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密营研究

2022-11-19王丽君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游击抗联根据地

王丽君

东北抗联密营(下简称“抗联官营”)是东北抗日联军(下简称“东北抗联”)在对日作战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借鉴东北传统民居文化中土戗子的建筑形制在深山密林中修建的秘密营地。东北抗联战士们根据密营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分别在密营中设置有营房、军政领导机关、联络点、被服厂、印刷厂、医疗所、兵工厂、军校、粮仓等配套设施,用于学习休整、补给军需、救治伤员。总而言之,抗联密营是集生活、生产和作战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后方基地。

一、东北抗联密营的发展历程与分布

抗联密营是东北抗联在新形势下进行根据地建设的伟大创造,自1932年创建到1945年消亡,在东北抗日战争史上存在的时间长达12年之久。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始创阶段(1932—1933年冬)、发展阶段(1933年冬—1936年春)、成熟阶段(1936年春—1938年夏)、逐渐毁坏阶段(1938年夏—1945年)。

(一)始创阶段(1932—1933年冬)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独占殖民地。在日伪严密的殖民统治体系的封锁下,东北早期的抗日武装难以在大城市立足。为了谋取生存,继续坚持抗战,一部分抗日武装逐渐转移到了深山密林中,并借鉴东北传统民居文化中地戗子的建筑形制修建了一些得以暂时居住的住所。这些住所一部分是山林队在深山密林中修筑的“工事”,一部分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所修建的山寨,这些住所为后期抗联密营的修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32年,抗日义勇军唐聚五部队曾在金川河里修筑密营,在密营中设兵工厂、粮库和医院作为后方基地。到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时期,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大小数十处密营,成为抗日联军在南满游击区打击敌人的一处重要后方基地。①《柳河县现场踏查东北抗联河里根据地遗址》,《通化日报》2015年6月17日。1933年,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九路军司令王凤阁率部队转移到通化、辑安交界的大罗圈沟一带修筑工事,建立密营,还建设了被服厂,粮食加工厂。由此可见,抗日义勇军所修建的密营已经初具规模,从而为后期抗联密营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东北抗联所修建的第一座密营是位于那尔轰(今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那尔轰镇)的东大顶子医疗所,是1933年11月南满第一游击大队队长苏剑飞率领部队进入那尔轰以后,在西北岔山里所建造的房屋。同时,东北抗联战士将那尔轰西北岔药铺的医生孙绍坤请到密营中为伤病员医治伤病,并将其发展成为抗联地方工作联络员。因此,那尔轰的东大顶子医疗所密营成了战士医治伤病的“部队医院”。②封志全:《抗联一路军在濛江》,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70页。东北抗联的第二座密营是1933年冬建立的那尔轰修械所。1934年1月,修械所正式归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使用。同年2月,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成立以后,决定修械所为联合军总指挥部所属部队共同使用,主要承担修械所枪支的维修工作,同时制造弹药以供部队使用。当时东北人民革命军非常重视此处密营,还专门派两个班的战士负责守卫密营的安全。

这一阶段的抗联密营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以简单的居住功能为主,部分设置有粮仓、医疗所、修械所几种类型。虽然这时密营还处于始创阶段,数量比较少,规模也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但为后期抗联密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阶段(1933年冬—1936年春)

1934年以来,随着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深入发展,抗联密营在根据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各游击根据地中都陆续开始了密营建设工作。抗联密营建设首先在南满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中开始推行。随后,在东满、吉东、北满等游击区的根据地中,密营建设也逐渐发展起来。

1933年以后,随着《一·二六指示信》传到东北,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逐渐由低潮发展到高潮,对于根据地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磐石中心县委和南满游击队,“应当立刻准备根据地的创造与建立,但不是死守根据地,同时应当开展其他游击区域,不是死守旧的区域。”③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0),内部出版,1989年,第57页。在省委精神的指示下,南满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不断扩大,抗日游击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到1935年,南满地区先后建立了磐石玻璃河套、金川河里、濛江那尔轰、桓仁老秃顶子、本溪和尚帽子五处抗日游击根据地。1934年,杨靖宇针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现状指出,“前一段我们工作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按照省委的指示信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密营和后方基地的建设数量和质量都需要加强。”④陈贵斌、孙华等:《杨靖宇将军传奇》,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12页。在杨靖宇同志的号召下,南满各抗日游击根据地加紧了根据地中密营建设工作。

磐石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密营建设:磐石根据地的密营主要有三棚乡大安屯边(2处)、三鹏乡红石村八家沟(4处)、解放村碱草沟(2处)、富民村小生财沟、官马屯第一造枪厂、官马屯大葫芦头沟印刷厂、石虎沟红军医院和铁西红军医院,一共13处。①金昌国:《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探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Z1期。1934年,以玻璃河套、红石砬子为中心的密营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35年,磐石中心县委和磐石游击队在磐石与伊通两县交界的深山密林中修建了密营。其中在磐石县(今磐石市)境内的密营有咸厂子游击队宿营地、红石砬子山顶的两个游击队宿营地、县委书记办公室、山棚砬子游击队宿营地和草庙子南方大坎等,共14个。在伊通县境内的密营有三区头道沟的县委所在地、书记办公室、黄顶子游击队宿营地、小杂木沟头道二区东方山中的县团委书记办公室和游击队宿营地等,共6个。②中国朝鲜族历史足迹丛书编委会编:《烽火》,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59-60页。

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密营建设:1934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后,时任军长兼政委杨靖宇把河里开辟为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在惠家沟建立了密营。③刘兆福:《通化县红色史迹》,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页。1934年夏,杨靖宇指示第一军,把原来建在磐石、伊通的密营先后迁到了河里,在河里陆续建起了密营,密营中建有修械所、被服厂和简易医院。修械所和被服厂主要设在水曲柳川、迎门岔、惠家沟等地。其中水曲柳川修械所有几十名技师,负责修理枪械并兼制武器弹药。水曲柳川被服厂有缝纫机4台,工人7名,负责制作军服和军帽等。迎门岔被服厂有3台缝纫机和6名工人。简易医院设在回头沟、高丽沟、头道河子、大牛沟和大青沟,共有5处,每个医院有一两名医生和三名护士。④赵瑞军、赵聆实、刘辉:《东北抗日联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17页。

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密营建设:1933年10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在濛江(今吉林省靖宇县)、桦甸和抚松三县边界创建了以那尔轰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在那尔轰地区建造30 多处密营,修建有宿营地、粮食仓库、医疗所、修械所、印刷所、被服厂等。⑤赵俊清:《杨靖宇传》,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6页。其中在东大沟、沙河子北岭、干沟子、西南岔、三角卧石等地设有仓库,在双沟子、五斤顶子、那尔轰等地设置了修械所,在小西北岔、双沟子、西南岔等地设置了被服厂,在小西北岔、三角卧石等地设置医院,在红石砬子西沟设置了印刷所。⑥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史》(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第441页。

老禿顶子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密营建设: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进入兴京地区后,杨靖宇便开始积极开展密营的建设工作,并指派后勤部长韩震在桓兴交界的深山密林中修建军事密营。1935年秋,韩震指导后勤二分队,在老秃顶二层顶子、湾沟子滚兜岭、大冰沟、老盘道、小冰沟子、小西沟、半截沟等地修建规模较大的密营6处,每处可容几十人居住,共计可住三、四百人左右。⑦赵广庆、曹德全:《抚顺通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424页。经过一年多的密营扩建工作,到1936年,老秃顶子抗日游击根据地周围已建立起14座密营,可容纳上千人居住,同时在草帽顶子山周围也修建了许多小型密营,构成了一个密营网。

和尚帽子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密营建设:1934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进入本溪地区以后,一师部队曾在此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并在此进行根据地建设,修建了和尚帽子密营。和尚帽子密营修建于山梁隐蔽处,共十余间,上覆树木和茅草用于隐藏伪装,密营周围建有医院、被服厂、粮仓等附属设施,如倒木沟临时医院、洋湖沟印刷厂、万人沟被服厂、大青沟粮食仓库等。①东北抗联史研究中心、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编:《永恒的记忆东北抗联史料之本溪篇》,内部刊印,2008年,第46-47页。

除了南满地区,东满、吉东、北满地区,密营建设也逐渐发展起来。在东满,1935年11月初,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在安图县奶头山创建了奶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二军分兵远征以后,又发展了长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先后在敦化的榆树川、马号,桦甸的汉阳沟,额穆的六道沟,宁安的南湖头、团山子,临江的西南岔,抚松的东岗、西岗、漫江,长白山的黑瞎子沟、红山头等地建立了数十处密营。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东北抗日联军》“综述表册图片”,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第71页。在吉东,1935年6月末,李延禄率第四军军部离开勃利青山沟向依兰、方正活动,在大罗勒密山区陈家亮子一带建立了军部密营。③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黑龙江历史》(1),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第298页。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与第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东满与吉东两大游击区的联系,共同开辟了宁安、东宁等地的新游击区,并在宁安的南湖头、团山子、花脸沟,东宁的老黑山,额穆的六道沟等地建造了密营。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东北抗日联军》“综述表册图片”,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第56页。在北满,1935年冬,抗联三军全军各部队在松花江两岸二十余县开展游击战争,并在汤原的汤旺河沟里、帽儿山北坡,依兰的巴兰河谷、通河的大小古洞河、方正的大罗勒密山里、木兰的蒙古山等地建立了后方密营,为部队的休整训练、医治伤病员以及物资储备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⑤李惠:《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简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71-72页。

这一阶段抗联密营主要修建在根据地里或者根据地附近的深山密林中,其功能逐渐完善,有被服厂、修械所、联络点、临时医院等附属设施,有力地支撑了根据地的发展。

(三)成熟阶段(1936年春—1938年夏)

1936年,日伪开始对抗联根据地进行疯狂“讨伐”,致使抗联游击根据地的范围逐渐缩小。为适应越来越严峻的斗争形势,支持长期的、残酷的游击战争,1936年秋,在南满省委、吉东省委、北满临时省委(后为北满省委)的领导下,抗联各军陆续在地势险峻、人迹罕至地方加紧建造密营,储备粮食,扩建、发展二线基地,以躲避敌人“讨伐”的锋锐。原来以后勤保障功能为主的生活密营逐渐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密营,东北抗联也由公开的根据地建设转入地下的密营斗争阶段。从此以后,东北抗联以密营为依托,继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更加巧妙的斗争。

1936年底,抗联三军在木兰建立了蒙古山密营、在汤原建立了老白山密营、在鹤北建立了梧桐河密营作为部队休整训练的基地。1937年,第三、第六军在位于今伊春南岔区、依兰县和汤原县交界的四块石修建了密营,作为第三、第六军的后方基地。四块石密营周围建有被服厂、后方医院和军马场等附属设施,此外,战士们还在密营周围开荒种地,屯垦生产。⑥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黑龙江历史》(1),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第331页。1936年,抗联五军在七星砬子、南双桠子和兰棒山山区均修建了大批密营,但最集中的是在兰棒山区的密营。兰棒山北麓是抗联五军二师和三师的大后方密营区,也是抗联总指挥部及其所属的后方机构所在地。兰棒山密营中有五军三师师部、三师八团密营、九团密营、医院、修械所、被服厂等,还有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吉东省委秘书处、联军下江教导队、京石泉国际电台。这些部门都各占一沟,一处有事发出警号,四方八面来援。1936年4月初,二军军部随第三师南下进入抚松。金日成派人在抚松县大碱厂建立后方密营,此后又在马鞍山建立密营。5月1日至15日,第二军军部在东岗孙家峰窑密营召开二军干部会议。5月,金日成在抚松建立了迷魂阵、老帽顶子密营。6月,二军金日成所部在东岗、西岗以及西南岔等地建了大小数十处密营。8月2日金日成部在东岗袭击敌人。10月,二军在抚松漫江的塔河附近建造多处密营。1936年9月,抗联四军在宝清和富锦一带开辟了新的抗日游击区,在宝清县和富锦县(今富锦市)交界处的大叶子沟建立了游击根据地,并在大叶子沟中间的北山坡上设立了密营。1936年7月末,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成立,由原抗联第一、二军编成。据不完全统计,1936年以来,抗联第一路军修建了上百处密营,其中通化县境内有二十五处,桦甸县(今桦甸市)境内有十一处,濛江县(今靖宇县)境内有六十五处。其他各县如辉南、柳河、抚松、长白、临江、辑安、安图、桓仁、兴京(今新宾)、宽甸、清原、本溪等县都有抗联的密营。①中共吉林省党史研究室编著:《杨靖宇将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4-175页。1936年秋,抗联六军在汤原县的深山密林中修建了亮子河密营,密营由一个军械修理所、一个被服厂、两座小型医院、一所抗联军政干部学校组成,附属设施十分完备,是抗联六军进行休整学习的重要后方基地。1936年,东北抗联第八军的前身东北民众救国军在五道河子深山中修建军部密营。1936年夏,东北民众救国军第四团团长赵庆祥在五道河子密营中修建了军械修理所和被服厂。②叶忠辉:《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十一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3页。1937年冬,抗联七军在爆马顶子、十八垧地、大叶子沟、四合顶子建立了多处密营,储备大量给养,建立起支持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基地。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东北抗日联军》“综述表册图片”,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第129页。1937年初,抗联十军开辟了五常境内九十五顶子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山区内设立了密营。除此以外,抗联十军的军部设在尖山子密营。1936年,抗联九军在四道河子沟里的密营中设立了留守处,并用三座简单的木房开办了短期训练班,对部队进行军事政治教育培训。④叶忠辉:《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十一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页。1936年,东北抗联十一军的前身东北抗联独立师在七星砬子山里修建了密营。主要任务是筹建修械工厂,分别在三处盖起了三个车间,分别是造枪车间、弹药车间和修所械,前两个车间在老道沟,修械所位于小白砬子。随着东北抗日战争的发展,对于武器弹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独立师的修械所也逐渐扩大为兵工厂,后来又发展成为联军的兵工厂。⑤叶忠辉:《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十一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0页。

日伪军的“三年治安肃正计划”的出台,使东北抗联意识到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于是开始大量修建密营以备长期作战的需要。在这一阶段,抗联密营由最初简单的辅助作战的基地转变为战士们对敌作战和赖以生存的主要根据地,星罗棋布于东北的深山密林之间,形成了系统周密的密营网络。密营中被服厂、机械厂、医院、粮仓、学校等机构设施一应俱全,成为抗联坚持和扩大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也是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延续和发展。

(四)逐渐毁坏阶段(1938年夏—1945年)

1938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抗联的“讨伐”的加剧,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异常艰苦的斗争阶段。这一时期,日伪军重点对抗联密营实行大规模的“搜剿”,致使大部分抗联密营都遭到严重破坏,密营中生活、军用物资被洗劫一空,许多优秀的指战员也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继续坚持抗日战争,1941年后,东北抗联先后转移到苏联进行休整训练。在整训期间,东北抗联依然组织小部队返回东北开展灵活的对敌斗争。这些小部队以抗联密营为依托,在东北各地进行军事侦察、联系群众、开展抗日爱国宣传等抗日活动,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1938年以后,日伪以抗联密营为主要攻击目标,企图破坏掉抗联生存的最后依托。他们在“千百里的深山大林,往复拉网,摧毁一切密营和地下粮食埋藏以及地上的种植物。”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东北抗日联军》“综述表册图片”,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第104页。据日方资料统计,1939年10月至1940年4月,日伪在讨伐行动中在敦化、桦甸、蛟河、安图、宁安、濛江等县共烧毁房屋230栋。②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选编·东北“大讨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20页。与此同时,东北抗联许多的优秀干部也相继牺牲。1939年至1940年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围剿,再加之叛徒的出卖,致使杨靖宇、魏拯民、陈翰章等东北抗联的主要领导人的密营相继遭到破坏。面临这样危机的形势,吉东、东满、北满三个省委于1940年1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采取“保存实力为主,逐步收缩”的方针,于1942年前后将大部队转移到中苏边境进行休整训练,以保存部队骨干力量。

东北抗联的大部队到达苏联整训以后,仍然不断的派小部队在北满、吉东、辽吉等边界地区,组织小部队开展灵活的对敌斗争。这些小部队以密营为依托,潜伏在东北的深山密林之中,开展游击战争和侦察活动,为解放东北,迎接全国抗战胜利作准备。1941年3月,赴苏开会的李兆麟带领总部教导队的部分人员返回东北,到达第三路军总部留守密营地带。当时第三路军总部和六、九支队在东北战场的兵力近200 人,这些抗联战士们以密营为依托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第六、九支队除坚持游击战争外,还在后方密营周围开垦荒地,以解决部队粮食短缺的问题。③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1-472页。1942年4月,于天放接受周保中、李兆麟的指示,率小部队从苏联返回东北,并在绥棱县大鸡爪河东北约100公里和汤境内小兴安岭密林深处,在过去已有抗联密营和荒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密营,并在营地四周开辟了不少荒地,并种上玉米、土豆等粮食和蔬菜。除了从苏联返回东北的小部队,抗联第二路军二支队刘雁来率领的18人的小部队还留在东北。他们以饶河爆马顶子密营为后方根据地,活动于宝清、虎林、饶河等地区。小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密营周围开荒种地,为东北抗联主力返回东北作战筹集给养,同时寻找有利时机开展军事侦察、搜集日伪情报等活动。除此以外,在北满地区还有一些战士也留在东北深山的密营中。如东北抗联第十军解体后,一部分战士在密营附近靠种地为生,直到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他们还在深山密营中,后来周保中命抗联战士田仲樵上山把这只小部队接下了山。

综上可见,抗联密营作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特殊产物,其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甚至在最后遭到了敌人的严重破坏,但是抗联密营对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五)抗联密营的分布

抗联密营遍布于东北三省的深山密林中,现在主要位于今吉林省、辽宁省东部和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通过查阅东北抗联相关的历史文献、地方史志等相关文献史料对抗联密营的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现将目前所掌握的抗联密营分布情况梳理如下:

表1 吉林省抗联密营

表2 辽宁省抗联密营

表3 黑龙江省抗联密营

岭东区宝清县饶河县双鸭山市集贤县佳木斯市牡丹江市七台河市汤原县桦南县穆棱市海林市宁安市东宁市林口县勃利县桃山区绥化市绥棱县黑河市五大连池市抗联五军三师八团密营锅盔山密营、大叶子沟密营花砬子密营、爆马顶子密营七星峰森林公园内——七星砬子密营;小白砬子弹药车间、老黑山后方医院密营、东大瓮密营、尖顶山军政干校密营、老平岗被服厂密营、双龙河畔被服厂密营、大猪圈沟被服厂密营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内——亮子河密营孟家岗——孟家岗密营下城子镇——悬羊砬子密营(24处)柴河镇——柴河镇东山上的密营宁安平日坡密营,二、三道河子密营,天桥岭唐家沟被服厂密营、小湾沟密营五排屯——五排屯东南抗联密营三道通镇——四道河子密营(又烟筒砬子密营)小五站镇大义村——鸡冠砬子密营;长兴乡东胜村——神仙洞西沟密营、青山沟密营茄子河林业检查站西南——横头山抗联密营;万宝河镇——头道沟密营四海店镇——大青观密营、大仙堂密营、白皮营密营、四海店工棚密营、半截河西炭窑密营、郭炮营密营、老金沟密营;八道林子密营、今二仙趟密营、张家湾老大营地密营、朝鲜营子密营、大青观西北沟密营朝阳山乡——朝阳山抗联密营;鹰嘴崖密营、木沟河密营、南北河密营、茂岚顶子密营

二、东北抗联密营的性质、类型与特点

(一)东北抗联密营的性质

抗联密营是东北抗联修建的特殊形式的游击根据地。首先,在整个东北已经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敌强我弱和自然环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建立公开、固定和持久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非常困难的,建立隐藏的或半公开、临时的游击根据地是可能的。其次,由于敌人残酷“讨伐”,并推行“集团部落”政策,东北抗联在失去了原有的游击区和根据地的情况下,为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以莽莽山林作为屏障设置密营,战可依托,退可生存,达到了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目的。最后,抗联密营本身虽无群众组织、地方武装,但一般都与群众有秘密联系,而且抗联密营还是东北抗联团结群众、进行隐蔽斗争的重要手段。东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斗争形势催生了抗联密营这种特殊形式的根据地,尽管抗联密营与相对稳定的根据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就其性质来说是基本一致的。事实上,在东北已经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情况下,东北抗联之所以能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抗联密营的独特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援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对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抗联密营是东北抗联的特殊形式的游击根据地。

(二)东北抗联密营的类型

抗联密营主要包含马架子式密营、地窨子式密营、霸王圈式密营和天然式密营四种类型。第一,马架子式密营,是东北抗联早期修建的较为原始的简易房屋。其建造方法是:用木桩直立在地面上,再用泥土与草胶结起来盘结在木桩上,上架人字形的房屋,抹泥后覆盖茅草作为伪装,形成“介”字形的空间结构,从一端开口为门,两侧有的开窗,有的无窗。优点是建造简易快捷,隐蔽性好。第二,地窨子式密营,是东北抗联在早期建造的比较简易的也是最多的一种密营。其建造方法是: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坡,向下挖一个长方形的坑,然后用木头或石头堆砌作为墙体,在坑内立起中间高、两边低的几根木头作为房柱,外面铺上树枝或灌木作为伪装,在向阳的一面留下窗口。优点是空间较大,隐蔽性好,保暖性强。第三,霸王圈式密营,是东北抗联在中期建造的较多的密营。其建造方法是:向地下挖掘数米,然后四周的墙壁由石头或者木头垒砌,棚顶盖上树枝杂草。优点是空间较大,结实牢固,保暖性强。第四,天然式密营,一般是天然的石洞稍加改建伪装而成的,有天然的通风口,洞内一般也有天然水源。优点是冬暖夏凉、隐蔽安全。

(三)东北抗联密营的特点

第一,隐蔽性好,易守难攻。抗联密营多修建在日伪统治薄弱、远离道路、易守难攻的深山密林之中。如杨靖宇部修建的蒿子湖密营,位于老龙岗山脉的密林之中,山高林密,沟谷纵横,被当地人称为“迷魂阵”。除此以外,抗联密营还设有严格的对外保密制度。如抗联五军在兰棒山密营外设三道卡子房,规定外来的人员不能直接进入密营,首先需要经过密营外面的头道卡子逐道传递,经过详细审查,得到批准后才能进入密营。“如果有谁越过了头道卡子再往里走,将被严格审查,以军纪处分。”①刘文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8页。第二,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在东北已经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独占殖民地,建立稳定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极其艰难的。因此,抗联密营的修建往往是因地制宜,随着部队的任务、活动区域而建设和转移的。除此以外,根据各季节气候的不同,密营也有一定的临时性。比如密营在春、夏、秋季的移动性设施和冬季的临时建筑。春、夏、秋的移动性设施为帐篷、马架子,冬季的便是临时的雪屋。第三,重层建设。重层建设是指每个部队都要修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密营。1936年5月1日,周保中曾在给第五军、第二军东部队的指示信中强调,密营要进行重层建设,指出部队进行整顿与教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要求“对于密营休养所等必须重层建设(即使每个部队有两个以上密营)。”②赵俊清:《周保中传》,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20页。寒葱岭密营和鸡冠山密营的重层建设的特点尤为明显,在其周围方圆10公里左右有多个密营防御阵地互为支撑,构成了多个环形防御部署。

抗联密营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如今,抗联密营遗址作为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永续开发的宝贵历史财富,具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游击抗联根据地
游击专家 张正坤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β−-Decay Half-Lives for Waiting Point Nuclei Around N= 126∗
重走抗联路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游击英雄》战火中的铿锵玫瑰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