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分析的阅读教学思考
——以牛津译林版《英语》七(上)Unit 5阅读教学为例
2022-11-20■赵静
■赵 静
一、文本分析的概念及缘由
文本分析即教师结合自身的背景知识,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体会并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路,透过显性的文字领会作者文本写作的视角和思维,体会文本蕴藏的丰富内涵。教师进行文本分析能够进一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所传递的意义”,从而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语篇的过程中,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品质提升融为一体。文本分析的缘由包含以下几点:第一,时代发展的需求。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让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更加明确,即利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要“深入研读语篇”。第二,学科教学的需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体现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语篇不仅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而且传递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文本分析有利于从浅层信息处理转向深度思维教学,从语言知识的学习转向思维品质的提升,体现语篇阅读的育人价值。第三,教师深度备课的需求。深度备课是阅读教学的底色。教师通过研读教材,领略编者意图,在备课中和自己对话,让阅读教学去模式化,让备课成为一种自我提升。
二、文本分析的路径
“课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研读建议,即围绕“what”“why”和“how”进行研读。“what”即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y”即语篇的深层涵义是什么,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是什么;“how”即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what”是对语篇内容的客观分析,“why”和“how”是对语篇内容的主观解读,是教师的个性化处理,取决于教师的文本分析和探究能力。因此,文本分析的重点是“why”和“how”。
1.用好导语。
导语为语篇提供了语境、主题、体裁等背景信息,用好导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文本分析。以牛津译林版《英语》七(上)Unit 5 Reading的导语为例。Unit 5:Millie’s penfriend Wendy lives in the USA.Read her letter about Hal⁃loween.仔细研读导语能够感知语篇的主题,如Unit 5是Halloween,Unit 6是lifestyles;还能够帮助判断出文章体裁,如Unit 5的阅读语篇是letter。另外,导语设置了一个完整的语言情景,增强了语篇阅读的交际性,回答了学生“我为什么要读这一语篇”的疑惑,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如Unit 5导语部分点出了Wendy是Millie在美国的笔友,再结合Wel⁃come to the unit的对话中Millie最喜爱的节日是中秋节,以及Wendy回信的第一句话是谢谢Mil⁃lie告诉她有关中秋节的事,可以推断出Millie写信给Wendy介绍了中秋节,而这是Wendy的回信,内容是分享自己最喜爱的节日——万圣节。
2.重在“why”和“how”。
笔者在解答“what”“why”和“how”的基础上,针对“why”和“how”进行了文本的深度解析,并在解析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针对Unit 5 Reading部分,教师首先进行“what”“why”和“how”的分析。What:阅读材料是一封信件,介绍了美国万圣节的时间和庆祝方式。Why:从美国儿童Wendy的视角以回信的方式介绍了她最喜爱的节日——万圣节。How:该文是一封回信,信件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万圣节的庆祝活动,其中重点介绍了“trick or treat”的游戏。
针对“why”指代的文本的深层涵义和传递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思考,为什么作者采用中美两个孩子之间的信件这样一种体裁来介绍万圣节呢?首先,信件体现了互动交流。其次,收信人和写信人分别是中美两国的孩子,体现了文化的碰撞。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体现文化差异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教师激发学生比对中西方传统节日异同的想法,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并能用英语弘扬中国文化。教师在信件学习之后可以设计以下的further thinking活动:①What do you think of Halloween?Why?②Which do you like better,the Mid-Autumn Festival or Halloween?Why?教师用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后,对Halloween这一西方节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供学生参与。
针对“how”,笔者首先在文体特征方面,提醒学生关注中西信件格式上的差异。其次,在语篇结构上,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性来体会语篇内在的逻辑关系,也为后续的Task做铺垫。教师提问“在万圣节的日期和庆祝活动之间,作者是如何衔接的”,引导学生感知通过过渡句“How do we celebrate it?”实现衔接,并追问“What does it refer to?”,引导学生感知代词的语篇功能——连贯。教师继续带领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内容,发现看似杂乱无章的庆祝活动其实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完成表格等活动,强化作者展现庆祝活动的方式。之后,教师可以追问“What order did the writer use to show the activities?”,让文本内部隐性的逻辑关系显性化,也为学生后续能够写出条分缕析的庆祝活动做铺垫。最后,在语言方面,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介绍的是Wendy最喜欢的节日,那么哪些词能体现“最”喜欢?学生争相回答,提供了许多不同视角的答案,如“Children have lots of fun on that day.”“It is really a special day.”等。在这些庆祝活动中,“trick or treat”的游戏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其语言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有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有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生词也较多。因此,教师之后可以带领学生设计相关表演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知这个游戏。
三、结语
教师对阅读的语篇进行文本分析时要用好导语,剖析不同体裁文本的内在结构,解读语篇的深层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传递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从浅层信息处理向深度思维教学的转变,促进语篇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体现语篇阅读的育人价值,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