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兴趣驱动—知识转化—技能竞赛”的三位一体模式教学探究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为例
2022-11-20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0 引言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学科教育主要是以“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的;从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由于各学校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而且,各院校的教材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统一标准,因此各学院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不同课程选择的接受程度。所以,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势在必行。
1 项目化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法的弊端就是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项目化教学是指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教学过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中,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可以将其运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1]。“项”是一个概念,即“某一门务必将涉及的内容或活动”。从字面上看,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该项事务的具体操作,二是它的程序。从这个意义上说,“项”也可称为“某门业务的处理”。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对象,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次,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多种技能的综合;最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高校计算机专业进行基础课程改革时,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等,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可以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必须注重与理工类、文史类的有机融合,使之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求又不会影响学业水平。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2.1 巩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巩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全面素质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完善。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基础性”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要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结构、运行原理以及相关的软件技术,并通过学习来加深记忆与印象,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较多,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
2.2 帮助学生适应计算机项目实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能力和素质。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独立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水平的目的;同时,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使每位成员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与成就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必须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工作。
2.3 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使得计算机的功能更加广泛,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大学开设了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实际的操作来完成理论上的知识传授,对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维逻辑锻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的枯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实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的;另外,还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理解,加深记忆。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机基础课程逐渐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学校的主要任务。首先,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较为复杂,实训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最后,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所需的技能与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更具创造性,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2]。总而言之,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毕业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之一,要顺利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策略
3.1 更新课程设计思路与理念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与需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计算机专业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机整合,相互融合,实现大学本科阶段的大学教育。
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对学科的渗透性,从宏观上把握各门科目之间的联系;其次,重视对各门课程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个模块的具体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方案;最后,加强各科的衔接性,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结构。
3.2 创新教学情境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客体,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案。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由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过多,导致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人都参与到授课的过程中,提高上课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计算机应用”课程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讲解,结合多媒体技术,对原理、结构、功能等详细介绍;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将重要的知识点展示出来,如数据库的建立等,使其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知识。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项目中,还能让每人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东西丰富自己的头脑,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3.3 优化教学过程实施
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以被动的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而不是主动地去获取新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因此,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内容、任务的安排、教学的流程等方面的合理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的进度与方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此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其能适应不同的环境需求,例如大学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科目较多,一些较为复杂的课程就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模式来解决。
3.4 应用适当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比较复杂,在实训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1)在实训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练习。(2)在模拟训练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更加形象化,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的印象和理解。(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为主,不是过程性的评价与评定,这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4)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实现课程的动态化管理,使之具有一定的直观性,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参与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各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另外,还可借助视频、图片、动画等手段来辅助讲解,增强教学的趣味度。
3.5 关注教学考核评价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注重对其的综合运用,通过考核来检验理论水平、实际应用情况[3]。在考核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1)实用性。要求考试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够让考生更快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改正。(2)科学性。要求测试的方法、手段等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3)灵活性。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快,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考题方式,如:数学与物理、逻辑推理、语言运算、图形几何、数据处理等。考核实施要注意全面化,保证每个学员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项目化教学的意义、分类以及实施原则,提出了项目化教学的一些建议。(1)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每个学段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2)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由于学科内容的特殊性,知识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盲目地追求高难度的操作题,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动手能力的锻炼;(4)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