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广告学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19任海峰黑龙江财经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24期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任海峰 (黑龙江财经学院)

高等教育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借助专业课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思政教育工作,全面深入推进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程“综合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基于这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广告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应该遵循中央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尊重学科发展、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结合广告学专业课程内容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一、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天然的统一体,二者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方向,都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共同构建了高等教育“三全”育人大格局,共同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建设人才。 “课程思政”实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一体化,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协同推进。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与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价值塑造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要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关键,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课程思政”就是要借助学科专业优势,发挥专业课程特色,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与资源,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政教育形态。广告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蕴含丰富,借广告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平台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最后,新时代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在协同育人、课程育人上劲头不足、未能形成合力。因此,广告学专业要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在坚持教育教学根本工作的同时,重视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及信仰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协同育人效果提升。

二、构建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代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终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合格人才。“课程思政”就是推进落实“三进”工作,坚定“四个自信”,着力推动党创新理论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定“四个自信”、以爱党爱国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构建“课程思政”内容。广告学专业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

(一)加强国情教育

加强现实国情教育是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广告学专业属性和培养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深入了解国情,发现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现象,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现实国情教育和中国历史教育立德树人,通过广告学专业每一门理论课程的传授和浸润,通过每一门专业实践课程的训练和熏陶,着力培养学生“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的思想和作风,增进学生对国家观、民族观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认同。于实处用力,知行合一。把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与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凸显“课程思政”寓道于教、寓德于教的作用,这正是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追求的目标。

加强现实国情教育要切实抓好理论和实践教学。要通过广告学专业各门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分析中国现实,展望中国未来,全面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理论、传播学理论;通过理论课融入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深刻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掌握发展的联系的比较的观点,认识国家和国家历史;要通过实践课程设置的实训实践实习环节做好中国事业,增强职业认同和荣誉感,鼓励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专业开展调查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推进文创工作室建设。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关行业发展需求,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职业精神和规范。

(二)强化法治意识

强化法治意识,尤其是宪法法治意识是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要结合专业特点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树立法治观念,深化对法治理念和原则的认知与认同。广告学专业致力于培养专业性强的信息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类人才承担着经济信息传播责任,参与市场经济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广告人才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注重培养其一般公民的法治意识,也要培养其特殊的专业法治意识,更好地学法守法。可以说,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是广告学专业人才在事业征途上行稳致远的必要条件。

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法律教育,利用公共必修课程建立法治教育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广告专业人才法制教育。利用《广告法》《广告经营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法治意识。要引导学生认识广告专业不仅有市场属性还具有公权力属性,不仅服务于经济个体还服务于公共主体,在构建社会文化观念、引导社会价值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义务和法律责任。

(三)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来说广告学专业教育的公共属性和人文价值引领功能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研究广告信息传播理论和信息传播的价值导向问题,尤其是公益广告担负着引导人类发展方向的责任,在构建政治、文化、生态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在理论和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在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中引导学生从国际视角多维度认识经济发展、市场建设、文化构建之间的关系,辩证地分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联系。运用案例比如新冠病毒疫情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类之间的命运关联。通过案例教学、翻转教学、实践项目教学创建情景讨论和项目实操,开展“课程思政”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容建设。

三、构建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要坚持全员思政全过程思政全方位思政。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理想信念,教育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创新理论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实现教学理念“思政”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课程观,专业课教学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还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与精神人格塑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广告学专业知识教育不仅包含广告理论与实践技能,更侧重人文价值的再塑。广告学专业特点使其具有天然“思政”属性,“课程思政”有着理论和实践优势,是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佳手段。作为教学理念执行者,应秉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围绕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切实推进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二)实现建立教学结构“思政”

专业课程是高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与专业教师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专业教师必然是“课程思政”理念的首要践行者,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导力量。专业教师在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锻造自身能力,发挥德育和价值教育能力,身先垂范,担起责任。首先秉持融合适度原则,积极提炼广告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社会主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其次,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设计广告的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把握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黑龙江财经学院广告学专业充分利用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以“学院奖”“大广赛”等全国性专业比赛以及公益广告比赛为平台,为学生搭建专业见习舞台,引导理想信仰教育。通过各类学科竞赛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理解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现实价值,完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

(三)实现教学管理与方法“思政”

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管理,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是思政教育的第一面镜子。要让学生对教师有认同感、崇拜感、尊重感,教师就必须起到垂范作用。其次,要利用好广告学专业课程的实践实训实习课堂,深挖广告学的思政元素,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实习实训活动,拓展广告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途径。第三是要勇于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入开展教学和学业评价改革,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深入思考,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转换“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推进新媒体技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创新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善用新媒体,广告学专业课程应构建基于融合媒体的课程实践,利用各类移动媒体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通过专题教学渗透思政要点,把思政教育元素有机整合到专题,系统到课程的知识单元;通过讨论教学思辨思政要点,以2019开年贺岁动画片 《小猪佩奇过大年》为例,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辩证思考这一作品“刷屏”背后的深层动因,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主流价值观的重新建构;通过项目教学善用思辨要点,利用广告学专业知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惠及各行各业,践行知行合一的最终目标。在广告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中,采取项目教学法,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竞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其中,尤为注重引导学生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公益传播视角解读赛事的命题策略,展开命题策划与创意,渗透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创意设计引导学生塑造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观念。

(四)实现教学评价“思政”

“课程思政”效果和质量的保障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多维度“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立足专业课程体系和思政教育体系,发挥指标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带动专业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打破传统学习考核模式,建立健全完善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考核标准。

四、构建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依靠。“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把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党教同心”,强化组织设计。以教研室为单位,学科建设为平台确保党的领导,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坚持“改建同步”,强化制度创新。按“课程思政”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坚持“显隐同向”,强化课程建设。广告专业教师研发潜隐式课堂教育,将思政的“盐”融进专业课程的优质“底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解读茶文化、书法文化,激发学生自觉传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精神风骨。坚持“师生同行”,强化教学质量。通过编制《广告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课堂学生抬头率和获得感为核心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通过“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的建立,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总之,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学体系、工作体系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要循序渐进,逐步搭建长效机制,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深化。

猜你喜欢

广告学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脱靶篇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关于广告学专业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探讨
高校广告学本科专业特色发展分析
我国广告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