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教学与反思

2022-11-20张永林

初中生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罗贯中张飞关羽

■张永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概述《三顾茅庐》故事情节。

2.教会学生刻画小说人物的方法,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3.让学生知晓中国文化中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传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人物语言、动作及情节安排进行分析,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实录】

一、解释课题,认识故事人物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三顾茅庐》,作者罗贯中。看到这个标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生: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师:谁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生:要拜请诸葛亮。

师:为什么要拜请诸葛亮呢?

生:刘备想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非常需要有才能的人辅佐他。

师:说得很好,看来你对三顾茅庐的故事非常熟悉。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请诸葛亮,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生:刘备非常执着。

生:刘备很有诚意。

生:说明诸葛亮是个人才。

生:诸葛亮这个人很难见。

师:都说得很好。从课文标题的“三顾”上,我们初步了解了刘备,也认识了诸葛亮。那么,具体情形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反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尽管本文题目是编者所加,但其基本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审视、揣摩,激起探究的兴趣,同时养成读题析题的思维习惯。)

二、初理情节,感悟刘备形象

师:刘备是怎样拜请诸葛亮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从刘备的视角梳理拜访过程,用课文原话完成填空。

离庐半里,___步行。徐步而入,___阶下。

先生未醒,犹然___。孔明出迎,___求教。

孔明婉拒,___告志。孔明对策,___拱手,

孔明妙算,___拜谢,拜请出山,___求相助。

生读文填空。

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从所填的词中挑一个作一赏析,说出你的感悟。

生:“下马”,表现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虔诚。

师:“下马”如何表现刘备的虔诚?

生:刘备本来可以到草庐门前下马,但他在离草庐半里之遥的地方就下马步行,可见刘备的虔诚。

师:“下马”是一种礼节,古人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礼。

生:“拱立”,拱手站立,显示了刘备的诚恳。

师:能做个“拱手站立”的动作吗?

(生作拱手站立状。)

师:拱手,又称作揖。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时,刘备作拱手站立状多长时间?

生:半晌。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还有“一个时辰”。

师: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多长时间?

生:两个小时。

生:还有一个“半晌”。

师:两个“半晌”加“一个时辰”,刘备就这样拱手站立着,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刘备?

生:可以看到刘备的诚心。

生:可看出刘备的执着,他很有耐心。

师:还有赏析其他词语的吗?

生:“顿首”,就是磕头的意思。磕头“拜谢”,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充分肯定,也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刘备是将军,请人帮助自己,还朝着被请的人磕头拜谢,所以说是礼贤下士。

师:当时刘备47岁,而诸葛亮仅27岁;刘备是将军、帝室之胄,而诸葛亮是耕夫、南阳野人。刘备以这样的年龄与身份拜请诸葛亮,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百折不挠的人。

(反思:鉴于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是刘备,所以以刘备这一人物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口,并引导学生用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填空,以此方式来梳理情节,而对这些动词的赏析,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刘备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这一组设计环环相扣,既理清了情节,又品析了人物,“填空”的方式为学生的探究之路搭建了认知框架。)

三、再理情节,探究曲折之妙

师:为什么说刘备身上有“百折不挠”的品格?刘备遇到了哪些挫折?

生:关羽、张飞的反对。

师:关羽、张飞是怎么反对的?读一读他们的话,想一想,同样是反对,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

生:读关羽的话要读出质疑、规劝,似乎还有点抱怨。读张飞的话要读出直爽粗鲁之气。

师:刘备对关张的回应是否相同?

生:不同。刘备对关羽只是否定关羽的观点,而对张飞则是严厉叱责。

师:同为结盟兄弟,为什么会有不同?

生:关羽、张飞的性格不同,关羽说话、做事稳重,张飞则显得粗鲁。

师: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生:关羽说话文绉绉的,语气比较委婉,而张飞说话直截了当,没有礼貌。

师:还能从文中找出其他依据吗?

生:遇到诸葛均时,张飞就斥责诸葛均无礼,而关羽没有声音;看到刘备“犹然侍立”时,张飞扬言“放一把火”,而关羽“再三劝住”。

师:写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生:衬托了刘备的坚持、求贤若渴。

师:刘备对关张的回应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用了古代君王访贤人的例子,都表达了坚定拜访的态度。

师:从刘备所用的事例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刘备自比古代君王,可看出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

师:他还遇到哪些挫折?

生:诸葛亮拒绝出山。

师:诸葛亮怎么拒绝的?找了什么托词?

生:拒绝教诲时说自己是“南阳野人,年幼才疏,乃一耕夫”。拒绝出山时说自己是“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师:面对诸葛亮的拒绝,刘备是什么态度?

生:刘备非常诚恳,再三坚持。

师: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恳?

生:刘备说自己用“鄙贱”“愚鲁”,说对方用“曲赐教诲”“赐教”,满满的诚意。

师:这些都是什么词?

生:谦辞和敬辞,表明了刘备谦恭诚恳的态度。

师:刘备遇到如此多的挫折,作者这样设计安排有什么妙处?

生:凸显了刘备招揽人才的艰辛,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师:这些波澜是谁在推动?

生:诸葛亮。

师:那么,曲折情节之妙还在于什么呢?

生:为诸葛亮的出场层层铺垫。

师: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反思:这一环节从另一视角再次梳理故事情节,深化了学生对刘备形象的认识。这样的曲折情节既能引人入胜,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刘备百折不挠的品格。)

四、三理情节,品读孔明形象

师:那么,刘备这样做值不值得?

生:值得的。诸葛亮让刘备“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为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

生:还有诸葛亮这个人不慕名利。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诸葛亮临走时对弟弟诸葛均说的话中可看出来,他让弟弟好好耕作,“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师:看来,刘备没有看错人,诸葛亮不仅有才,还有德。那么刘备用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诸葛亮答应出山?

生:刘备的礼贤下士。

生: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有道理。文中“孔明见其意甚诚”“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仅仅是“礼”、是“诚”吗?诸葛亮在什么情况下愿意“赐教”、答应出山的?

生:说到“以天下苍生为念”“伸大义于天下”才给出隆中之对;说“如苍生何”,才答应出山。

师: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诸葛亮关心天下百姓之疾苦。

生:刘备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志向。

师:那么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呢?

生:有刘备的礼贤下士,也有刘备的诚心诚意,还有刘备的胸怀大志。

师:正因为他们志同道合,才走到了一起,成为君臣的最佳搭档,小说后面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正好说明了刘备的知人善用。

(反思:由刘备的做法带出对诸葛亮的分析,再由对诸葛亮形象的分析衬托刘备的慧眼识英才、知人善用,同时这里的解读突破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礼贤下士、知恩图报的传统认知,在更高的层面上让学生感受刘备与诸葛亮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怀。)

五、知人论世,探究文本意义

师:作者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罗贯中的一段资料。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至正十六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第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明朝建立之后,罗贯中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生:赞美刘备的尊重人才、礼贤下士。

生: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像刘备一样的人的赏识、重用。

生: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出现。

师:都说得很好。自古以来,像刘备这样礼贤下士的君主非常难得,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怀才不遇之作,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行路难》等。而文中的刘备如此这般拜请人才当然成了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楷模。所以说这个故事寄予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能够得到重用,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得君行道,建功立业,留名青史。这个故事对我们也有很多启迪,告诉了我们长幼、上下甚至同伴之间的相处之道。

(反思:学生从文本的分析中对“三顾茅庐”故事的意义有所体会,但要深化他们的认知,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笔者借助作者的经历及教师关于中国古代失意知识分子名作的补充来揭示作品的社会价值,使学生的认知体验得到进一步升华。)

猜你喜欢

罗贯中张飞关羽
“关羽”去世
华容道
谦虚的铅笔
剑胆琴心向《三国》
关羽大意失荆州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张飞因酒丧命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
张飞柏、姜维豆腐及其他
张飞丢鸡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