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一体”视域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三进”研究*
2022-11-19石元波哈尔滨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石元波 (哈尔滨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话语思想,我们只有坚持从以下五个相统一维度以其标志性话语开展“三进”工作,才能真正将这一思想武器转化为实际行动。
一、从时代性话语维度开展“三进”工作
(一)从时代话语维度看是回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问题”相统一的话语体系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恰恰是立足时代大潮,面对时代课题,做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时代答卷,是从时代性维度回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问题”的话语体系。这一理论整个话语内容是始终围绕着国际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展开的。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同时也正处于不稳定不确定不可知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乏力,地区局势动荡,贫富分化日趋严重,气候环境日渐恶化,大国博弈变动不居,新冠疫情世界蔓延等。人类面临的世界问题正在多样化和复杂化。人类面对新问题、新课题、新难题,如何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不仅是世界其他各国都要面对的时代之问,更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担当的世界之责。这一理论以特有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中国式话语,以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独特价值理念把准时代跳动的“脉搏”,准确回答了时代之问,担当起世界之责。
(二)以回答时代之问时代性话语开展“三进”工作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时代性等标志话语视角开展“三进”工作,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标志性话语思想深入人心,从而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理论是对时代之问、时代问题做出的中国话语解答和中国话语贡献。要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思想教育。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被多次纳入联合国文件,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因此在应对世界性问题上,我们必须协调合作、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在相互尊重、互帮互助、互利互惠中共同前行;要开展“合作共赢”话语思想教育。我们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合作、共赢的共同体,而不是相互破坏、戕害的共同体。我们要“按照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关系。”[2]世界各国要清楚意识到“合则两利、斗则两败”深刻内涵,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和平发展;要开展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话语教育。“一带一路”倡议恰恰是贯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思想的体现和实证,是坚持合作共赢话语思想的生动体现。“一带一路”话语是中国为解决世界问题做出的具体行动。
二、从实践性话语维度开展“三进”工作
(一)从实践话语维度看是回答“中国之问”、解决“中国问题”相统一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针对“中国之问”做出的“中国之答”。这一理论始终带有“中国问题意识”,一切以研究“中国问题”为出发点,一切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归宿点,从而形成了以中国实践维度为主题的话语体系。“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的实践主题。要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于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这一理论的核心话语。中国要解决自身面临的“中国之问”,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独立自主,又要改革开放,尤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挫折、处于低谷阶段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以自身伟大实践去还击“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破产论”就成为中华民族要完成的伟大历史实践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走固步自封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以中国特色实践话语开展“三进”工作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中国特色实践等标志话语视角开展“三进”工作。只有我们围绕着中国实践维度开展标志性话语教育,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这一理论是回答“中国之问”、解决“中国问题”相统一的话语体系,从而才能实现话语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我们要开展以“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为核心的话语思想教育,使受教育者充分意识“两个确立”的伟大意义,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要明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目标,我们必须科学掌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绿色消费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中国特色实践话语思想内涵。
三、从理论性话语维度开展“三进”工作
(一)从理论话语维度看是“理论传承”和“系统创新”相统一的话语体系
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既是伟大时代实践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新时代中国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成果,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理论传承”和“系统创新”相统一的话语体系。从继承性看,这一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和理想目标;从创新性看,这一理论始终结合新时代、新矛盾、新目标原创性提出一系列新话语、新观点、新论断,已经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以继承创新性话语开展“三进”工作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理论继承与理论创新等标志话语视角开展“三进”工作。只有我们从理论继承与创新话语维度开展标志性话语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充分意识到这一理论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有现实创新性。一方面我们要突出这一理论的继承性话语教育。主要表现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等所做出的客观性判断,这都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表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布局等话语都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的运用;坚持人民至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话语都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典型体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话语表述都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开展这一理论的创新性话语教育,这也正是理论的活力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强大生命力,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做到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4]这一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理论基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践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其中“十个明确”侧重于理论层面概括和凝练、“十四个坚持”侧重实践层面设计和践行,从而形成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实践方略的科学理论体系。
四、从特色性话语维度开展“三进”工作
(一)从特色话语维度看是“内容中国化”和“表述大众化”相统一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话语内容看具有“浓浓的中国味”,从话语表述方式看具有“纯纯的中国风”,是“内容中国化”和“表述大众化”相统一的话语体系。这一科学理论在内容上就是针对“时代之问”“中国之问”所做出的“时代回答”“中国答案”,因此具有鲜明时代性、中国特色性,理论内容接地气、有生气,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用中国的话语讲述如何建设自己国家的理论话语;这一科学理论在表达方式上又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特色,善于用老百姓最熟悉的大实话、大真话、大白话,以百姓喜欢的话语方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而在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过程中实现了这一理论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二)以中国化大众化话语风格开展“三进”工作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中国化、大众化等话语风格开展“三进”工作。只有我们从中国特色性话语风格维度开展标志话语教育,才能有利于受教育者学懂弄通做实这一理论。从内容讲述上,要突出讲清楚这一理论话语“内容中国化”特色。从其产生背景看,这一理论的产生既有时代背景、世界因素,更有中国视角、中国答案;从其理论品质看,这一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思想,更是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和文化实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其理想信念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信仰,更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始终追求的共产主义初心和使命;从其核心主题看,就是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其奋斗目标看,就是坚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从其价值理念和治理策略看,这一理论的“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始终彰显了中国价值理念、价值追求和中国式治理策略等;从话语表述方式上,要善于学会用大众化话语风格进行教育教学,要做到“平”语近人,话语表述方式要做到三结合:一是要结合中外优秀语言文化,尤其是善于运用中外优秀诗词话语,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过程中将治国理政理念以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诗词方式讲清楚、讲透彻。二是要结合日常大众化语言文化,深入浅出摆事实、讲道理,使得老百姓听得进、听得懂、记得住。三是要结合当代网络语言文化,善于运用当代网络语言文化讲故事、讲道理。这些网络话语更容易打动、抓住人的心,尤其是抓住青年人的心。
五、从主体性话语维度开展“三进”工作
(一)从主体性维度看是“人民至上”和“责任担当”相统一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处处彰显“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并将这一立场与“责任担当”相统一,在尽职担当中践行“人民至上”立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人民立场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5]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中,“人民至上”是其核心理念、是其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践行“人民至上”基本立场,就需要我们身体力行、敢于担当,否则“人民至上”就成为一句虚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必须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6]
(二)以人民性、担当性标志话语开展“三进”工作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民立场、实践担当等标志话语视角开展“三进”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使人民立场深入人心,才能彰显党的宗旨和目标。这一科学理论有众多“人民至上”标志话语,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依靠人民走向未来等;在践行“人民至上、敢于担当”上标志话语主要有:在确定党的奋斗目标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建设上提出党要勇于自我革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提出一个都不能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提出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在改善民生上提出认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民生保障上提出“六稳”、“六保”;在精准扶贫上提出真扶贫、扶真贫;在新冠防疫大考前提出生命至上、科学防疫;在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世界问题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和生动丰富的实践都是体现了党在践行“人民至上”立场上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最鲜活写照。
六、以标志性话语实现“三进”的几点思考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7]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完成好这一光荣而神圣使命。为了学懂弄通做实这一科学理论,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手段三个基本要素做好文章。
(一)主导性因素上,教育者要起到话语思想引领作用
教育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因素,是思想灵魂的引领者。教育者在这一科学理论“三进”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率先学、率先讲、率先做”,学会用这一科学理论的标志性话语开展“三进”工作。为此,教育者必须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要求,做到“六要”“八个相互统一”,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实理论功底,更要有与时俱进的鲜活社会实践,理论上要做到融会贯通、实践上要做到学以致用,只有如此,才能担当起自身人类思想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二)主体性因素上,受教育者要做到话语思想知行合一
受教育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因素,是思想灵魂的学习者,更是创新者和践行者。受教育者要真学、真信、真用这一科学理论。要学原文、读原著、品原味,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要善于用标志性话语学习、记录、讲述新时代故事;要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创新和践行这一科学理论,坚决反对学习和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三)主渠道因素上,加强课堂教学话语思想建设
课堂教学是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主阵地,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注重课堂教学纪律建设,选好用好教材,备好讲好每堂课;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话语内容、话语表述方式创新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革,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思政教学改革,用好网络资源、用好网络教学平台,使这一科学理论“三进”工作日益现代化、网络化,尤其要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性话语“占领”网络阵地,打造新时代网络思政“流行语”,让网络思政“流行语”进一步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