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
2022-11-20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孟晨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孟晨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速度不断加快,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由原本的单一学科知识教学,逐步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自身学习观念,在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不仅重视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更应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初中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应重视教学设计,加强实践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同时还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展现教师信息素养,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缺乏核心素养
当前我国虽然教育改革速度在不断加快,但就教学现状分析,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依旧处于单纯操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在新课改后,虽然绝大多数教育对核心素养重视度有所提高,但目前依旧有较多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将过多精力以及教学时间用于教导学生进行软件操作,对学生信息处理相关知识掌握有所忽视,教学设计水平需不断提升。例如,在开展“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教学时,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对部分媒体作品制作的相关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等专业性知识并未开展讲解。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缺乏核心素养教学,教育者应提高重视度,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形式化
在开展调查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可知,部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虽然会进行教学设计,但就教学设计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效果分析,教学设计依旧过于形式化,浅表化。例如,在新课改后提出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绝大多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合作探究”理解不足,认为合作探究就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合作动手讨论,自己依靠课本或网络进行学习,教师未能及时进行干预指导,也不会对学生后期活动开展进行引导。在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依旧为学习状况较佳的学生进行开展,对学习能力较差或理解性较差学生没有效果,且教师在最后总结时,也仅仅是简单地对学习较佳的学生汇报内容进行表扬,并未进行实质性总结。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模糊化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存在模糊化与形式化。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较为空泛,未能基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阻碍教学的发展。另外,现阶段学校虽会对学生以及教师教学质量展开评价,但绝大多数中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并未重视,只是进行形式化工作。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存在形式不当、反馈片面化、质量较差或存在的问题并未进行反馈,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造成直接影响,阻碍其发展。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内容
(一)研究教材
教师首先应对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相关理论成果进行学习与借鉴,在开展教学时,应大胆地进行创新,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不断充实自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重视素质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为后期学生成长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应对教材进行仔细研读,对教材内容有宏观把握后,对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分析,确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二)了解学情
由于时代变化速度加快,网络的普及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变化。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应对学生的学情有更充分的了解。例如,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知识储备量等相关信息。只有确保对学生情况有全面充分了解后,才能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设计落到实处,因材施教。
(三)确定教学目标
在实施课程之前教师应充分了解教学模式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应要求,教师可集体对教学内容的具体方案进行讨论,并制定最终的实施方案。教师应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例如,教学项目卡片、期末考核评分量表。
(四)做好准备工作
第一,提出任务或项目:在学习相关内容之前,由于学生对部分知识并不了解,所以教师应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提出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且使用卡片的形式,提前一周左右分发给每个小组。第二,制定计划:小组在进行讨论后,应制定好相应的学习计划,教师需指导学生在制订计划时,将操作要点进行罗列,而不是详细记录具体的操作步骤。按照学习计划,每小组应准备好自主学习及讨论相关内容。
三、提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应用对策
(一)教师角度分析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认识到发挥自身创造性是提高整合应用效果的重要条件,需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自身形象的塑造,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实践证明,教师为学生设计出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很快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促使学生的学习充分体现出实践性和研究性,收获更多学习成果。
(二)学生角度分析
对学生而言,在整合应用模式中进行学科学习时,要做的就是对自身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明确,之后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选择相应的阶段,如选择、发现、判断、确定和搜集查找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能充分发挥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
(三)完善教学质量评价
建立教学质量监督小组。目前应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小组,在学校主导的基础上,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有效评价教学质量,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与监督,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该问题进行解决,探究出现问题的因素,总结经验,避免后期再次出现相关问题。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总会有部分知识较为乏味且难理解。若教师仅仅依据教材进行教导,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且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致使教学课堂缺少活力。因此教师在建立高效课堂时,应重视教学氛围的建立,只有创造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信息技术知识更加生动,将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将难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语言应尽可能保持生动、幽默,从而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使学生有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较高,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第二,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互动内容,加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教师还应与学生沟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学生是否能对所讲述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是否可以掌握绝大部分的知识。依据学生的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加强高效课堂的构建,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
(五)打造灵活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构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时,应利用创新性思维,灵活利用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且还可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方式有更多的认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加强价值观教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引导式等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在新课程改革后,便提出课题教学应重视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而分组讨论教学模式,便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该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教师划分全班学生,每小组为4~6 人,并应保障小组成员学习能力与成绩相似,对每个成员进行分工,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以及展示自我的机会,加强学生竞争以及合作意识。教师在分组后,可向学生进行任务布置,或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在小组内主动交流,实现资源互补,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速度。例如,在进行PPT 制作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分组,让几个学生一起制作PPT。学生的想象力都各不相同,分工也各不相同,寻找资料,丰富内容;寻找适合的图片;编写合适的文字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创造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以及未知知识的恐惧心理,更好地释放个性。在该种环境下,学生能更加轻松,从而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希望可以解决问题,能更好地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在该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自身应转变思想,加强培训。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加强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学会质疑,即使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存在不准确之处,教师也需进行肯定,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创新。此外,学校在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时,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较重视。利用高效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产生较好的课堂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来说,自主参与学习的最大动力便是学习兴趣。但是传统模式下,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只是照本宣科,单纯地进行知识性的讲解,讲解之后,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并让学生模仿进行训练。而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因此学生较难产生兴趣,便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还会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束缚,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当前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图像处理”的时候,便可以利用学生求胜心强的特点,开展设计比赛,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通过设计卡片、邀请函等,最后大家选出最优秀的设计作品,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技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八)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内涵中,第二大类“自主发展”中第三条要求是“学会学习”,强调学生应该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三大类“社会参与”中第五、第六条分别是“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前者要求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承担责任,后者要求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上述三项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后,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逐渐明确一个观念——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组建团队,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才能助力团队实现整体目的。从这个角度考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环节需充分渗透“团队合作”理念,帮助学生明确责任观念,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逐渐形成解决问题、适应挑战的重要能力。如上文提到“制作PPT”的实践训练,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竞争的模式,将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转变为“信息技术比拼竞赛”。教师可以给出几个选题,供学生自行选择。之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PPT 的制作。具体的分工可采用如下模式:在4 人小组中,1 人负责PPT 整体框架的搭建;1 人负责内容的编写;1 人负责画面整体美感的调整;1 人负责围绕PPT 内容进行讲解。按照上述方法,4 人小组中的每一名成员都需对PPT 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但在负责侧重点方面存在差异。每个人既要保证自己负责的部分不出差错,又要尽量满足其他人的需求。彼此之间的合作深度、默契程度决定了PPT 的最终制作效果,这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教学实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触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发挥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学前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分析,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具体教学中,要通过对计算机的合理应用,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并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所具有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学习项目和研究主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作为成长阶段的一项重要课程,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还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化综合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