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节日彰显文化自信 非遗传承助力文化振兴

2022-11-19王蕊

百花 2022年9期
关键词:才艺传统节日技艺

王蕊

一、案例背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大力实施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它又被称为“乞巧节”,是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的。古代妇女为了能有织女的心灵手巧,就在农历七月七日那天晚上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七夕节的乞巧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传承千年。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饱含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提升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资源,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将传统文化技艺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优势,打开脱贫致富新局面,同时也提升了非遗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其质量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陕西省从2018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四届“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这一技艺展示活动一直由位于渭南市中心城区的临渭区承办,临渭区的位置优势、人口优势、交通优势和文化优势,非常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在持续推进的四年时间里,“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让非遗作品大放异彩,推进非遗文化深入人心。

二、主要做法

(一)宣传造势

为了让更多身怀技艺的“巧娘”了解并积极参与这一展示活动,临渭区文化馆重视宣传工作,在每一届“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的前、中、后期,都精心策划了不同时间段、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宣传方案。非遗要走入大众视野,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孤芳自赏,要重视宣传,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不仅是提升非遗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也是非遗保护的必由之路。

临渭区文化馆主要从三方面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对活动内容进行宣传。通过新闻媒体、自媒体、参与者朋友圈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扩大活动影响力,提升群众参与度。二是对非遗内涵进行宣传。非遗宣传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群众提升鉴赏水平,通过展示活动让观看者感受那一份带着历史温度的故事。这样,群众才能够更加喜爱非遗,进而提升全民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参与度。在每届活动中,剪纸几乎都会成为关注度最高的非遗项目,但大部分群众都只是了解剪纸的实际用途,对它的历史由来与背景几乎一无所知。在展示过程中,对兴趣浓厚的群众,传承人会详细讲解其历史、流派以及赏析角度,通过面对面的深入沟通,让非遗知识更加深入人心。三是對非遗保护知识进行宣传。活动能让群众看到非遗的魅力,会自觉增强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我们要教会群众如何去发现、保护非遗,特别是青少年看展时,可以向他们发放非遗宣传资料,并用富有趣味的方式耐心讲解,重视每一个环节的宣传,让每一位群众都成为非遗的宣传员、发现者和保护者。

(二)贴合时代

贴合主题,贴合时代,是“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的又一重要原则。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了特定的精神主旨和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每个元素背后都有值得我们去挖掘的文化渊源。近年来,节日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为破除消费魔咒,“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与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紧密结合,通过非遗技艺的展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让人们看到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从而把过七夕节上升为一种文化自信。

要让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还要贴合时代,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创新思路和方式,找到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在脱贫攻坚中,非遗找到了与扶贫的有效结合点,在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文化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每一届的主题都与当年的发展主题和群众生活紧密贴合。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其总要求。四届活动与其中的乡风文明紧密结合,精准发力,用非遗中蕴含的强大文化力量引导群众走向精神富裕。四届活动鲜明的时代主题加上现场的展演和解说,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技艺技巧成为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催化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精神文化动力,让乡村振兴乘着非遗的东风扬帆远航,行稳致远。

(三)作品为王

“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的主办地在临渭,但其内容囊括了澄城尧头陶瓷、澄城刺绣、华县皮影雕刻、大荔朝邑剪纸、临渭草编、临渭秦源影雕黑陶、临渭面花、临渭剪纸、合阳面花、合阳葫芦雕刻、碑林区彩塑、碑林区结绳技艺等十余种非遗作品,每一样都做工精巧、内涵丰富,能充分展示非遗魅力。如在黑陶展示中,就展出了一件镂空胆瓶,不仅做工精美,雕刻图案更是以中国传统图案缠枝四方连续为主线,用刻刀刻出花纹,使图案更加清晰明了。缠枝最早出现于汉代,故又名汉萱草纹,因盛于唐,现代多以唐缠枝纹为名,因图案向四方延伸绵延不断,永无终结,寓意万代永昌、繁荣强盛。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七夕节以此作品祝福祖国山河无恙蒸蒸日上。剪纸传承人参展作品《鼠去牛来享平安》,以小孩躺在牛背上看手机视频为主体,背景是美丽的田野,有祥云、白鸽,还有牡丹花、苹果树,寓意着春暖花开时,送鼠迎牛,消灭病毒,共享平安幸福美好生活。像这样做工精巧、内涵丰富的作品在活动中比比皆是,充分展示了非遗的魅力。

(四)形式多样

“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除了非遗作品的展示之外,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节目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喜欢的内容,有戏剧、广场舞、秧歌等,少儿戏曲节目更是吸引了不少孩童及父母前来观看,现场感受节日的氛围和非遗的魅力。展演现场还有非遗传承人亲自演示非遗制作过程,并为群众讲述非遗作品其中的内涵,故事性的讲述,让参展群众从气氛、作品、内涵不同层面感受传统文化。静+动,展+演+体验+讲述,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三、主要成效

(一)传统节日深入人心

“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社会关注度和文化影响力逐届提高。这样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活动形式,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更大的文化魅力,让其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多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入心。

(二)非遗保护力量加强

“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的澄城尧头陶瓷、澄城刺绣、华县皮影雕刻、大荔朝邑剪纸、临渭草编、临渭秦源影雕黑陶等非遗作品,每一届活动现场都能收获不同年龄段的粉丝。这些粉丝因热爱而自觉自发地宣传非遗、保护非遗,甚至加入非遗制作、传承的队伍,使非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保护非遗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非遺实践更加丰富

连续四届的“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为七夕这一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活力,这样贴合时代、表达真情、充满创意的活动,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让非遗走出展馆,走上街头,走进人民群众的视野,乃至融入群众生活中,是非遗实践的重要一环。这样的实践在非遗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会越来越丰富,为推动更多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积蓄力量。

(四)非遗产业融合发展

“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极其重视与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的沟通,“问需于民”的策略拓宽了非遗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进一步了解群众需求和市场需求,让非遗+扶贫、非遗+产业、非遗+文旅等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逐步推进,并初现雏形。

四、创新启示

(一)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是活动成功的基础

活动举办是否成功,能否让传统节日和非遗技艺深入人心,与承办地各部门支持配合力度息息相关。因此,应该在活动策划初期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文化、宣传、城市管理部门的高度配合。“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得到了临渭区区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开幕仪式上多部门领导出席活动,为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需进一步探索“传统节日”和“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结合

近年来,“非遗活态传承”已成为全国各地探索非遗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节日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平台。“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所包含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活态传承的初步探索,下一步应总结经验,进一步探索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各类艺术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三)“非遗展示”与“文化旅游”的互相成就

“陕西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的举办增加了举办地的游客量。“非遗+文旅”发展之路的可能性也在全国各地的旅游产业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印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会更加富有魅力。非遗+旅游不但可以令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还将为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加分,形成发展新优势。下一步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可大胆探索“非遗技艺+乡村旅游”模式,为乡村振兴插上传统文化的翅膀。

(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才艺传统节日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才艺咖
才艺咖
才艺大展示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才艺展示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