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郊野公园设计概况与策略
——以五里桥郊野公园为例

2022-11-19杜丹妮

现代园艺 2022年6期
关键词:郊野城市公园景观

杜丹妮

(北京景观园林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32)

郊野公园源于英国,是一种新的公园形式,是为人们提供游憩、游赏郊区环境的场所。1976 年,香港开始大量建设郊野公园,并在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上有很大收获。我国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 中的内容,EG14 郊野公园属于城市绿地中的EG 区域绿地,这种绿地是指“位于城市边缘,以郊野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游憩、科教和亲近自然等功能”[1]。2007 年初,北京市开始启动“郊野公园环”建设,以四环到五环之间的隔离绿化带的原有林木为主体,对其进行近自然化和公园化改造。这些郊野公园的建设均以“野”和“林”为特色,追求自然朴野、健康生态的郊野风格,以满足游人散步、休闲功能为主。截至2015 年底,已经建成郊野公园61 个[2],这些郊野公园在改善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但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这些郊野公园面临着功能单一、景观单调、内容单薄等现状问题,已不能满足附近居民和游客的休闲活动需求。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发布以前,已有多位研究学者提出北京郊野公园向城市公园转型的新理论[2-3],得到了广泛关注。

因此,在北京市新总规发布之前,获得发改委批复的郊野公园设计中,如何在以往的低造价情况下保留郊野风格的同时,又能体现公园特色,适应城市化发展和市民休闲活动需求成为了一大难题。以北京常营回族乡五里桥郊野公园设计方案为例,通过分析北京郊野公园发展建设背景、周边居民、游客的人群结构和游园需求及乡镇未来的产业发展规划,将公园定位为以体育健身为主题,亦兼顾城市公园部分功能的郊野公园。采取充分利用现状林地,营造公园郊野特色,适应城市发展进程,突出公园设计前瞻性的设计策略。重点设计园路系统、活动场地和设施及植物景观,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五里桥郊野公园的功能性、文化性和景观丰富度,在满足郊野公园基本特色及周边居民和游客使用需要的同时,为郊野公园改造升级成为城市公园奠定基础。

1 北京郊野公园概况

1.1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的发展

北京市于2007 年开始建设郊野公园环,依据当时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关于本市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郊野公园环是在四环和五环之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带的基础上建设,继而北京出现了很多郊野公园,具有天然野趣、古朴自然、环境宜人特点的森林自然生态景观,对植物配置景观、基础设施和功能要求较低,公园单位面积造价也相对较低。随着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其景观性和功能性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娱乐、健身、休闲等活动需求。多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北京郊野公园向城市公园转型的新理论。相继,2016 年新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中,将原先的一道绿隔郊野公园环提升定位为城市公园环,并提出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实现了政策支撑的转型。在这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获得发改委批复的郊野公园,在设计中,则应具有郊野公园特性的同时,也应为转型和落实北京市新总规留出发展空间,为完善新总规中的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打基础。

1.2 北京郊野公园与城市公园的区别

城市公园是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形式,是指由政府或其他团体建设经营,融休闲游憩、环境生态、园林艺术、科教健身、文化艺术、防灾避难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向全社会开放,有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从定义中可看出,郊野公园与城市公园的区别主要有4 个方面:一是功能性的区别,与郊野公园相比,城市公园具有科教娱乐、运动健身、文化艺术、防灾避难等综合功能。二是景观丰富度的区别,与郊野公园相比,城市公园的绿化景观较为丰富、精致。三是基础设施完善度的区别,与郊野公园相比,城市公园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精细化的管理。四是区位的区别,郊野公园多位于远离市中心区的郊野林带,城市公园位于城市中。

1.3 北京郊野公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处在四环到五环之间的郊野公园周边环境已从大片的农田发展成为座座高楼,已经不是在城市边缘的郊野公园,而是向城市中心推进。尤其是东部发展较快的朝阳区常营回族乡,已趋近于城市地段。另一方面,郊野公园附近的人口规模和人员结构也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而急剧增长和变化。可见,郊野公园已远远不能满足附近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其性质已经趋向于城市公园。就现阶段来看,郊野公园存在着功能单一、景观单调、游憩设施稀少、主题不鲜明、文化含量不足等问题,急需转型成为城市公园。虽然现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中已经将一道郊野公园环提升为一道城市公园环,但仍有个别在新总规出台前夕刚获得发改委批复,还未开始施工建设的郊野公园。其中,常营回族乡五里桥郊野公园就是之一。所以,只能在已获批的郊野公园低造价的标准基础上,以长远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前瞻性设计策略,最大限度为后续郊野公园改造成为城市公园留出发挥空间。

2 五里桥郊野公园概况及定位

2.1 项目概况

五里桥郊野公园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常营回族乡,位于常营回族乡东北角,朝阳区和通州区的交界处,总占地面积58hm2。项目区东侧紧邻现状路东高路,用地范围内有现状路金榆路和规划路穿过,将项目区划分为3 个相对独立的地块。1 号地块的土地使用功能是生产防护绿地,面积4.8hm2;2、3 地块的土地使用功能是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41.6hm2和11.6hm2(见图1)。项目区南侧距离地铁6 号线仅900m,交通便利,可达性强。周边用地性质以居住区和绿地为主,其中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公园的西南侧。

2.2 项目定位

2014 年以来,朝阳区启动了农村城市化建设工作,其中常营回族乡是试点之一。近年来,常营回族乡农田变为高楼,大量的居住区、商业区建成,农民搬迁上楼,人口急剧增长,随着常营回族乡的城市化发展,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已升级为附近居住区的居民、村民,还有部分来此游玩的开车族与地铁族。分析公园周边人群的年龄层次得出:儿童和老年人比例相对较高,热爱活动的年轻人和亲子家庭在假期游园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另外,在《“十三五”时期常营回族乡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中提出:常营回族乡要以体育赛事表演、体育传媒、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场馆服务业等体育文化融合产业为本区域主导产业的承载内容,积极构建“一园两轴三级”的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体育健身休闲示范轴。可见,五里桥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特色不能简单地归纳为自然野趣的休闲功能,而应更要注重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挖掘,以适应附近居民和游客的需求。由此,综合考虑常营回族乡居民、游客的游园需求和乡镇未来的产业发展,将公园定位为以体育健身为主题,亦需兼顾城市公园综合功能的郊野公园。

3 五里桥郊野公园方案设计策略

为了在设计中保留公园郊野风格的同时,又能体现公园的前瞻性,兼顾城市公园的功能。公园方案提出了2 点设计策略。

3.1 充分利用现状,营造自然生态景观

公园内现状植物以往年平原造林为主,品种主要有速生杨、银杏、国槐、桧柏等乔木,下层没有灌木和地被。设计中尽量保留利用现状林地,通过间移和疏伐两大措施营造适宜的活动空间,增加常绿、花灌木和地被乡土植物,形成野趣风格的公园背景林,并结合公园现有林地内的作业道,完善公园园路系统。

3.2 适应城市发展进程,突出郊野公园设计前瞻性

以林地为载体,合理组织近人尺度空间。采用前瞻性的角度划分七大功能分区,分别为阳光舞动区、活力健身区、文化展示区、林荫休闲区、体育运动区、公园管理区和防护隔离区。结合公园体育健身主题,设计并预留多个功能性较强的活动场地,满足儿童、青年、老年人不同年龄层的需求,也为后续改造预留发挥空间。同时,深入挖掘常营回族乡的地域文化特色,强调地域归属感,突出公园特色。体现公园的运动健身、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为郊野公园向城市公园的转型奠定基础。

4 五里桥郊野公园方案设计特色

依照设计策略,设计时以长远的角度在园路系统、活动场地和种植设计3 个方面突出公园的主题特色和前瞻性。

4.1 园路系统

结合现状道路,完善公园园路系统的同时,为满足人们现在体育健身的高标准需求,设计打造一条公园慢行体系,方便附近居民和游客进行健走活动。未来,这条健康步道也可以与公园外的绿道相通,升级成为常营乡独有的马拉松赛道,提升市民的运动健身积极性。

具体设计如下:在公园主要中心区域,设计宽4.5m的环形一级园路,形成宽阔平整的主要游园路线,连接主要分区和景点,并兼做健身步道、消防通道和机动车作业道,铺装材料为彩色沥青。结合东西向现状土路和水渠两侧巡河路,设计二级园路,作为一级园路的补充,材料为透水砖。三级园路采用青石板碎拼和碎木屑的铺装形式,使附近居民和游客能更好地感受大公园的自然野趣。同时,规划设计近期和远期健身步道。近期健身步道为沿公园一级园路形成1km 和2km 林荫健走步道。远期健身步道在水渠治理还清后,沿水渠形成2km 滨水健走步道。

4.2 活动场地和设施

根据公园的功能分区设置活动场地,设计有主入口的中心活动广场、密林中的林下休闲广场、活力区的儿童活动场地、运动区的健身广场、球类区的球场等多元化的场地等。为家庭亲子互动、年轻人健身运动和老年人跳广场舞提供了多年龄结构层的活动空间,从多维的角度丰富了郊野公园的综合功能。

4.2.1 儿童活动场地。设计有蓝白相间的彩色塑胶铺装和微地形,增加场地趣味性和色彩丰富度。同时,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场地内划分为低龄儿童活动区和中龄儿童活动区。低龄儿童活动区设计有专属低龄儿童活动器械,如滑梯、跷跷板和秋千,并设置有家长座席或休憩廊架。中龄儿童活动场地设置有参与性的活动平台和空间,如植物科普认知角、可举办小型活动平台和可玩轮滑的娱乐空间。

4.2.2 健身活动场地。设计户外健身器材及活动空间,吸引老年人、青年人来此活动健身。拓展活动场地:设计毕业墙、信任背摔等拓展项目和活动空间,可让附近的企业在此开展团建活动。球类运动场地:集中设计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和乒乓球场,为附近居民提供体育运动的场所,亦可在这里开展球类运动比赛。多元化的健身及球类运动场地,不仅满足了居民的活动需求,也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意识、顺应全民健身的时代浪潮。

4.2.3 文化教育场地。深入挖掘公园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五里桥村的历史背景。在2010 年的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中将“北平和平解放谈判地遗址——北京市朝阳区常营回族乡五里桥村张家大院”列入北京市革命遗址。结合文化历史,在次入口广场中心设计摆放北平和平解放五里桥谈判纪念碑,增强公园地域归属感,并以文化长廊为载体,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领导人与国民党军傅作义部代表,就北平和平解放问题进行的重要谈判事迹。

4.3 种植设计

在五里桥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中,基于现状林地植物品种和层次单一,植物景观设计中提出了间移伐除、保留利用、多元增补的种植策略,以期达到自然、生态、野趣、多彩的植物景观。

首先,伐除现状植物中的速生杨、桧柏等枯死木及病弱株。然后,在充分保留现状植被的前提下,适度园内移植现有的速生杨密林及银杏、国槐、油松等现状片林。最后,在重要节点处增补乔木、灌木及地被丰富植物景观,打造成为四季皆有花可赏、有果可观的郊野公园背景林。着重在不同类型的活动场地周围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和色彩。如在中心广场和文化教育场地周边及林缘处增加海棠、玉兰、丁香、山桃、迎春等春季观赏性较强的植被,营造春花烂漫的植物景观;在林下休闲场地和儿童活动场地周边和林缘处增加天目琼花、紫薇、波斯菊等夏季观赏性较强的植被,营造槐荫清夏的植物景观;在健身、拓展、球类运动场地周边及林缘处增加银杏、黄栌、天人菊等秋季观赏性较强的植被,营造炫彩流金的植物景观。公园主要的地被材料多选用节水耐旱性的乡土草本植物,如蛇莓、委陵菜、马蔺和崂峪苔草。降低后期公园绿化的管理养护成本,达到节约建园的效果。

5 结语

由于北京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建设完成和正在建设的郊野公园已不是位于城市边缘,而是越来越靠近城市中心。为适应这种城市化扩张的变化,顺应北京市新总规要求,需要用前瞻性和发展性的眼光看待这些正在建设和已经建成的郊野公园。在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在保留利用园内的现状林地和低造价的情况基础上,完善园林系统,形成郊野特色。更要结合公园周边的发展规划,适应城市扩张性发展建设和北京市新总规,突出自然、野趣、节约性建园,同时,注重公园科教健身、亲子互动、文化艺术等多元化的功能,丰富植物景观和游憩设施,为将来四环和五环之间的郊野公园改造提升成为城市公园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郊野城市公园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公共空间设计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上海城市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服务需求与管理对策
香港的郊野公园
香港争论是否开发郊野公园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