z时代洞察报告》显示,在互联网时代,24岁以下移动互联网网民对于移动短视频的喜好,抖音位居榜首,占比73.6%。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刷”抖音、参与兴趣话题讨论、分享校园生活,操作简单且妙趣纷呈。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应在既满足教育要求又迎合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抖音积极的教育作用,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是发布趣味性与政治性并存的短视频。抖音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生动活泼地呈现教育内容提供了契机,一方面要主动贴近并融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实际,打造既接地气又蕴含价值引领的饱含正能量的教育内容,做好抖音用户群体的意识形态引领,防止“缺位现象”。另一方面,发起话题讨论,不仅能使大学生参与其中,也使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讨论、反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是组织主题鲜明的校园短视频征集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红色文化教育、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祖国、厉害了我的国、我为非遗打call等趣味十足的主题,既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又传递正能量、蕴藏价值引导的视频内容,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仅通过课堂、书本获取知识的壁垒,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猜你喜欢

政治内容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