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固废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措施探讨
2022-11-20郑敏甘俊谢天陈彬
郑敏,甘俊,谢天,陈彬
(安庆振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安庆 246005)
作为工业生产大国,工业固废处理问题历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有序推进,工业固废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长,对我国工业固废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规划提出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工业固废处理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十四五”规划的提出,工业固废无疑正在面临巨大的压力。从我国工业固废处理情况来看,当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工业固废处理诸多环节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因此,如何加强工业固废处理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1 我国工业固废处理现状
我国当前的工业固废主要集中于化工、矿业、化纤、火电、食品等相关的产业,而不同行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一些重工业来说,其在工业生产进程中会生成大量的固体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较大。综合参考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工业废料数量共计13.8 亿t,综合利用量为8.5 亿t,处置量3.1 亿t,储存量3.6 亿t,倾倒丢弃量4.2 万t;工业危险废弃物产生量共计约为4 498.9 万t,综合利用量为2 491.8 万t,处置量为2 027.8 万t,贮存量为756.1 万t[2]。综合参考上述相关数据能够看出,我国针对工业固废采取了多元化的处理方案,但仍旧存在大量的工业固废,其不仅导致土地占用与资源浪费问题,同时本身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
2 工业固废处理现存问题分析
2.1 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工业固废从最初的产生、转运到最终的利用与处理等流程关系到多个单位,而这个过程中各方是否能够进行高效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工业固废的处理效果。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尽管各地围绕工业固废处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并未针对各方的权责进行明确的规定,且各个部门之间又存在信息共享不足、协同管理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在工业固废处理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纰漏部分[3]。
2.2 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
对于工业固废处理来说,资源化利用无疑是重中之重。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不够理想,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导致资源化利用的情况不够理想。例如,对于粉煤灰等相关的工业固废处理来说,当前主要是通过建材行业进行处理,但建材企业相关的产业品种相对较为单一,且产业链不够完善,附加值相对较低[4]。又比如,对于工业副产石膏来说,当前资源化利用主要是回填,将其回填到废弃的矿坑,以此来针对矿山进行修复,然而矿山渗出液的存在,非常容易引发地下水污染问题。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尝试通过多元措施加强工业固废处理,工业固废综合处理能力也得以有效提升。根据“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可知,我国提出在2020年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3%,但当前仍旧未能达到上述目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我国参与工业固废综合处理的企业大部分规模相对较小,未能与上游工业固废企业进行有效的关联。与此同时,上游企业本身对于工业固态综合利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下游企业;另一方面,我国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5]。
2.3 环境监管能力较薄弱
从我国工业固废的特征来看,集中表现为种类繁杂、数量庞大、成分复杂,对于工业固废处理的污染防治关系到多个领域,管理难度相对较高。从当前工业固废处理领域的环境监管工作来看,环境监管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诸多地区仍旧没有建立全面覆盖市、县、乡的监管机制,并且在监管技术、监管覆盖范围等方面不够理想[6]。与此同时,诸多企业长时间依赖追求经济发展的理念规划,往往将效益作为第一原则,完全忽略了企业自身需要承担的环保责任。这就导致这些企业在工业固废处理的投入不足,同时不愿意主动接受环境监管。此外,当前社会大众对于工业固废处理的认知不足,缺乏参与意识,并未意识到工业固废处理对自身的影响,没有主动参与到工业固废处理的监督。
2.4 危险固废处理不完善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开展危险固废处理技术研究相对较晚,在长时间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会采用就地焚烧或者填埋的方式,甚至会存在非法回收利用的问题,极为容易导致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一些危险固废进入到工艺水平落后、生产设施简陋、二次污染防治能力差的企业当中,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此外,诸多企业环保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在危险固废储存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够规范的地方,未能严格按照要求针对危险固废进行回收,特别是废机油、废溶剂等各种危险固废存在少报瞒报现象[7]。
3 工业固废处理优化建议
3.1 建立健全工业固废处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规范与否关系到各项工作的最终效果,对于工业固废处理来说,同样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工业固废处理的整个流程,针对各方责任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才能有效保障工业固废处理效果。这就需要针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梳理现有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等,从顶层设计方面针对工业固废规章制度进行完善[8]。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业固废处理流程中各个部门的责任,建立全面覆盖生态环境、商务、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等各个部门的责任权力清单,针对各个主体在工业固废生成、收集、转移、利用、处理、信息共享等各个流程的责权利边界,从而有效完善协同工作治理体系。
3.2 基于多元措施提高资源化利用率
对各级政府来说,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固废设施的资金扶持力度,市、县、镇应当共同设置有关工业固废处理相关的专业基金,通过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资金投入的持续性。要想提高工业固废处理能力,必须要主动引入专业设备、先进技术,基于各种设备、技术的科学应用,保障工业固废处理的质量。为有效提升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未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基于多元措施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首先,全面开展工业固废三化关键技术、拳头产品、重要工艺的相关项目,通过推动相关项目的发展,解决当前产业布局不够完善的问题。其次,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的深入合作,通过地方政府进行引导,企业与各个研究机构共同参与,进一步加大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工作,政府通过搭建相关的专项、规划,致力于创造一批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示范项目、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从技术方面解决资源化利用率问题。再者,引导企业延伸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相关产业链,致力于提升工业固废的附加值,推动企业与产业链中更多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有效促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的有序拓展,实现资源化、高值化的目标。
3.3 结合处理流程建立全程监督体系
对于工业固废处理的监督管理来说,应当严格遵循“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全面结合工业固废处理流程建立全程监督体系,全面覆盖工业固废生成、运输、处理等整个过程。具体来说,全程监督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两点:一方面,引导各个工业固废生产企业进行视频监控设施、传感器设施的安装,需要全面覆盖产污节点、工业固废出入口、贮存场所等,同时需要在市级层面构建完全统一的信息平台,针对全部监控单位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同时监督管理的信息需要进行云端保存,保障工业固废处理的可溯源。对于工业固废利用处置企业来说,需要在工业固废入口、贮存场所、利用处置场所、利用处置位置构建详细的交接记录制度,同时整个过程中均需要进行实时跟踪,通过第三方参与监督,保障监督过程中的科学性、公平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处理力度,积极利用线上途径创新工业固废处理监督管理模式,全面开通官方主页、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引导社会大众参与进来,全面畅通投诉渠道、信访渠道,积极落实环保法律、技术咨询、政策等相关服务,主动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管。
3.4 加大危险固废处理技术研发力度
之所以存在危险固废处理不完善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在设备、技术方面相对较为落后,针对危险固废的处理力不从心。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出台有关的激励政策,为这些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帮助企业获取资金,针对设备、技术进行更新,为危险固废合理处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全面做好矿业、金属冶炼等各个行业的危险固废处理。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应当进一步加大危险固废行业的投入力度,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指导意见,引导危险固废处置行业的有序发展,为行业提供第三方服务的支持,有效减少企业承受的压力。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危险固废处理技术、替代生产工艺的研究力度,通过政府部门牵头,企业、高校、科研部门的全面参与,共同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从源头上解决危险固废的处理工作。例如,对于锌锰电解领域来说,应当全面研发应用重金属水污染自控削污技术,选择双面阴极板挟带液原位刷收技术、视差三维轮廓智能识别技术等,通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一次性解决重金属水污染物,在有效简化生产工艺的同时,减少重金属废水的生成量。通过加大危险固废处理技术研发力度,在强化危险固废处理的同时,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固废的生成。
4 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固废处理作为环境保护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与大众健康,能否加强工业固废处理就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充分认识工业固废处理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工业固废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主动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在工业固废处理方面的先进工艺、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建立健全工业固废处理规章制度、基于多元措施提高资源化利用率、结合处理流程建立全程监督体系、加大危险固废处理技术研发力度,从而有效强化工业固废处理,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