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高校引领力提升对策研究

2022-11-20袁美娟祝大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舆论学术

袁美娟,祝大勇

全媒体时代,网络作为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的重要战场,已成为西方不良价值渗透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体构成,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稳定的价值判断,因此极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高校应该完全重视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动向,激扬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网络时代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主要渗透形式

西方敌对势力认为我国的发展和壮大,对于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都是一种威胁,因此从未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1]西方对我国的渗透极具蛊惑性,披着各种伪装的外衣,其本质是西方社会制度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的渗透,并且传播方式较为多样化、大众化以及针对性,往往能不知不觉中降低大学生的警惕性。

(一)舆论声势:网络空间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民意伪装

网络舆论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2]它是网络空间里各种态度、意见、看法和情绪的总和,我国为避免西方不良价值侵犯我国意识领域,建立起层层网络“防火墙”,试图从传播途径阻断其渗透,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却居心不轨,研制多种翻墙软件,多渠道免费推广至大学生且教其使用,突破我国对于西方不良思潮的网络封锁,来为其意识形态的输出开辟途径,并且西方某些国家可以任意控制信息传输的内容,这些价值渗透使得大学生反复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扰,西方的反华势力在网络空间散发大量的抹黑中国的不实负面舆论,“中国威胁论”“西方先进论”等思想未曾消弭,诋毁中国的形象仿佛已经成了很正常的行为,西方对中国发起的舆论战,其规模和投入的力量之大是30年来首见。当今世界,新闻报道仍然是影响人们认知的重要途径,西方各国操纵着新闻报道的主导权,成为他们的舆论阵地,散播关于中国的负面言论,对不明事实真相的人群产生了恶性的引导作用,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下,情感优先于理性,歪曲的网络舆论难免会蒙蔽处于价值观塑造时期的大学生的双眼。

2020年9月西方国家发动新疆棉事件,集体针对中国,美国不仅公然违反商业规则,还给新疆棉花生产安上使用“强迫劳动”的罪名,要求进入美国的纺织品等不得使用新疆棉花,迫使许多跨国服装企业纷纷声明他们的产品不使用新疆棉花。[3]在此大环境下,西方雇佣写手出动引导舆论导向,颠倒是非,使得一些原本立场坚定的大学生也对该问题产生了质疑,在官方媒体的评论区提出不该有的疑问,引起多种价值观对立,混淆民族立场和国家立场。更有甚者,西方国家雇用变节者,挑起国内冲突,引起分歧和隔阂,用污蔑歪曲的行为方式对目标国家攻击,严重威胁社会稳定,该如何治理打击西方的不良舆论,正确引导青少年分辨真实信息,值得我们深思。[4]

(二)西方文化:网络空间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娱乐形式

网络空间具有高度的时空压缩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所以西方的网络文化也具有高度控制性。[5]因此西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控制力不容小觑。《法国传媒史》中一名社会学家曾说过:“一个社会的文化既包括无形的方面——信仰、观念和价值,也包括有形的方面——实物、符号或技术。”[6]信仰、观念和价值这些文化的无形方面在传播中虽难以引人注目,却和有形物一般极具重要性。而这些无形的内容大多以影视、音乐或书籍等为依托呈现在公众面前。大部分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流行艺术等途径来了解西方文化,近年来充斥着西方价值理念的“漫威英雄影片”“DC英雄联盟”等一经问世便受到大学生的追捧,成为一种群体潮流,为其所津津乐道。但是西方影视等文化里往往刻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观念与价值取向,例如耳熟能详的《美国队长》《生化危机》《冰与火之歌》等影视剧,内容中宣传着大量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西方不良思潮,其中不乏暴力色情的镜头,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美国电影界制造了一个宏大的“英雄宇宙”,不遗余力出口带着资本色彩的电影,中国是好莱坞电影的最佳出口基地,尽管这些电影在表象上不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立场,但是在影片中却传播着西方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扬“民主自由”理念。另外麦当劳、罗森、星巴克等等西方母公司的实体店铺随处可见,融入当今多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并且这些“快时尚”西方资本在近些年有浸入高校之势,在校园内建店营业,受到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无疑也是隐性渗透之一。美国对华“十条诫令”的其中一条为: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以及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7]西方国家妄图对于其他国家进行“和平演变”,而其“软实力”文化价值不停输出便是他们试图主导全球的表现。

(三)学术话语:网络空间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学理包装

学术话语权主要包括“权利”和“权力”。“权利”指拥有学术的“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和学术自主权”。[8]“权力”表现为“引领学术发展的趋向、决定学术议题的设置、左右学术评判的尺度、主导学术交流的势态等诸多方面”。[9]西方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步建立起学术话语权,通过学术途径不断输出自身的价值观,不仅仅彰显了学术水平程度高,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国家的意识形态,关系到国家战略的部署。学术话语是统治阶级“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10]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逐渐构建起一套严谨机密的学术话语体系,将向其他国家灌输西方意识形态的行为披上了学术的外衣,试图掩盖其“文化侵略”的目的。西方的学术理念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学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削弱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价值认同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由于西方学术发展的领先性,国内部分学者及大学生难免会从心理上产生崇拜,盲目信任宣传“西方理论”,从而成为西方不良价值观的附庸,构建起对于西方价值的高度认同,不自觉地成为追随支持者。

在美国“青年领袖项目”中,有名为“少年奖学金”项目的子项目,就是借着学术交流的机会,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段,将美国的思想和理念展现给他们,并且,通过西方国家长期对青少年的研究,以及其精英主义思想的运用,对于早有领导力潜质的青年,会被划为重点对象,努力使其“摆脱”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对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理念产生认同。西方国家近代以来便注重通过学术来渗透影响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动摇其根基。例如西方的传教士李提摩太通过创办中文刊物、主持翻译书籍来影响中国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他深信,影响读书人就等于控制全中国。[1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术教育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要警惕学术话语外表下的意识形态渗透。

二、网络空间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在全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网络空间下新兴媒介的便捷性、开放性加剧了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下发酵、播散的情况,不良意识形态渗透在现实世界与精神层面的方方面面。而高校作为我国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意识形态培养关键基地,西方国家将靶心瞄准于高校大学生,这对高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校大学生的头脑活跃、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拥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但正是这样更容易遭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产生消极影响。

(一)西方意识形态舆论渗透引发价值判断标准迷失

西方国家通过网络舆论的方式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大学生在这个个体发展阶段更倾向于获得群体认同感,在网上表现为“网络圈群化”现象,“网络圈群化”是参与者为满足某种目的,自觉组织创建参与的社群,圈内成员社交关系密切相连,在网络舆论发生时,容易被意见领袖“牵着鼻子走”,丧失自身理性认识。而西方国家在我国网络舆论场域,大力培养“西方代理人”,并且主导其网络话语权,实现其政治意图,表面上迎合大学生的需求,实则恶意误导,在网络上挑起是非争端。而“后真相”时代情感诉求优先于真相的讨论,它的发展又为西方国家散布舆论推波助澜。面对网络舆论,高校大学生迷茫焦虑,对事实真相保持怀疑态度,大学生思想中非理性的部分被放大,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任由怨恨等负面情绪肆意蔓延,网络舆论中无论是挑起“男权”“女权”的性别对立,还是“中国威胁论”扶植“精日”“精美”份子为西方国家发言论声,背后都少不了西方国家的幕后黑手。前不久,前有拥有千万粉丝的b站up主党妹,在辽宁抚顺博物馆前跳宅舞,后有当红明星张哲瀚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网络爆炸性舆论,伤害国人感情的行为本该毋庸置疑地受到严厉谴责,然而仍然有“网络大V”带着所谓圈群内的粉丝为其“洗地”,在这些粉丝中不缺乏高校大学生,“网络大V”背后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校大学生在追星面前丧失理性,卷入网络舆论的漩涡着实令人心寒。在网络舆论场中,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变得淡薄,因为网络有其弱规范性,个体容易感受到压力,从而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大学生也在网络舆论下丧失了自我认知与思考,动摇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导致理性精神迷失。

(二)西方意识形态文化渗透引发审美观念的畸变

大学生仍然处于一个思想建构不稳定的时期,没有严格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标准,容易人云亦云,并且审美观还处于价值观中重要却极易被忽略的地位,在西方意识形态文化渗透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思维方式更加“西化”,实践行为更加“西式”,追求西方小资,“假精致”的生活标准,看待事物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审美观的畸变。西方的文化中对西方无限美化,架构了虚幻的“乌托邦”的世界,生活中遭遇挫折或不如意之事,内心产生挫败感,却不被家长或老师理解,内心倾诉欲望难以表达,西方的娱乐文化便提供了“心灵”栖息之处。而大学生在观看西方影视剧或是听欧美嘻哈音乐时,获取的碎片化的信息,对于视觉的冲击带来的只是短暂的快乐。“漫威宇宙”创造的一个个无所不能、上天入地的英雄人物,不死之身有着酷炫的技能拯救苍生,象征着力量与强大,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拯救集体,极大地突出个人能力的作用。例如美国队长盾牌的蓝红标识印在T恤或背包等实体物上,成为许多大学生选择同类商品时购物的首选。再者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受到我国青少年广泛欢迎的美国地下嘻哈文化,以“戴着棒球帽、穿着超大码服饰、印着刺青、梳着脏辫、戴着夸张金属饰品的标志性装扮”。[12]大学生审美追求猎奇,受到嘻哈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不免走向歧途,在很多中国青少年看来这种装扮风格酷劲十足,他们深深为之着迷并纷纷效仿,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在校园公众正式场合穿着随意,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选择纹“花臂”来追求标新立异,间接误导大学生审美观念,导致大学生审美过于注重直观浅显的事物,而不看重事物的价值底蕴,忽视了自身审美内涵素质的提升。

(三)西方意识形态学术渗透引发学术自信弱化

西方学术话语的渗透帮助其争夺学界的霸权制高点,营造出一种“西方学术远优于中国”的环境,并且将自身在学界的成功归结为西方的理念与制度优越性,根本目的仍然为提倡西方意识形态的先进,来蛊惑我国学者产生对本国的学术的不自信。高校大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由于教材的研究方法大多都是以西方学术理论为基础,并且较多为有着重要地位的权威理论,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西方学术理论的尊敬和认同,拿其标准衡量我国学术的发展成就,盲目信奉西方的标准为评价圭臬。而恰恰西方国家擅长运用学术话语进行意识形态的包装和推销,打压限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形态学术的发展,吹捧西方资本主义理论。高校的教师是大学生与学界沟通的重要桥梁之一,西方的学理渗透促使教师在授课时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采取不当言论方式教学。部分教师热衷运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治理,在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上对标“西方主张”。[13]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理论产生异质性差异,贸然用西方理论的框架和理念来研究,导致中国学术话语的被孤立与屏蔽,生命力弱化,这对大学生产生了恶劣影响,削弱了大学生本土学术话语的自信心,形成错误的文化认知心理,从而对中国学术文化产生自卑感,产生“媚外”学术心理,对本民族文化疏远而与西方文化亲近,甚至以对西方学术了解程度来标榜学习实力而沾沾自喜。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学生自幼接受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只有中国的学术话语才能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讲清楚实践的科学逻辑和我国取得成就的制度优势。我国自1949年以来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证明道路选择的正确性,而作为本土学术话语,中国学术有资格也有能力更有必要在国际学术中取得一席之地,而首要的是获得国内高校师生的坚定支持与民族自信心。大学生是我国学术发展的潜在力量,也是建设中国未来学术话语权地位的关键所在,根基如果出了问题不仅学术失语,同时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将必然产生。

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下高校引领力提升对策研究

高校具有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的责任与担当,针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毒害,若不能帮助大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就会沦落为错误意识形态传播和发展的土壤,因此提升引领力守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刻不容缓。

(一)引导扭曲的舆论方向,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经常以“5G”速度网上冲浪,并且通过网络信息来了解最前沿的动态。高校在面对网络不良舆论渗透攻击时,必须根据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坚持做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扩大正统声音的影响力,牢牢把握好网络舆论的主动主导权,发挥好校园主流媒体的优势。当舆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尽所能发布真实、客观的信息,一定避免出现“反转真相”“虚假真相”的情况出现,防止弱化高校主流媒体的权威,并且与相关技术部门合作,建立大学生舆情机制,当面对网络上不良舆论时,准确科学地做出研判,“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来对错误的言论进行有力回击。要充分考虑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发表言论时除了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时代话语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也要为大学生群体发声,避免“沉默的螺旋”现象出现,做到每个大学生都有麦克风,想说,敢说,说的也要落实到实处,化解舆论危机,来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引导舆论的走向。同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有专属的社交网络,高校工作者可以在大学生网络社区中尽可能保持足够高的活跃度,提高自身的节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是指该节点的度数即与该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个数,及与该节点相连的边的数量,在网络空间下体现为与他人交流的影响力,例如粉丝数量,网友回复数量等方面指标。[14]与大学生加强信息的交互程度,能够迅速地了解网络空间下的实时网络舆情,关注权威媒体或者大学生群体集中关注的媒体的言论与动向。同时,在社交网络中的某些意见领袖的言论有时候可能会引发舆论,也可以选择性地进入课堂,与学生展开交流,将“自主”与“引导”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客观理性地认知各类媒体所发布的信息。

(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心

高校课堂仍然是灌输知识的主渠道,面对部分高校大学生审美畸变的情况,丰富基础理论课是帮助其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高校具有文化传承的优势,文化底蕴厚重,意识形态话语具有文化自信,容易受到学生的认同。而开设审美理论课的前提,是教师队伍也要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培育自身的“美商”“情商”,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清楚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下,什么是正确的审美标准,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怎么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身正为范,发挥榜样作用。另外审美理论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教学,更应该纳入通识课程体系,保证长期有效、覆盖全体大学生,不断的普及推广,让高校大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正确审美的意涵,清楚美的展现形式和发展历史,并从中把握审美的本质。与此同时,线下审美课程的开设同时也可以发展线上课程,通过选修学分、开展网络答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正能量信息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熏陶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境界与素养提升,追溯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文明史。我国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流变,锤炼出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例如沿袭千年的汉服文化,汉代的酷飒大气,晋代的仙气飘逸,唐代活泼开放,宋代端庄优雅等等,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研究会更加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底蕴深厚,也能让学生直接正面接触正确合理的审美观念,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深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形成深刻、浓烈的文化情感,提升文化认同,从而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理性的判断。

(三)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学术话语自信心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醒我们,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5]当前高校的教育体系中,通过引用外文教材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思想,批判地吸收来提高教学质量,但部分学科过于“固执崇拜”西方学术理论,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相关领域的指导地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失语失声,不能凭振聋发聩的影响力对大学生产生思想冲击。高校应该在主渠道中彰显主导权,打造自己的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在教材的编写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其中,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其中,教学过程中用中国话语中国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声音传播给高校学生。在学术发展时,我们仍要秉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辩证地看待西方优秀学术成果,提高辨别良莠理论的能力,不忘我国学术的主体意识,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我国高校有着严谨的学术理念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参会,在国际学术论坛、国际项目合作等国际学术界释放中国声音,提高国内国际活跃度,创新学术理论成果,构建中国特色学术理论体系,以自身优秀实力获得学界认可。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起学术自信心,改善本土学术自卑心理,并且大学生从小接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本国学术内容更加契合,因此会极大地提升学术自豪感。此外,在硬件设施建设中,例如图书馆的藏书,都应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关书籍和本国优秀学者所著书籍的比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大学生的学术认同感。

四、结语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给我国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入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和辨识性,还需要深挖其背后的本质目的,引导大学生理性正确地看待,在文化的激荡碰撞中守住本心。随着我国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在提升影响力的道路中不断探索前进和创新,上下一心,多方面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定能奏响主旋律,抒发正能量,提高自身的抵御能力!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舆论学术
哈里梅根活得这么欢脱 却以一己之力引发英美两国舆论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期刊与当代学术研讨会暨《长江学术》发展论坛掠影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学术出版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