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推动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2022-11-19张瑞奇
□文/张瑞奇
河北地型地貌齐全,生物类型多样,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滨的省份,年均降水量557.5毫米,年积温4657.7摄氏度,农作物播种面积1.3亿亩,复种指数1.32。河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菜篮子”产品生产大省,农业市场和农业区域特色明显。全省有168个县(市、区),1957个乡镇,48636个行政村,乡村总户数1609.7万户,乡村人口5736.3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5736.3万人,农业从业人员3061.7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1354.7万人。其中,中专及以上学历占3.11%,高中占14.01%,初中学历占57.86%,小学及以下学历占25.01%。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如何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有效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涉农领域就业创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市中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丰富的生活吸引年轻人从农村走出来,年轻人在城市中有相对轻松和高薪的工作,能够满足农村青年一点的追求,他们选择从传统的农业中转移了出来。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全国普遍实行义务教育政策,农村的家长和孩子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一部分年轻人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出了农村,脱离了土地。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以老年人居多,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农业发展不能保证。
(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民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主观上不求进取。有些农民有机会接受教育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生产科学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农民素质偏低等问题较明显,长此以往,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等问题将日益突出,将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农民重视程度不够。尽管中央作出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战略部署,但农民教育培训未能引起农民普遍高度重视,农民思想保守,对先进的工作理念接受度低,更大程度上依靠传统的农耕方式开展生产经营,存在一定程度“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河北省政府投入方式上,还是更多注重对物的投入,缺乏对人的专项投入,特别是对农民职业教育投入更少,缺乏乡村人才方面的资金投入。
二、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分析
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氛围有潜力,但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的精准性。精准培训的关键是因人施教,因需施训,做到农民缺什么、补什么。在各基地实际培训中很难做到兼顾每个农民产业类型、规模和需求的精准化培训,许多培训的内容安排只是“炒炒剩饭”,缺乏新意,培训讲授的并不是农民实际生产中真正想学的,致使一些基地的培训工作上紧下松、流于形式。这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农民的培训积极性,甚至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缺专业人才的重要原因。
(二)培训师资的专业性。培育高水平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已成为各级农广校的共识,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重大举措,目的在于改进培训师资的实效,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但是在培训中仍然会出现师资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等问题,大部分师资队伍成员都是在管理岗位上长期工作,对农业农村基层的生产实践情况了解不深、不透,在培训授课中不能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三)培训教材的针对性。在教材建设方面,遵循“重规范、强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针对通用教材,旨在统好管好。针对专业教材,选出优质适用教材,推荐给各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县、培训基地或机构,统一组织征订发行。但是由于全省各地产业情况差异较大,很难选出针对所有地方产业情况的专业教材。培训教材针对性不强。
(四)培训方式的创新性。农民培训方式创新跟进不够,好的培训内容需要科学合理的形式去承载,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培训基地还主要停留在利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等传统培训方式,农民更加注重实践性,需要对培训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培训中农民的积极性。
三、河北省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对策建议
(一)培训思路方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让农民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省、市、县里不同层级的培训机构,具备不同的培训组织能力、教师资源、承载能力、实训条件,针对不同培训内容的培训班,有不同层级的培训机构承办,充分发挥各级培训机构优势和特征,实现培训内容差异化,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和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结合农业结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乡村振兴战略和“四个农业”等重点领域,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为农民量身打造一批精品课程,紧紧围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设置培训模块和课程体系,融汇各类知识技能、农业管理和经营理念等内容,把农民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用上用不上作为衡量培训内容质量的标准。课程中要开设《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现代农业创业指导》《农村互联网应用》等必修课程,加强对农民职业素养、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必修课程之外,根据培训对象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置对应的专业性课程,强化对农民相关产业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调整实践课程比例,增加技能培养学时,更加适合农民学习需求。
(三)教材建设方面。遵循“重规范、强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针对通用教材,选择中央校统编的《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现代农业创业》等教材;针对专业教材,优先选用中央校指定教材,比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如果农业农村部统编的教材中没有专业教材,寻找对接课程的多种样书,组织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参加的推荐论证会,对教材样本进行综合评价,选出优质适用教材,统一组织征订发行。针对有地域要求的专业课程教材,重点依托我省19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专家成员编写具有权威性、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的高质量教材,专业课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运用问题导向,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农民阅读。
(四)师资建设方面。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关键任务来抓,组织动员各级各类师资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分级建好师资队伍。组织教学课件评比活动和教学能手大赛活动,通过评比活动,提升农广校体系专兼职教师设计、开发、制作、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能力,通过比赛展示基层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成果、执教能力和精神风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充分利用好中央农广校的师资培训和省级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机会,组织农民教育培训教师多种渠道积极参加师资培训,有效地提升师资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服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能力。
(五)培训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创新培训方式,做到“线上学习、线下培训、现场教学、互动交流”相融合,适应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特点,实现农民教育培训针对性、规范性、实效性的有机统一。线下培训集中培训安排课堂教学、学员交流和现场教学,课堂教学采取专家教授专业知识、解读政策、互动答疑解惑;学员交流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现场教学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场所开展,由专家或实体业主、行家现身说法,传经送宝。保证学员在集训期间完成线上线下全部学习任务。线上培训课程精心选取全国的优质课程供农民学习,实现全国优势资源的共享,不出省就能完成全国先进生产技术、理念的学习。
(六)田间学校建设方面。田间学校的建设要遵循农民发展需求,依托有实践教学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田间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及家庭农场等与广大农民联系密切的优势,发挥田间学校的实验实训场所作用。结合农民教育培训进程和课程要求,制定农民田间学校培训计划,将田间学校的实训与培训内容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使受训农民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双提升。制定比较完善的培训工作规范、培训管理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保证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有章可循、有规可守。围绕各地主导产业抓好农民田间学校“建”“管”“用”三个环节,创新培训理念和培训方式,促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更加规范、运行更加有效,充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其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七)过程监督方面。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发行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开展,各地根据本地区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规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教学组织、管理分工、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学制学时和教材建设,科学规范管理各个教学环节,加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考试考核等环节的规范管理,充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今年是“三农”工作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的历史关口,我们面临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繁重,挑战性进一步增强,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比任何时刻都更重要,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意义深远。担当起农民教育培训重要使命,发挥好农广校主力军作用,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共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