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应侧重真实情境下的学生体验
——评郑婷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2022-11-20■张原
■张 原
对于郑婷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我想谈以下三个方面的看法。
首先,这是一节导向明确的作文指导课。
作文课,实际上应该是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语言建构进行反思和评价的体验课、实践课,但不少一线教师习惯于讲解写作知识和方法,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与空间并不多。郑老师的这节课要求学生围绕习作《争论》展开评价与讨论,探究作文升格的策略,使写作直接进入了活动和训练的层面。
“写出人物的精神”是一个比较空泛的原则,尚无法促使师生进入实践体验层面,而“争论”作为一个题目,具有情境感,因此,在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来评价人物的精气神表现得是否得当,目的、标准、指向都由虚变实,学生的讨论和修改就有了依托。
如果郑老师的设计能够再向任务驱动靠近一点,或许更好。比如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如何通过一场“争论”,来刻画两个性格、情感不同的人物呢?
其次,这是一节基于真实情境展开探究与评价的作文指导课。
由于有了争论的特定情境,本节课中,师生的探究与评价就不再是围绕知识和方法,而是真实的。知识和方法在探究环节中,变成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支架和工具。尤其是在三、四两个环节中,学生对原作和人物原型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只在学生困惑时,相机抛出相关知识或方法,予以启发和助推。学生的体验、表达成了主体,写作的知识方法变为体验、表达的手段。
教师采用“还原”的策略是合适的。它不仅是对写作“模特”的确认,更是对情境的再明确;虽限制了表现的素材、对象,却让学生的思考探究走向深入,提高了效率。
如果郑老师能在情境设置上进一步细化,可能会给学生更多启发,更有训练价值。此外,刻画人物,以某人为“模特”是可以的,但升格时,不宜简单地与“模特”对等,而是要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这也符合情境的导向作用。
再次,这节课让学生处于体验和实践的中心。
不少教师的作文指导课,本意是要让学生获得写作的体验和经验,实际教学中却是以名篇讲解或范文分析为主,训练成为辅助。这节课中,郑老师提供的讨论样本具有弹性和张力,给了学生充分探究、修改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设计合理的任务来驱动训练,只是为课堂搭起了架子,只有将适宜的情境与训练材料有机组合,才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当学生的思考、表达无法推进时,知识和方法能为学生提供借鉴。
如果郑老师能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教学效果或许会更好。其一,将训练任务和评价要求设计成一张简明的评价量表,统一呈现,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便于探究的深入。其二,对“争论”中人物精气神的刻画,可考虑多元的表达方式和刻画角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辨力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